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暴力,弟弟就只能被欺負嗎?

有這樣一個家庭,五歲的哥哥有着很深的暴力傾向。

他經常欺負不滿兩歲的弟弟。弟弟是一個愛哭鬼,在哥哥眼中很懦弱,是個欺負的好對象。有一次,哥哥拿着一把長長的水果刀,充滿戾氣地豎切着蘋果,時不時斜着眼瞪着不遠處的弟弟。當看見弟弟在弄他的書包時,哥哥不由分說地衝過去,掐住弟弟的脖子,腳上一撩,手上一推,把弟弟重重摔在地上。弟弟的哭聲頓時響起,淒厲而委屈。

不一會兒,兄弟二人在玩乒乓球。弟弟跑到桌子上亂跳,惹得哥哥沒法繼續玩。哥哥掄起球拍,往弟弟臉上“啪”地一下打過去。弟弟立即哭了起來,泄憤似的把手中的球扔到哥哥身上。哥哥一臉得意地離開了。他也許覺得,看那小子也只有這點本領了。

媽媽也很無奈。雖然是全職媽媽,但是被繁重的家務壓得喘不過氣來,還要照顧年邁的爺爺奶奶。兄弟二人的打架事件,從早到晚沒有停過,管也管不過來。

有一次,哥哥一把推翻一張椅子。媽媽生氣地吼道:“扶起來!”哥哥厲聲回道:“我不!”徑直走開了。媽媽也很無奈。現在的她,早已身心俱疲,管不動了。

除了哥哥的暴力,安全問題也同樣嚴重。哥哥一無聊的時候,就攆着弟弟在客廳裏跑。弟弟有時候嘴巴里叼着一根牙籤,很危險。萬一摔倒了,或者撞到什麼東西,牙籤很容易刺入嘴裏的舌頭。兩兄弟可以隨意爬上書架、衣櫃、陽臺等,也是危險重重。

媽媽能做到讓兩個孩子生活很有規律,但沒有意識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哥哥是家裏的大孩子,今後的頂樑柱。弟弟會模仿他的行爲。弟弟學到了哥哥的暴力,以後也會去欺負別人家更小的孩子。

難道就只能永遠這樣下去嗎?有沒有專治這種熊孩子的辦法呢?

有的!但前提是要對孩子充分了解。

其實真正去了解哥哥,就會發現他的另一面。他說話時,不敢看人家的眼睛。這是害怕,是膽小,不敢從別人眼神裏閱讀自己的內心。弟弟經常被爸爸媽媽抱,但是哥哥沒這機會。這樣會加大哥哥與父母的距離感。因爲弟弟的出生,哥哥被迫去讀寄宿幼兒園。

在他的心裏,是弟弟把本該屬於他的那份愛奪走了。哥哥被無情地遺棄在寄宿幼兒園裏,每週只能回家一次。他回的還是家嗎?那是旅館!

哥哥不敢看媽媽,因爲不敢在最愛的媽媽眼裏讀到拋棄。哥哥不敢看爸爸,因爲不敢在嚴格的爸爸眼中看出失望。在物質上,哥哥能獲得很大的滿足,可這和弟弟得到的關愛一樣嗎?不!再好的物質條件,也不如父母的愛。

這一點在小孩身上感受尤深。如果長大了,可能覺得父母不愛我,我就可以騎車出去找朋友玩。可是才幾歲的孩子,他們的世界裏,愛只能來自父母。物質上的滿足,對於哥哥來說,只是父母的愧疚和補償,不是愛。不要以爲孩子還小,就不懂。

媽媽與哥哥的隔閡已經產生。這時候,就需要家裏的另一個重要角色——爸爸。讓爸爸發揮作用,來彌補精神缺失,顯得很重要。爸爸長期在外忙事業,逐漸淡出了家庭的教育。爸爸能賺不少的錢,讓一家老小生活富足。可是長期缺席孩子的教育,就會讓孩子在心理上缺少一根支柱。到了青春期,爸爸再想引導孩子,可能性已經很小了。

哥哥打人的原因由此可以分析出來了。一是,被遺棄的感受一直沒有恢復,內心的關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二是,爸爸長期缺失,沒有在他心中起到模範作用;三是,沒有被正確引導如何承擔照顧弟弟的責任,沒有樹立手足情深的觀念。

對於這個家庭的孩子,我們可以採取的科學教育辦法有以下幾個:

首先是,當孩子對打的時候,就需要將打架的孩子放入劃定的冷靜區。這時需要說明,打架的情節很惡劣,必須要接受冷靜處理,沒有任何商量。

五歲的哥哥,設定五分鐘冷靜時間。兩歲的弟弟,設定兩分鐘。父母在旁計時監督,不接受任何求情。兩兄弟的冷靜區儘量分開,不能說話,也不能有其他交流形式。

這是需要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自我調節心理問題。這是一個自己反省、自己尋求解決辦法的過程,要專心。父母也不能與孩子交流。發現孩子的身體有任

何一個部位超出冷靜區,則需要重新計時。冷靜時間到了之後,開始詢問孩子爲什麼打架。問問孩子,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要怎麼解決。檢驗孩子的反省效果。

父母不能因爲弟弟被打,哭得傷心,就偏袒弟弟。所以,弟弟可以先跟哥哥道歉,然後纔是哥哥道歉。這樣更有利於兄弟二人的情緒平定。當兄弟倆都誠懇道歉了,父母就可以表達溫情的一面,擁抱孩子,說些表達關愛的話語。

接着是,這次抱了這個孩子,下次就要抱另一個。當父母更關心弟弟的時候,哥哥的想法就是,有機會一定會揍弟弟一頓,不,應該揍好幾頓才解氣。在孩子倔強、不說話、不表達內心想法的背後,實際上是深切感受到關愛的偏移。哥哥內心的這種痛苦,是造成親子隔閡的真正原因,並非天生暴戾或者性格內向。當然,如果父母想牽哥哥的手,而哥哥拒絕時,有機會還要再試一次。表達愛,需要一個適應過程。總有一天,哥哥會接受的。

然後是,需要哥哥學會承擔一定的責任。當媽媽要給弟弟換尿布,或者炒菜需要幫忙的時候,可以讓哥哥幫忙。這樣是讓哥哥承擔相應的責任,讓他感覺自己被需要。有時候,可以讓哥哥來做決定選擇哪一款尿布,選擇買哪一種菜。就算買回來的菜不太好喫,也無需表現出來,這需要些容忍之心。

關於保護弟弟的安全這個問題,哥哥也可以承擔自己的責任。讓哥哥在尖銳的桌角粘貼保護膜,也可以在弟弟經常爬的地方設置障礙。平時,哥哥自己就要管好自己,不要亂爬。當弟弟亂爬將要遇到危險時,哥哥要立即制止。

爸爸該如何陪伴孩子呢?需要注意的是選擇合適的項目、分配任務、關注情緒、提供幫助和適當總結。

爸爸可以和孩子們進行一次野炊。父子三人拉開較大的篷布,恰接塑料構架,將整個篷布套入構架中,有時還要重裝。一系列的流程,都是鼓勵和商討,氣氛融洽和諧。烤食物的過程,更是互助與關愛相伴而行的。野炊過程中,拍一些照片顯得更加溫馨。男孩較多的家庭,父親尤其不能缺席。

歸結起來,父母不能讓大孩子一味遷就和忍讓小的孩子,如果是弟弟不對,也要引導弟弟先道歉;大孩子同樣需要父母的擁抱和肯定,情緒不好時,同樣需要安慰;先觀察孩子的行爲、詢問孩子的想法,再發表看法或作出決定,這樣更合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