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写作课》:不要让文章流于说教

结构、故事、情节设计、读者,都是文章重要的组成,

只有出彩的情节设计,缜密的结构,有趣的故事,才能形成一篇吸引读者的文章。

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小伙伴写文章,说教感特别强。

为什么呢?

因为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太过于关注主题。

“只有暂时忘却主题,才能更好地体会到细节对主题的渲染,否则就会流于说教。--《写作课》”

也许你会说,如果偏离了主题,文章不就跑题了吗?

作者在文章说的暂时忘却主题,并不是让我们完全丢掉主题,而是希望我们在写作时能够将主题隐藏在故事情节中。

我们都知道鼎鼎大名的作家马克·吐温,在他晚年的时候,写了一部反应人性自私与残忍的作品。

关于这个故事一共有三个版本,直到第三版《44号,神秘的陌生人》,作者才将主题隐藏起来,通过人物身处的真实情境,反应矛盾所在,通过人物解决问题的方式,反应主题。

也许是因为这一版本更真实,更有力量,才致使马克·吐温的遗稿执行人在最初时选择弃用该版本稿件吧。(现在这本书已经绝版,昨天我买到了电子影音的纸质版本,等后期阅读完成后,再对这个话题做进一步的思考)

“不论是小说、随笔散文还是诗歌,我们所说的故事创作不过就是将一个想法具象化、意义化的过程。--《写作课》” 

前面我讲到过一个观点,人人都有作家梦。

无论是青春期的私密日记,还是长大后职场中的各类文件,我们与文字打交道是由来已久的,甚至可以说是贯穿我们整个生命的。

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习惯了伪装,习惯了把心思藏起来,即便是有突然冒出的灵感,我们也不会刻意记录。

其实我们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白白浪费掉了写作的资源。

这两天在整理之前课程的文字内容,发现当时老师在讲随手记录素材这个话题时,我并没有太多感触。在读书一段时间后,慢慢开始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了。

而且对于我自己来说,虽说每天都在写,但素材库的内容很匮乏,总觉得不知道该如何记录,如何搭建,迟迟没有动笔。

实际上,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坦诚对待心中的强烈情绪(不管它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让潜意识里的情感得以显现并为我所用。”

我们不应该过分关注形式,而应该直面内心真实的情感,把面对事情时的第一反应记录下来,等到写作时,把它们用具体的,有意义的故事表达出来就好了。

仅凭一种情绪是无法支撑起一个完整的故事的,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才会吸引读者一直向下走。

我们都不喜欢平平淡淡的故事,只有当我们的主人公不断犯险,剧情跌宕起伏才好看。如果只是单纯让主人公身陷困境还是不够的,引发后果,通过反思激发自身潜力,解决问题,再引发下一个事件,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闭环。

也就是说,只有问题层出不穷的故事才好看。

这么看起来,作者要有很高超的设计能力,让剧情险象环生,才能扣人心弦。

好的故事是充满戏剧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离谱。

我们的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做出的反应,是大多数读者都认可的,是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才行。不然上来面对灾难,你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拯救了全人类,显然这样的故事是没有受众的。

“在小说中设置困境时为了激发出人物最真实的特质,而不仅仅是将他们推入绝境。--《写作课》”

因此说,想要写出精彩又不夸张的作品,需要合理利用学过的各项技巧。通过千百次的练习,让这些故事像日常说话一样,流畅的从笔尖流到纸上。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满足身为作者的我们的情绪,还要给予读者好的感官体验。只有他们能够通过你的文字看到画面,看到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故事,才说明,这篇文章没有流于说教,是一篇成功的好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