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的男孩就敢多次暴揍老爸

有這事嗎?當然。因爲這個老爸性格太溫和,而這個兒子太霸道。家裏只有老爸不敢揍他,所以他只敢欺負老爸,而且直接揍,還多次下重手。

老爸真是個老好人。只有父子倆在家的時候,爸爸非常疼愛孩子,要啥給啥。孩子拿着籃球,想要投到垃圾桶裏。可是,那樣不刺激。於是,他把籃球用力砸向正在玩手機的老爸。他爸爸被嚇了一跳,很驚恐,洋相百出。他呢,笑得很開心,還要再來一次,並且要求爸爸這次要更加驚恐。爸爸無奈,照做了。媽媽回來之後,問兒子:“今天有沒有欺負爸爸?”兒子沒吭聲。反倒是爸爸出來打圓場,說沒有。兒子可高興了,用異樣的眼神看着老爸。

老爸只會抱住他,沒有別的辦法。家裏有張地毯,被他掀開,讓老爸鑽進去。這樣,他就能騎在老爸身上,作威作福。爸爸鑽了。沒想到,他沒有坐上去,而是拿起皮鞭抽打。雖然沒有直接打到身上,但是爸爸十分鬱悶。爸爸沒辦法,爬出來抱住他,給他好喫的。他犯了如此大不敬的錯誤,沒有受到懲罰就算了,還受到獎勵。他拼命喫冰激凌,沒有停下來的意思。爸爸怕他喫壞肚子,就上前勸他。誰知,他往爸爸臉上吐了一些冰激凌。爸爸嚇到了,可是沒吭聲,只是一把抱住他。媽媽看見這一幕,想過來揍他。可是被爸爸攔住了。爸爸的意思是,不要跟孩子一般見識。媽媽很無語,甚至感嘆,當初怎麼會嫁給這麼窩囊的丈夫。爸爸卻苦笑着說,長大就好。

老爸不會罵他,更不會罰他或者揍他。媽媽不一樣,很多辦法對付他。比如連續給他幾巴掌,問他:“疼嗎?”他說:“疼。”媽媽繼續打,直到他說不疼爲止。媽媽再來一巴掌,然後說:“以後媽媽揍你,你要說不疼,這是愛,懂嗎?”他哭着點點頭。媽媽叫他不許哭。他就只能不哭。可是,當媽媽轉過身,他就狠狠地瞪媽媽。爸爸真的很慫。他被媽媽修理之後,就找爸爸來發泄了。看見爸爸在看報紙,他就拿牙籤來扎爸爸的後背。害得爸爸嚇了一跳,桌子都快被爸爸條件反射地踹翻了。爸爸一聲不吭,想要搶奪他手上的牙籤。可是,他哪裏肯給?於是跑開了。爸爸鬆了一口氣,覺得沒有再被他欺負,就不錯了,隨他去吧。

這老爸也太窩囊了吧!是啊,連鄰居都這麼說。

這孩子怎麼教呢?問題的關鍵在這個爸爸身上。

有人可能會覺得,爸爸應該先把孩子揍一頓,最好是好幾頓,一見面就揍。看他以後還敢不敢!其實,這樣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讓孩子人格越來越扭曲。

爸爸應該反思。這個爸爸爲什麼這麼窩囊?原因出在爺爺奶奶身上。這爸爸從小就經常捱揍,而且下手很重。被打怕了,這個爸爸就養成了逆來順受的性格。當初還沒結婚的時候,這個媽媽就是覺得這男人脾氣很好,絕不會家暴,很有安全感,才嫁給他的。可是沒有想到,居然會達到這種程度。那,爸爸應該反思什麼呢?這麼小的孩子,就沒辦法教了?長大之後肯定會更加瘋狂的。自己小時候的不幸,不能再延續到子女的教育上來。一味忍讓,甚至包庇縱容,只能助長孩子的囂張跋扈。

爸爸應該改變。該強硬就要強硬。孩子都把自己的爸爸欺負到這個份上了,不來點硬的不行。如果孩子再打爸爸,就應該受到處罰。可以將孩子按壓在冷靜區,不許他發出任何聲音,如果出聲,就用力按。如果沒有反抗和搗蛋了,就開始計時,三分鐘之後才鬆手。其間,需要讓孩子反思自己的錯誤,鬆手之後要說出來,而且要誠懇地向爸爸道歉。這個過程必須堅持原則,不修理一下不行的,更不能抱有惻隱之心,否則以後將不可教育。

爸爸需要付出愛。孩子調皮搗蛋,是缺乏愛的表現。家裏的爺爺奶奶,還有媽媽,都用暴力來教育他,只有爸爸不用。孩子很自然地關注爸爸多一些。可是,採用把氣撒在爸爸身上的手段,那就太過分了。在好幾次制止孩子欺負爸爸的行爲後,可以適當表現出關愛。可以給孩子買男孩喜歡的一些玩具,如坦克、推土機、奧特曼、蜘蛛俠、聖鬥士等。爸爸繪聲繪色地給孩子描述“戰場”上的情景,調動孩子的參與積極性。可以帶孩子去動物園,騎在恐龍磨具身上,看看獅子老虎等,給孩子講講動物故事。

當然了,家裏的其他成員也要配合。媽媽可以給孩子多一些陪伴,帶孩子去遊樂場、商場、廣場等,給孩子多一些跑動空間,不要總是壓抑在狹小的空間。壓抑太久容易出毛病,特別是活潑好動的孩子。媽媽沒有必要打孩子,也可以像爸爸一樣,讓孩子坐在冷靜區反省錯誤。爺爺奶奶對孩子不能一下子很嚴厲、一下子很溺愛。這是十分挫傷孩子獨立性的。孩子在被爺爺奶奶打的時候,是非常具有反抗意識的,和被爸爸媽媽打的時候很不一樣。教育孩子的主體不是爺爺奶奶。孩子在獲得爺爺奶奶溺愛的時候,很自然地獲得了避風港,完全不會將爸媽的教育放在眼裏。這種溺愛就會更加嬌寵。

越是調皮搗蛋的孩子,越缺乏愛,也越需要表達情感的豐富方式。如果孩子生氣了,可以在牀上蹦,可以大聲唱歌,不能允許用打人來表達情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