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文學第四》37、三乘佛家滯義

三乘的教義是佛教中晦澀難懂的部分,支道林詳加辨析,使三乘內容顯豁。大家在下座聽講,都說能夠理解。支道林離開講壇後,大家自己互相說解,又只能解通兩乘,進入三乘便混亂了。現在的三乘教義,弟子們雖然傳習,仍然不能全部理解。

【原文】

三乘佛家滯義,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諸人在下坐聽,皆雲可通。支下坐,自共說,正當得兩,入三便亂。今義弟子雖傳,猶不盡得。

【典故】

三乘:佛教用語。佛教宣稱人有深淺不同的三種得道解脫的修行途徑,好比所乘坐的三種車,即三乘,就是聲聞乘(小乘),緣覺乘(中乘)、菩薩乘(大乘),都能使衆生各成正果。

【人物】

支道林: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稱支公,也稱林公,別稱支硎。本姓關,陳留(今河南開封市)人,或說河東林慮(今河南林縣)人。東晉高僧、佛學家、文學家。家世事佛,二十五歲出家,精《般若道行品經》,曾著《聖不辯之論》、《道行旨歸》、《學道戒》等論書。在《即色遊玄論》中,他提出“即色本空”的思想,創立了般若學即色義,成爲當時般若學“六家七宗”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支遁是一位典型的清談家雜揉老、釋的僧人,以好談玄理聞名於世,與謝安、王羲之等交遊,所注《莊子·逍遙遊》爲羣賢歎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