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豆腐

豆腐,應當屬平常人家裏最爲常見的一道菜了,味美價廉,堪稱人間珍品。

老話俗語有言: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孩童時期,外婆家一個石磨子,具體時間我也不記得具體是不是二十五,總之就是在冬天,每年差不多那個時候,外婆總是要把八月曬好的黃豆拿出來,往簸箕裏一倒,搬個小凳坐在暖烘烘的太陽底下挑挑揀揀,瑕疵品揀出來供圍觀的雞啄食,留下的上品倒進盆裏,用井水洗洗淨後往盆裏再次裝滿水,用個大鍋蓋蓋着浸泡一個晚上,外婆家往往在第二天的下午開始磨豆子。

喫過午飯,外公和外婆便把洗刷好石磨子架在大木盆上,將盆裏沒浸泡軟的“鐵豆子”挑出,然後置辦好幾條小板凳,一個飯勺,半勺豆半勺水,磨子轉起,一場耗時久的傳統的手工磨豆腐便開始了。

有時瞧着新奇,小小的我也會搬個小凳圍坐着湊熱鬧,坐在一旁看並不過癮,就想上手,外婆便耐心的教我一勺大概挖多少豆子帶多少水,慢慢的,我便上道了,祖孫三人在微醺的上午偶爾嘮嘮家常,更多的時候,是靜靜的看着乳白色的汁液由磨盤縫隙涓涓滴入大木盆裏,望着木盆裏的漿液增加一分,我們心裏的快樂也隨着增加一分。

豆子快要磨好時,外公在爐竈上燒起一大鍋滾水,木桶裏的漿液待其靜止沉澱後倒掉多餘的水分,接着把較爲濃稠的漿液用細紗布過濾到鍋中並不停的攪拌,外婆憑着多年經驗總能在剛剛好的時候舀起滷水,待其上面結了一層油皮時把油皮撈出,點上石膏水,再用細紗布把豆漿水過濾到大木盆裏,反覆擠豆渣,接着紗布裏的豆渣用兩個石磨盤夾着架空在石磨盤上的高腳凳上。其次,在準備一大塊細紗布,一塊能承擔二十千克以上的木板置於另外一個盆上,將筲箕置於木板上方,把已經瀝出的豆漿倒入紗布,打結待冷卻後準備幾塊石頭壓住,就這樣豆腐製作告一段落,一天後即可食用。

農村人從來不捨得浪費糧食,在豆腐未出爐時,我們最先享受到的便是豆渣。最常見的是炒豆渣:用菜籽油炒出來的豆渣色澤金黃,簡單的加一一些水,一點鹽巴,一點雞精,起鍋時再滾一撮蔥花或者一撮嫩芹菜,不單單色澤令人食慾大增,就連香味都能接着熱氣的分子擴散,吸引來鄰居家的小貓咪。

偶爾,外婆也會給我們做豆渣蛋餅當零嘴。其外觀有點像蔥油餅,其味金黃軟糯,清香可口,還有濃濃的豆香和小蔥的香味。

喫完豆渣,讓我們再來看看大功告成的豆腐——

最常見的莫過於小蔥拌豆腐了,配料極簡,製作極易,味道卻是經久讚揚。此外還有紅燒豆腐、麻婆豆腐、三鮮豆腐、豆腐鯽魚湯等衆多喫法。這裏,主要想跟大家講一下我在外婆手下學到的“易氏簡易版麻婆豆腐”:先將豆腐用滾水稍微燙一下去除豆腥味,接着,小蔥切碎,最好是用自己家種的小蔥,更香味道更正,四季蔥雖長勢更好,賣相更佳,但就是感覺差了一個味道。五花肉先用刀背拍打再剁成肉末更加松糯爽口,小米辣,姜,大蒜子統統切碎,準備步驟完結,接着起鍋燒油,用自己打的菜籽油香味濃,色澤佳,如若沒有菜籽油的話,可以放入蔥頭熬煉蔥油增香,小米辣爆炒,再放入肉末、蒜末、薑末、豆瓣醬,豆腐弄碎加入鍋中,加上鹽、適量的水、白糖少許看個人口味可加可不加,我做的時候根據個人口味放的白糖是外婆的三倍,濃濃的汁兒,想起來都咽口水。最後用些許水澱粉勾芡收汁,滾上蔥花後盛入盤中再撒上一些蔥花裝飾上桌。小蔥外婆家偏向起鍋前在鍋裏翻炒兩下,這樣蔥香味會瀰漫在每一口菜裏。

寫下這些,我彷彿又將麻婆豆腐食用了一遍,只可惜,豆腐隨處可買,外婆的味道再也喫不着了。

——一粒麥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