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有趣的谜

我们对某一件事或者某个印象,很大程度是由我们接触到的碎片信息所完成的。

最近看了一本书,由日本作家杉由正明写的《忽必烈的挑战》。

1.元朝的固有印象

对于历史,我们脑海里对于某个朝代会有有很多常识和定论,比如秦国,通过变法而强大,最终统一中国;比如清朝,除了前期的康乾盛世,就是后来的丧权辱国。而对于蒙古帝国,我们有两个印象:

第一个是成吉思汗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在毛主席的诗词里面成吉思汗只识弯弓是大雕。

第二个蒙古给大多数人留下的印象是野蛮,非文明,在中国史上被当作恶徒来的看待。

这些存留在我们脑海里的印象,很多是来自于我们学校,影视作品以及周围的人传达给我们的信息。然而这些信息常常带着个人的感情与偏见,不一定是事情的真相。

书中所讲的是在我们世人眼中的第二个印象。

2.

《忽必烈的挑战》一书,一开始用了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纠正这个长久以来深入人心的形象。

蒙古是中国文明的破坏者吗?作者以南宋都城杭州为例,在忽必烈接手杭州后,杭州并未遭到破坏,在元代杭州保持了一向的经济繁荣。

有人说,蒙古并未对什么特定价值观或体系有特别深入的考量,蒙古并未对人种,语言,宗教和文化有过什么限制。

对于人才的任用上,采用一种能力主义,务实主义的人才选拔方式。只要与蒙古政权有裙带关系或者是有实力,谁都能被任用。这对于一直以科举来选拔人才的历代来说,让这些知识分子感到疏离。

有人说元曲是由于士大夫遭到元代统治者冷遇而发展起来的产物,但是实际上,在元代以前就有元曲,这个说法并不成立。

明朝的前期基本上市继承了元朝的制度,到中期才开始对元朝产生劫难,那时蒙古的俺答汗包围了北京。

后来到了清朝,很多前朝的人心念前朝,而清朝又大搞文字狱,很多文人不敢公开批评清朝,于是把矛头指向了元朝。从顾炎武开始,对清朝政权的责难转移到元朝的痛骂。

于是,元朝的在中国历史上的印象,在历经岁月的积累,就成了我们今天的印象。

书中写到:“在历史上,不当的过低评价或曲解,抑或不尽于理的非难与断罪皆不妥。但是,虽说如此,过分的善评与美化,莫名其妙的赞美与颂扬也令人可怕。因为那皆是过度深信,有其目的,有时也是一种明知故犯的谎言”

将现代的价值观或印象过度套用在过去,即使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解释,也只能让我们离真实存在的历史越来越远。

3.忽必烈的二次创业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于真实的历史都缺乏耐心,宁可相信只言片语,不愿深究其中的究竟。在翻阅该书所陈述的历史,我最感兴趣的是三件事情。

1)建立了建立了大元汗国。尽管内部揹负种种对立,一方面大可汗的中央政权外有多个政治权力核心,松散,多元复合的联邦国家。还有旭烈兀,别儿哥,察合台王国。蒙古是一个联合体

2)财富。通过创造财富来给蒙古共同体的人们带来安宁与繁荣。以蒙古军事为根基,保持中原的政治架构,引入穆斯林的商业力。

3)重商主义与自由经济,税收来自商业利润,白银开始流通,建立欧亚世界通商圈。

跃居海上帝国,元朝拥有世界是商最早的海洋舰队。

即使是朝代更迭,每一个新的朝代对上一个朝代都有继承和改进。

作者得出一个结论,只要不带有色眼光来看待蒙古时代的中国,应该都会发现其经济,文化,社会整体的活化是很显著的。围绕着中国的国境之壁完全消失,长期以来中国本土南北之间产生隔阂的政治对立所带来的紧张也已经消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