瑪麗與馬克思——孤獨終會和驚喜相遇

友誼也能溫暖一生,那些關於孤獨,關於遇見,關於朋友的故事,都在這裏上演。

01 瑪麗和馬克思

瑪麗是一個孤獨的小女孩,母親總是叼着煙,畫着濃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父親總喜歡和死小鳥玩,不願理她。

她是孤獨的,甚至是有些抑鬱的,她喜歡世界上一些細微美妙的東西,可她卻沒能找到一個人可以聽她絮絮叨叨去訴說心底的想法,她把喫東西當做發泄口,身體的肥胖也成爲母親對她冷嘲熱諷的理由。

馬克思是一個居住在紐約的亂糟糟的猶太人,他患有自閉症並且有些肥胖。

他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裏,或者說,他也曾經嘗試過去和世界接觸,嘗試觸碰愛情,可愛情並不像數學公式那樣簡單,他一次又一次地受傷,最終他放棄了。

他害怕與世界接觸,不喜歡吵鬧,不願與人交流,與他接觸的人屈指可數。

無意之間,瑪麗帶着期待與憧憬寄給了馬克思第一封信,附帶一根櫻桃巧克力棒,馬克思也回了一封信。

瑪麗與馬克思都是孤獨的人,即使他們年齡差別大,性格差別大,許許多多個方面都差別很大,但無論如何,兩顆孤獨的心相遇了。

他們仍舊孤獨,但他們有了一個可以傾訴的朋友,有了可以互訴衷腸的筆友,一個在美國,一個在澳大利亞,寄出信時,他們會想象信此刻寄到了什麼地方,還有多久會到達自己親愛的朋友手裏,會幻想朋友見到這封信時會是怎樣的反應。這成爲他們孤獨單調的生活中唯一的期盼。

也正是那時起,馬克思在自己的帽子頂端放上一個紅球,成爲他生命中除了灰色外唯一的顏色。

但他們之間的交流並非那麼順利,馬克思第一次寄給瑪麗的信被瑪麗的母親扔進了垃圾桶,在機緣巧合之下,瑪麗悄悄拿走了信,才得以閱讀遠方朋友的一份心意。

那之後,他們不斷地寫信收信,分享自己生活中那些快樂的,不開心的點點滴滴。

02 朋友間的矛盾

瑪麗向馬克思訴說着自己對愛情的憧憬,同時問馬克思:你能解釋什麼是愛情,還有怎樣才能被愛到嗎?

正是因爲這個問題,馬克思那些傷心痛苦的回憶突然侵佔他的大腦,他焦慮,難受,無處發泄。也正是愛情失意的那段時間,他被確診爲重度抑鬱加肥胖,那些痛苦的記憶永遠都沒辦法從腦海中抹除,他再一次進入那可怕的回憶中。

他不再給瑪麗回信了,而瑪麗依舊每天攢着硬幣,在她心底有個小小的夢想,夢想有一天可以攢夠錢坐飛機到紐約,去看望自己親愛的朋友。

在馬克思不會信的那段時間,她煩惱着,猜測着無數種可能:是不是馬克思的打字機沒墨了?或許他的寵物把他吃了,又或是因爲自己話太多,太醜……她滿腔憤恨,疑惑,自我懷疑。試圖去忘記這個朋友的存在。

兩個人都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他們需要一個突破口,來打破這種狀態。

馬克思在此時中了彩票,獲得一大筆錢,他人生中有三個願望:一個真誠的朋友,買足夠一輩子喫的巧克力,集齊全套的阿諾玩偶,他用這筆錢實現了兩個目標,他想象自己有一個朋友拉維歐利,可他總覺得缺少點什麼。

直到有一天拉維歐利走了,他不得已向醫生求助,醫生說真正的友誼是要用心去感受的,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的。

於是,馬克思再次給瑪麗回信,收到信後的瑪麗快樂地閱讀着這些來自遠方朋友的訊息。他們之間又恢復了通信。

瑪麗逐漸長大,她的父母卻相繼去世,只剩她一個人。她努力學習,在大學裏學業有成,也因爲她的朋友馬克思,她選擇研究人類心理疾病,並立志攻克這些疾病。

不久後,瑪麗和達米安結婚了,看似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瑪麗發表了一本研究心理疾病的書籍,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只是,這本書籍中選取的研究對象是馬克思。

瑪麗給馬克思寄信時,把這本書也一併附上,但她沒想到,這位親愛的朋友在得知這件事時憤怒至極,他從不覺得自己有病,而他信任的唯一的朋友,居然把他當做研究病例,讓他被世人嘲笑,他忍受不了這樣的事情,更難以置信,他所以爲的唯一的朋友,背叛他,如此看待他。

他寫了很多信,最終都被揉成團扔進了垃圾桶。那些憤怒急躁的情緒一次又一次地湧上心頭,控制着他的理智,他扔掉帽子上的小紅球,他的生活再次只剩下黑白。

最後,他把打字機上的M生氣地掰下來寄給了瑪麗,而此時,瑪麗正準備告別丈夫坐上去美國的飛機,她已經急不可待地想要見到自己親愛的朋友。新收到的信卻像一盆冷水潑在她身上。

她開始懷疑自己,她將自己的書全部扔進碎紙機,她把自己關了起來,她喝酒,她封閉自己,她像行屍走肉般折磨自己。

他的丈夫離開了她,她再次一個人,或許她從來都是一個人,孤獨的她,與自我懷疑,自我放棄的她相遇了。

她也患上了抑鬱症,活得行屍走肉般,這時,她才真正懂得,那種如同墜入深淵,生活毫無希望的樣子到底是怎樣的。她在一個煉乳瓶上寫上I am sorry,寄給了馬克思。瑪麗還不知道已經有一個小生命在自己的肚子裏孕育。

而馬克思也逐漸釋懷,他又撿回了那個紅色的,毛茸茸的球。他給她回信,表示原諒她。

馬克思說,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包括我自己,要允許別人犯錯,我們都走在自己的路上,只是我的這條路多了些香蕉皮,菸頭和裂縫,或許你的那條路和我的差不多,只是沒有那麼多裂縫。或許有一天我們會在拐角處相遇,那時,我們就可以共享一瓶煉乳。並把自己收集的全套阿諾玩偶送給了瑪麗。

他們的友誼再一次經受住了考驗。

03 永遠的錯過

一年後,瑪麗生下孩子,她帶着孩子去看馬克思。

不巧的是,那天清晨,馬克思看着滿牆瑪麗寫給他的信去世了,瑪麗看着那些信,那些曾經兩個孤獨的人之間互相溫暖的過往,她不住地流淚,她終是沒來得及和自己親愛的朋友一起共享一瓶煉乳。但她第一次握住了他的手,他們第一次在現實中相遇了。

但瑪麗從未後悔與馬克思的遇見,即使他離開了,她也將永遠懷念他。腦海裏回想起馬克思說過的一句話: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唯一的朋友。

這部電影最大的主題我想應該是友誼,這份友誼使兩個孤獨的靈魂遇見,一封封跨越數千裏的信件,帶去的是期望,是祝福,是感謝,也有憤怒,有悲傷,有疑惑,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感情,心底的那份期待支撐着他們走過漫長的歲月,那些孤單的,一個人走過的時光,有一個人和自己一起也在勇敢地面對。

他們在與朋友對話的同時也是在與自己對話,那些曾經只能在心裏想,在心底說的話,終於找到了一個發泄口,可以有人傾聽,有人迴應,不會受到嘲笑,不用擔心異樣的眼光,他們剖析自己,觀察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循環往復讓他們慢慢原諒自己,原諒世界,他們也在不斷地遇見更好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