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不是限制,而是禮物

今年我的生活曾被焦慮填滿,讓我深刻體會到焦慮的含義。那時我由於初到上海,工作和生活都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各方面的落差讓我負面情緒纏身,常常躺在牀上夜不能寐。別人的勸慰我統統接受不了,在我看來,她們不是我,根本理解不了我的感受。

這一段時間,和好友們一起組團練習寫作。我在她們的文字中又嗅到了焦慮。好友們都有着穩定充實的生活,豐富多彩的興趣愛好,是朋友圈的尖子生。然而,她們也焦慮。

好友玲是令人豔羨的律師,有靠近公園的房子、寶馬x5的車子,讀書、寫作、跑步、心理學、導圖、領導力、社羣等等全方位精進,是大家公認的能量女神。可是,她竟然也焦慮。她說她會在不斷的比較中迷失自己,“怎樣才能更好”的想法,讓她一度非常焦慮。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可能都經歷過這樣焦慮的時刻,那種模糊、無所不在、又不可言說的感覺時刻控制着我們,我們會對自己缺乏信心,害怕自己終將碌碌無爲;我們會覺得自己不夠好,難以擔當;我們會覺得沒有人愛,而孤獨一生;

我們對未來有不可名狀的恐懼;我們常常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感;我們爲自己找不到方向和興趣點而慌張。我們會對自己和他人有過高的期待。焦慮就像一張無形的網,把我們罩在其中,無力掙脫,又無法自拔。

既然,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焦慮,那就有必要弄清楚,爲什麼人會產生焦慮?焦慮的實質是什麼?焦慮都是消極的嗎?我們要怎樣與焦慮和諧共處?

一、焦慮的實質

一代心理學大師羅洛梅在他的代表作《焦慮的意義》中,是這樣闡述焦慮的。他說:“焦慮是當人感覺到自己某種重要的價值受到威脅時,產生出的擴散性的不安。這種不安往往是模糊、發散的。是人在面對潛在的威脅時,產生的一種不確定感和無助感。”

其中,重要的價值往往是抽象的,比如尊重、尊嚴、價值感和愛。而擴散性是指,當我們感到焦慮時,這種情緒會擴散開來。焦慮可能開始於一件具體的事,但到了最後,我們會對身邊的一切都感到痛苦。

焦慮和恐懼不同,恐懼是人針對明確危險的反應,而焦慮往往沒有特定的對象。焦慮是在更深層次擊打着我們,當我們感到焦慮時,受到威脅的通常是人格的某個核心部分,比如尊嚴和價值感。

因爲沒辦法將焦慮的威脅具體化,也就無法遠離和打敗它。又因爲大部分人無法和自己看不到的事物抗爭,所以我們常常就會被焦慮困住,無力掙脫。

二、爲什麼會產生焦慮?

焦慮是人與生俱來的,還是隨着社會的發展進步產生的?人爲什麼會焦慮?

1.生存的需要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看,焦慮是生存的必要。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情緒,其實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情緒讓我們對外部環境有個“好壞”判斷,從而做出最利於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選擇。

比如,在遠古時代,一個原始人在野外行走時,突然聽見草叢裏有聲音,這個聲音99%可能是風吹的,但也有1%的可能性是草叢中真有一隻老虎,原始人會不會忽略小概率事件,繼續向前走呢?當然不會,他的正確反應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跑爲上。因爲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他生存下來。

隨着人類文明的進步,面對的威脅更復雜了,焦慮的形式也就發生了變化,但這種感覺卻是大體相同的。也就是說爲了生存和繁衍,人類就要有過度的自我保護,焦慮是一種生存的本能需要。爲了生存,焦慮和恐懼必不可少。

2. 認知發展的產物

一方面,焦慮和恐懼保證了人類生存下來,另一方面,隨着生活水平和認知程度的提高,也加劇了焦慮等各種情緒的滋生。社會日益開放、文明程度越來越高、人的主觀能動性被充分調動,人類也更加自由和富有創造性。這就導致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均衡、同時也拉大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焦慮等情緒無形中被放大。

“得到APP”很火的時候,網絡上就有聲音說“羅胖是在販賣焦慮”。羅胖反問:“我賣焦慮,你買呀?”是呀,誰會花錢買焦慮呢?在“得到APP”明明大家花錢買知識,爲什麼學了知識,反而更焦慮了呢?

因爲學習讓我們擴大了認知的邊界,讓我們開闊了視野,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生活的其他可能,看到了自己的無知與渺小,所以越學越焦慮,越焦慮越學習。

就像我周圍的姐妹,她們越是不斷的突破自己的疆界,越是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就越會產生焦慮,當然也就愈發的努力。所以一定程度上說,焦慮是對自我的高要求,是前進的動力。焦慮需要更寬泛的眼界、更高的認知和更加自由的心靈。

三、 如何與焦慮和諧共處?

既然焦慮不可避免,我們就要想辦法與焦慮和諧共處。

莊子在《漁文》篇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說有一位膽子特別小的人,大晴天走在馬路上,偶然間低頭看見了自己的足跡及身體的影子,就認爲碰見了魔鬼,內心很是懼怕,他總是設法逃脫那些非常可怕的影子,被迫急促跑起來。
可是事與願違,跑的越快,身影追隨得越緊,腳步越着急,足跡反而越多。於是,他更加懼怕,還認爲跑得太慢了,便拼命的奔跑起來,最終精疲力盡、能量消耗而亡。

這是典型的因爲焦慮而慌亂、從而導致惡性循環,一發不可收拾的事例。焦慮的時刻人人都會有,當焦慮情緒來臨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去對抗它,而是先接納它,覺察並與焦慮情緒共處。

在《焦慮型人格自救手冊》中提到,如果我們說不清楚焦慮的具體原因,可以先把最近生活中導致你有壓力的事情、讓你心煩的事情一件一件全部寫下來。

當你把這些事情寫在紙上的時候,其實它們就已經離開了你的大腦。然後找出其中最主要的三個焦慮來源(其餘先擱置)。想一想自己的感受是什麼?接下來需要做些什麼,才能讓這些情緒有所減輕。

先讓這些想法發散開來,如果覺得舒服的話,再逐漸構思一個“行動計劃”,比如自己可以怎樣去想、去說或去做,讓壓力和焦慮程度下降到一個更理想的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當焦慮來臨的時候,一定不要和這些感覺抗爭,越緊張就會越焦慮。讓情緒離開的最快方式就是順其自然,接納不做抵抗。然後再做打算。去做一些適合自己的、能夠讓你放鬆的事情,比如讀書、聽音樂、跑步、瑜伽和冥想。

存在主義哲學家克爾凱郭爾認爲,創造性越高的人,潛在的焦慮就越強。一切想要回避焦慮的嘗試,不僅註定要失敗,而且在逃離焦慮的過程中,個人會喪失讓自我顯現的最寶貴的機會。“完整的自我人格是奠基於個人面對焦慮,以及雖有焦慮依然前進的能力。”

焦慮不是限制,而是禮物。自我實現的路上還會有很多這樣的禮物,等着我們去認識和發現。我們能做的不是逃避,而是學會與它們和平共處。

困住我們的從來不是焦慮,而是我們如何看待焦慮。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