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寫作課》:不要讓文章流於說教

結構、故事、情節設計、讀者,都是文章重要的組成,

只有出彩的情節設計,縝密的結構,有趣的故事,才能形成一篇吸引讀者的文章。

但包括我在內的很多小夥伴寫文章,說教感特別強。

爲什麼呢?

因爲在寫作過程中,我們太過於關注主題。

“只有暫時忘卻主題,才能更好地體會到細節對主題的渲染,否則就會流於說教。--《寫作課》”

也許你會說,如果偏離了主題,文章不就跑題了嗎?

作者在文章說的暫時忘卻主題,並不是讓我們完全丟掉主題,而是希望我們在寫作時能夠將主題隱藏在故事情節中。

我們都知道鼎鼎大名的作家馬克·吐溫,在他晚年的時候,寫了一部反應人性自私與殘忍的作品。

關於這個故事一共有三個版本,直到第三版《44號,神祕的陌生人》,作者纔將主題隱藏起來,通過人物身處的真實情境,反應矛盾所在,通過人物解決問題的方式,反應主題。

也許是因爲這一版本更真實,更有力量,才致使馬克·吐溫的遺稿執行人在最初時選擇棄用該版本稿件吧。(現在這本書已經絕版,昨天我買到了電子影音的紙質版本,等後期閱讀完成後,再對這個話題做進一步的思考)

“不論是小說、隨筆散文還是詩歌,我們所說的故事創作不過就是將一個想法具象化、意義化的過程。--《寫作課》” 

前面我講到過一個觀點,人人都有作家夢。

無論是青春期的私密日記,還是長大後職場中的各類文件,我們與文字打交道是由來已久的,甚至可以說是貫穿我們整個生命的。

但由於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習慣了僞裝,習慣了把心思藏起來,即便是有突然冒出的靈感,我們也不會刻意記錄。

其實我們不是沒有內容可寫,而是白白浪費掉了寫作的資源。

這兩天在整理之前課程的文字內容,發現當時老師在講隨手記錄素材這個話題時,我並沒有太多感觸。在讀書一段時間後,慢慢開始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了。

而且對於我自己來說,雖說每天都在寫,但素材庫的內容很匱乏,總覺得不知道該如何記錄,如何搭建,遲遲沒有動筆。

實際上,就像作者說的那樣,“坦誠對待心中的強烈情緒(不管它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讓潛意識裏的情感得以顯現併爲我所用。”

我們不應該過分關注形式,而應該直面內心真實的情感,把面對事情時的第一反應記錄下來,等到寫作時,把它們用具體的,有意義的故事表達出來就好了。

僅憑一種情緒是無法支撐起一個完整的故事的,一定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纔會吸引讀者一直向下走。

我們都不喜歡平平淡淡的故事,只有當我們的主人公不斷犯險,劇情跌宕起伏纔好看。如果只是單純讓主人公身陷困境還是不夠的,引發後果,通過反思激發自身潛力,解決問題,再引發下一個事件,纔是一個完整的故事閉環。

也就是說,只有問題層出不窮的故事纔好看。

這麼看起來,作者要有很高超的設計能力,讓劇情險象環生,才能扣人心絃。

好的故事是充滿戲劇性的,但這並不意味着離譜。

我們的主人公在面對困境時做出的反應,是大多數讀者都認可的,是現實生活中可能會出現的纔行。不然上來面對災難,你就翻手爲雲覆手爲雨,拯救了全人類,顯然這樣的故事是沒有受衆的。

“在小說中設置困境時爲了激發出人物最真實的特質,而不僅僅是將他們推入絕境。--《寫作課》”

因此說,想要寫出精彩又不誇張的作品,需要合理利用學過的各項技巧。通過千百次的練習,讓這些故事像日常說話一樣,流暢的從筆尖流到紙上。

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滿足身爲作者的我們的情緒,還要給予讀者好的感官體驗。只有他們能夠通過你的文字看到畫面,看到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故事,才說明,這篇文章沒有流於說教,是一篇成功的好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