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有趣的謎

我們對某一件事或者某個印象,很大程度是由我們接觸到的碎片信息所完成的。

最近看了一本書,由日本作家杉由正明寫的《忽必烈的挑戰》。

1.元朝的固有印象

對於歷史,我們腦海裏對於某個朝代會有有很多常識和定論,比如秦國,通過變法而強大,最終統一中國;比如清朝,除了前期的康乾盛世,就是後來的喪權辱國。而對於蒙古帝國,我們有兩個印象:

第一個是成吉思汗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在毛主席的詩詞裏面成吉思汗只識彎弓是大雕。

第二個蒙古給大多數人留下的印象是野蠻,非文明,在中國史上被當作惡徒來的看待。

這些存留在我們腦海裏的印象,很多是來自於我們學校,影視作品以及周圍的人傳達給我們的信息。然而這些信息常常帶着個人的感情與偏見,不一定是事情的真相。

書中所講的是在我們世人眼中的第二個印象。

2.

《忽必烈的挑戰》一書,一開始用了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來糾正這個長久以來深入人心的形象。

蒙古是中國文明的破壞者嗎?作者以南宋都城杭州爲例,在忽必烈接手杭州後,杭州並未遭到破壞,在元代杭州保持了一向的經濟繁榮。

有人說,蒙古並未對什麼特定價值觀或體系有特別深入的考量,蒙古並未對人種,語言,宗教和文化有過什麼限制。

對於人才的任用上,採用一種能力主義,務實主義的人才選拔方式。只要與蒙古政權有裙帶關係或者是有實力,誰都能被任用。這對於一直以科舉來選拔人才的歷代來說,讓這些知識分子感到疏離。

有人說元曲是由於士大夫遭到元代統治者冷遇而發展起來的產物,但是實際上,在元代以前就有元曲,這個說法並不成立。

明朝的前期基本上市繼承了元朝的制度,到中期纔開始對元朝產生劫難,那時蒙古的俺答汗包圍了北京。

後來到了清朝,很多前朝的人心念前朝,而清朝又大搞文字獄,很多文人不敢公開批評清朝,於是把矛頭指向了元朝。從顧炎武開始,對清朝政權的責難轉移到元朝的痛罵。

於是,元朝的在中國歷史上的印象,在歷經歲月的積累,就成了我們今天的印象。

書中寫到:“在歷史上,不當的過低評價或曲解,抑或不盡於理的非難與斷罪皆不妥。但是,雖說如此,過分的善評與美化,莫名其妙的讚美與頌揚也令人可怕。因爲那皆是過度深信,有其目的,有時也是一種明知故犯的謊言”

將現代的價值觀或印象過度套用在過去,即使根據當時的情況進行解釋,也只能讓我們離真實存在的歷史越來越遠。

3.忽必烈的二次創業

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對於真實的歷史都缺乏耐心,寧可相信隻言片語,不願深究其中的究竟。在翻閱該書所陳述的歷史,我最感興趣的是三件事情。

1)建立了建立了大元汗國。儘管內部揹負種種對立,一方面大可汗的中央政權外有多個政治權力核心,鬆散,多元複合的聯邦國家。還有旭烈兀,別兒哥,察合臺王國。蒙古是一個聯合體

2)財富。通過創造財富來給蒙古共同體的人們帶來安寧與繁榮。以蒙古軍事爲根基,保持中原的政治架構,引入穆斯林的商業力。

3)重商主義與自由經濟,稅收來自商業利潤,白銀開始流通,建立歐亞世界通商圈。

躍居海上帝國,元朝擁有世界是商最早的海洋艦隊。

即使是朝代更迭,每一個新的朝代對上一個朝代都有繼承和改進。

作者得出一個結論,只要不帶有色眼光來看待蒙古時代的中國,應該都會發現其經濟,文化,社會整體的活化是很顯著的。圍繞着中國的國境之壁完全消失,長期以來中國本土南北之間產生隔閡的政治對立所帶來的緊張也已經消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