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研究了無數遍的拙才“曾國藩”,到底有哪些人生逆襲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談到中國晚清歷史,一個很難避開的歷史人物就是曾國藩。

他一生取得巨大成就,官至兩江總督、武英殿大學士,組建湘軍對抗太平天國運動,主辦洋務運動,對“康乾盛世”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爲患甚大。”

然而,這樣一個對晚清政治和經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的人物,卻不是我們想象裏的“天才”,在三十歲之前,他都還是一個懵懵懂懂的庸人。

沒有那些一舉中第的傳奇履歷,曾國藩非常接地氣,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中人”,他資質平平,甚至有些差,但骨頭裏卻保持着中國傳統儒士的精神氣——堅韌不拔、深刻的自省精神和強大的實行力,一路支撐着他,成爲一代名臣。

三十歲前是庸人

曾國藩學習資質差,不僅是瞭解他的人這麼說,後來一起工作的同僚們也都表示認可。

他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但才氣卻算是四個人中最少的。

張之洞不滿14歲就考中秀才,左宗棠14歲考上,李鴻章也17歲就考中,曾國藩卻是在23歲的時候才以倒數第二名的成績勉勉強強考上,這也是來來回回反覆考了七次才中的。他曾祖父的長子曾麟書考試17次,連續失敗。從家族遺傳就沒有給他一個特別靈光的腦袋。

他的天資之平庸,不僅體現在智商上,還有身體素質。他體質很差,稍一用腦,頭昏疲勞。後來經常嘆息自己“志欲強而氣血不能副”,就是他志向遠大卻沒有足夠的體力配合的意思。

繼23歲考中秀才之後,曾國藩好像才漸漸找到了開啓人生的第一把小鑰匙,第二年考中舉人,五年之後28歲之時,考中了進士,鯉魚躍龍門。

雖然躍過了龍門,但此時的曾國藩眼裏只有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從氣質到理念,與其他庸鄙的鄉下讀書人並無本質區別,朝夕過往也不過是這些鄙儒,甚至還有些“損友”,全部的精力都在八股文上。

直到30歲,道光二十年,他離開從小生活的家鄉湖南,入京爲官,纔開始真正改變人生。這一年不僅是他仕途上的起步,也是他一生自我完善的一個重要起點。

立“學作聖人”之志

曾國藩上京任官,當時的北京聚集了頂級的文才,翰林學院更是精英之淵藪。曾國藩與他們交往發現,他們都是理學信徒,有着清教徒般的的熱情,自我要求嚴格,對待他人真誠嚴肅,面對滾滾紅塵內心堅定,而自己一心只是求功名富貴、光宗耀祖,不由得自慚形穢,這對他的內心產生了很大的震動,並開始探索心靈上的聖人追求。

“慨然思盡滌前日之污,以爲更生之人,以爲父母之肖子,以爲諸弟之先導”

正是在三十歲這一年,曾國藩立下了“學做聖人”之志。

但他也和我們一樣,都有着大大小小許多缺點。

一是心性浮躁,坐不住。翻開曾國藩的日記,滿滿都是責備自己出去聚會,沒有恆心的文字。他樂於交往,喜歡熱鬧,十分熱愛社交,走東家串西家。每天忙於social,自然無心看書,無法深入思考問題。

二是爲人傲慢、脾氣火爆、修養不佳。雖然資質不優異,但在湖南鄉下朋友圈裏還是算出類拔萃的,所以曾國藩一度顧盼自雄。“凡事見得自己是而他人不是”,這樣最常見的人性缺陷在他身上體現的很明顯。待人接物,不周到之處甚多,他的幾個至交好友都直言不諱的指出他的傲慢。甚至他還一言不合就出手,跟人打過幾架。

三是浮僞,在社交場合常常順情說好話,習慣給人帶高帽子,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面孔。這對於一般人來說是正常的一種社交形態,但是在做“聖人”的路上卻是絕對的禁忌,儒家認爲修身之本在於“誠”,對自己和別人都要真誠。當虛僞成爲社交習慣,人的面目也就因此庸俗可憎了。

力求自我完善

認識到自己的這些問題,曾國藩立刻就開始行動了。

第一步就是立堅韌不拔之志。

立志對於一個人的人格發展的意義是決定性的。人的巨大潛力往往是人類所不自知的。“立志”或者說確立一個終身的奮鬥目標,對一個人的精神成長是至關重要的。曾國藩對於這一點體認極深。他曾說,立志譬如打地基,只有基礎廣闊、解釋,才能在上面蓋起宏偉壯大的生命之殿。曾國藩人生的第一個成功之處,就在於立了最高遠的志向。

這一志向,驅動他一生不在小誘惑、小目標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難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縮。

第二步是執行力。

曾國藩真正的與衆不同在於他踏踏實實地實踐了自己的志向。從道光二十二年起,曾國藩開始了對自己全方位改造。他的辦法是“日課”,時刻監督檢查自己的一舉一動。

每天都用工楷認真書寫日記,細細回憶檢索自己一天的一切言行,發現其中哪一點不符合聖人要求,就要甄別出來,記載下來,深刻反省。

古往今來,絕大多數人的一生都處於昏睡或者賴牀狀態。有的人,一生被物慾所禁錮,如同被困在圈中的豬,終生沒能清醒。有的人,意識到了醒來的必要,但終生處於一種“勤奮地懶惰着”的狀態,一生想用力力不足,想振刷刷不清,在關鍵處突破不了。很多的根本原因是對自己下不了狠心,不能毅然橫起,掃絕一切羅網。

而曾國藩堅持下來,後半生不斷通過這種自修方式,逐一檢出自己身上近乎所有的缺點毛病,在所有細節中貫徹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他的進德修業才如此迅速而有力。

第三步就是藉助外部力量來監督自己。

一個人意志再強,也有被自己打敗的時候。曾國藩的辦法之一是“師友夾持”。讓老師和朋友來幫忙檢查自己言行。

爲了得到加持,曾國藩將自己的日記送給朋友們閱讀評點,依次交流修身的心得體會。現存的曾國藩日記上,赫然有當時朋友們的批語,大多是鼓勵、勸諫之言。之後的一生中,從來沒有丟棄這一習慣。

曾國藩用自己一生實踐證明,一個資質平庸的人,通過陶冶變化,脫胎換骨也可以成爲超人。

與其他人總結的曾國藩的精明或厚黑不同。

在歷史學者張宏傑的眼裏,曾國藩的一生關鍵詞正是“拙誠”二字。“笨拙”和“真誠”一體兩面,這是曾國藩性格的底色,也是成功的根由。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他的人生中獲取自己的經驗,這也是研究曾國藩這個人物的最大價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