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暴力,弟弟就只能被欺负吗?

有这样一个家庭,五岁的哥哥有着很深的暴力倾向。

他经常欺负不满两岁的弟弟。弟弟是一个爱哭鬼,在哥哥眼中很懦弱,是个欺负的好对象。有一次,哥哥拿着一把长长的水果刀,充满戾气地竖切着苹果,时不时斜着眼瞪着不远处的弟弟。当看见弟弟在弄他的书包时,哥哥不由分说地冲过去,掐住弟弟的脖子,脚上一撩,手上一推,把弟弟重重摔在地上。弟弟的哭声顿时响起,凄厉而委屈。

不一会儿,兄弟二人在玩乒乓球。弟弟跑到桌子上乱跳,惹得哥哥没法继续玩。哥哥抡起球拍,往弟弟脸上“啪”地一下打过去。弟弟立即哭了起来,泄愤似的把手中的球扔到哥哥身上。哥哥一脸得意地离开了。他也许觉得,看那小子也只有这点本领了。

妈妈也很无奈。虽然是全职妈妈,但是被繁重的家务压得喘不过气来,还要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兄弟二人的打架事件,从早到晚没有停过,管也管不过来。

有一次,哥哥一把推翻一张椅子。妈妈生气地吼道:“扶起来!”哥哥厉声回道:“我不!”径直走开了。妈妈也很无奈。现在的她,早已身心俱疲,管不动了。

除了哥哥的暴力,安全问题也同样严重。哥哥一无聊的时候,就撵着弟弟在客厅里跑。弟弟有时候嘴巴里叼着一根牙签,很危险。万一摔倒了,或者撞到什么东西,牙签很容易刺入嘴里的舌头。两兄弟可以随意爬上书架、衣柜、阳台等,也是危险重重。

妈妈能做到让两个孩子生活很有规律,但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哥哥是家里的大孩子,今后的顶梁柱。弟弟会模仿他的行为。弟弟学到了哥哥的暴力,以后也会去欺负别人家更小的孩子。

难道就只能永远这样下去吗?有没有专治这种熊孩子的办法呢?

有的!但前提是要对孩子充分了解。

其实真正去了解哥哥,就会发现他的另一面。他说话时,不敢看人家的眼睛。这是害怕,是胆小,不敢从别人眼神里阅读自己的内心。弟弟经常被爸爸妈妈抱,但是哥哥没这机会。这样会加大哥哥与父母的距离感。因为弟弟的出生,哥哥被迫去读寄宿幼儿园。

在他的心里,是弟弟把本该属于他的那份爱夺走了。哥哥被无情地遗弃在寄宿幼儿园里,每周只能回家一次。他回的还是家吗?那是旅馆!

哥哥不敢看妈妈,因为不敢在最爱的妈妈眼里读到抛弃。哥哥不敢看爸爸,因为不敢在严格的爸爸眼中看出失望。在物质上,哥哥能获得很大的满足,可这和弟弟得到的关爱一样吗?不!再好的物质条件,也不如父母的爱。

这一点在小孩身上感受尤深。如果长大了,可能觉得父母不爱我,我就可以骑车出去找朋友玩。可是才几岁的孩子,他们的世界里,爱只能来自父母。物质上的满足,对于哥哥来说,只是父母的愧疚和补偿,不是爱。不要以为孩子还小,就不懂。

妈妈与哥哥的隔阂已经产生。这时候,就需要家里的另一个重要角色——爸爸。让爸爸发挥作用,来弥补精神缺失,显得很重要。爸爸长期在外忙事业,逐渐淡出了家庭的教育。爸爸能赚不少的钱,让一家老小生活富足。可是长期缺席孩子的教育,就会让孩子在心理上缺少一根支柱。到了青春期,爸爸再想引导孩子,可能性已经很小了。

哥哥打人的原因由此可以分析出来了。一是,被遗弃的感受一直没有恢复,内心的关爱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二是,爸爸长期缺失,没有在他心中起到模范作用;三是,没有被正确引导如何承担照顾弟弟的责任,没有树立手足情深的观念。

对于这个家庭的孩子,我们可以采取的科学教育办法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当孩子对打的时候,就需要将打架的孩子放入划定的冷静区。这时需要说明,打架的情节很恶劣,必须要接受冷静处理,没有任何商量。

五岁的哥哥,设定五分钟冷静时间。两岁的弟弟,设定两分钟。父母在旁计时监督,不接受任何求情。两兄弟的冷静区尽量分开,不能说话,也不能有其他交流形式。

这是需要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自我调节心理问题。这是一个自己反省、自己寻求解决办法的过程,要专心。父母也不能与孩子交流。发现孩子的身体有任

何一个部位超出冷静区,则需要重新计时。冷静时间到了之后,开始询问孩子为什么打架。问问孩子,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要怎么解决。检验孩子的反省效果。

父母不能因为弟弟被打,哭得伤心,就偏袒弟弟。所以,弟弟可以先跟哥哥道歉,然后才是哥哥道歉。这样更有利于兄弟二人的情绪平定。当兄弟俩都诚恳道歉了,父母就可以表达温情的一面,拥抱孩子,说些表达关爱的话语。

接着是,这次抱了这个孩子,下次就要抱另一个。当父母更关心弟弟的时候,哥哥的想法就是,有机会一定会揍弟弟一顿,不,应该揍好几顿才解气。在孩子倔强、不说话、不表达内心想法的背后,实际上是深切感受到关爱的偏移。哥哥内心的这种痛苦,是造成亲子隔阂的真正原因,并非天生暴戾或者性格内向。当然,如果父母想牵哥哥的手,而哥哥拒绝时,有机会还要再试一次。表达爱,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总有一天,哥哥会接受的。

然后是,需要哥哥学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当妈妈要给弟弟换尿布,或者炒菜需要帮忙的时候,可以让哥哥帮忙。这样是让哥哥承担相应的责任,让他感觉自己被需要。有时候,可以让哥哥来做决定选择哪一款尿布,选择买哪一种菜。就算买回来的菜不太好吃,也无需表现出来,这需要些容忍之心。

关于保护弟弟的安全这个问题,哥哥也可以承担自己的责任。让哥哥在尖锐的桌角粘贴保护膜,也可以在弟弟经常爬的地方设置障碍。平时,哥哥自己就要管好自己,不要乱爬。当弟弟乱爬将要遇到危险时,哥哥要立即制止。

爸爸该如何陪伴孩子呢?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合适的项目、分配任务、关注情绪、提供帮助和适当总结。

爸爸可以和孩子们进行一次野炊。父子三人拉开较大的篷布,恰接塑料构架,将整个篷布套入构架中,有时还要重装。一系列的流程,都是鼓励和商讨,气氛融洽和谐。烤食物的过程,更是互助与关爱相伴而行的。野炊过程中,拍一些照片显得更加温馨。男孩较多的家庭,父亲尤其不能缺席。

归结起来,父母不能让大孩子一味迁就和忍让小的孩子,如果是弟弟不对,也要引导弟弟先道歉;大孩子同样需要父母的拥抱和肯定,情绪不好时,同样需要安慰;先观察孩子的行为、询问孩子的想法,再发表看法或作出决定,这样更合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