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中四君子·菊花開處,羅宅含香(1)

秋菊有佳色,見之忘俗。有了菊花,秋天便是最好的時節。

菊花盛開在百花凋零之後,人們愛它的清秀神韻,更愛它凌霜盛開、西風不落,一身傲骨。古人賦予菊花高尚、堅強的情操和堅貞不屈的民族精神。

菊花一直被詩人偏愛,最偏愛他的大文豪是東晉的陶淵明。他“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至今還被津津樂道。據《晉書》記載,公元405年,陶淵明受命擔任彭澤縣令,這個地方現在屬於江西九江,就是有廬山的那個地方。冬天,郡太守派出督郵巡視彭澤(一看到“督郵”二字就出戲到《三國演義》裏去)。督郵到彭澤找個好地方住下, 然後差縣裏負責接待跑腿的人去喚陶淵明來見。 

陶淵明平時就很厭煩這種官場應酬,不想見但又不能不見,只得勉強起身去見。這時,身邊的辦事人員提醒他說:“老爺,見上司得穿官服,整肅衣帶,恭敬嚴肅求見,否則有失體統,給上級留下不好的印象。” 

陶淵明一聽,索性轉身回縣衙 ,說出了那句流傳至今的硬氣話: “吾不能爲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隨手取出官印,封好,附一封辭職信——就是後來有名的《歸去來兮》, 交給辦事人員,然後甩手離開,縣令只幹了八十天。

我們可能以爲五斗米很少,陶淵明可以隨隨便便的不要。其實不是的。那時候縣令一個月的俸祿,也不少了。

據說西漢時官吏的俸祿是年薪制,而且全部發糧食。每年領取的糧食按重量來算,於是我們就看到各種名目,比如一萬石、二千石、六百石,我們看《三國演義》時,知道劉備打敗過黃巾軍之後擔任過縣尉縣尉(就類似一個縣的公安局長),這一級小官的年薪就是一百石。

到了東漢,俸祿的發放形式有了改變,一部分發糧食,一部分發銀子,這樣買東西就方便多了,不用賣糧換銀。

到了東晉,一般是發一半糧食一半銀子。當時縣令的薪水是每年400斛糧食,一斛就是10鬥。如果按月發,就是每月發15斛糧食,剩下發銀錢。剛纔我們說了1斛等於10鬥,15斛就是150鬥,一個月按30天算,一天就是5鬥嘛。

鬥這種器具我見過的,我在北方農村長大,家裏是種小麥的。小麥成熟後,收割,去皮,然後裝袋子,就是一斗一斗去裝的。5鬥差不多能裝1長袋子。如果按斤來算,當時1鬥10升,1升有4斤,一斗有40斤,5鬥就是200斤。

陶淵明每天的俸祿能得到200斤米,還有一半俸祿是銀子呢,雖然他官不大,但怎麼樣都算高收入人羣了,而且他家庭條件不太好,按理說,應該好好珍惜這個做官的機會。可是,他就是這麼有個性,說不幹就不幹!他這一不幹,可能生活會更苦,卻爲我們古代中國文學,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陶淵明對後世影響很大,不僅僅表現在詩歌上,更重要的是生活態度。比如唐朝很多詩人仕途也都不順利,這個時候他們就會想,不如像陶淵明一樣歸隱山林,所以他們都把陶淵明當成偶像。

陶淵明最喜歡的花是菊花,菊花在秋天開放,不與百花爭春,顯示出一種堅強獨立的精神。而且他還很愛喝酒,他的詩幾乎“篇篇有酒”。就算不寫酒,他也把標題寫成《飲酒》,他以“飲酒”爲題寫了20首詩,我們最熟悉的應該是其中的第五首。

《飲酒·其五》(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的題目是“飲酒”,但是詩中所寫的並不一定是喝酒的事情,而是他在飲酒的時候,心裏的一些想法,一些情感。陶淵明生在東晉那樣一個危亂的時代,他的內心有很多悲哀和感慨,沒辦法直白的說出來,就寫下了很多飲酒的詩。

在詩中,他說居住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卻不會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擾。問我爲什麼能這樣,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陶淵明在辭官回到農村之後,在一個山下隱居,有一天信步走到東籬山下,隨手摘下一朵菊花,悠然間擡頭,就就看了遠處的南山。傍晚時分南山景緻很好,霧氣在山峯間繚繞,成羣的飛鳥在上空盤旋。是多麼的自在、又慢悠悠的生活。

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中,陶淵明採菊東籬,遙望南山——也許,在城市呆久了,每個人都希望能有這樣一個與世界相對、與自己相安的澄明時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