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存在的我,與到處存在的自己

在任何語言中,都有主語,賓語。 

我也是如此。

在通常情況下,我就是自己。但是在一些情況下,卻不是如此,我是我,自己是自己,而我從未存在過。

在《不存在的人》中,詳細講述了那些異常的情況。

有些人活着,卻堅信自己已經死去。有些人肢體健全,卻總覺得身上哪些東西不屬於自己,執意去除掉。還有些人從來都生活在夢裏,他們總覺得這個世界是不真實的,自己也是如此。

在很多人的意識裏,這樣的意識偏差完全就是腦袋出了問題,或者是自己想不開。

實際上前半句是對的,許多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在於大腦真的出了問題。

不同於某打着心理學標籤的流行作家用獵奇,寫小說的筆觸加以真實故事做噱頭來寫下這些故事。

《不存在的人》更爲深入與專業,在敘述問題所在時,作者深入的去尋找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最終,找到了大腦中自我存在的地方,腦島。

在這本書中,作者從一些精神類疾病出發,其中包括認爲自己已經死去的科塔爾綜合徵,自我漸漸瓦解消失的阿爾茨海默,堅信自己身體某個部位不屬於自己的身體完整認同障礙,自我分裂,解體的精神分裂症,彷彿生活在夢中,周圍一切都是不真實的人格解體,感受不到他人情緒的自閉症,總被認爲是超自然現象的離體體驗,被動體會到不可思議幸福的狂喜癲癇。

這些或許日常生活中聽說過又陌生的名詞,指向的都是兩個字,那就是自我。

通常意義下,我們每個人都是自我感覺的,我們知道自己是誰,我們知道自己活着,知道自己的身體屬於自己,知道快樂和悲傷。但是是什麼產生的這樣的感覺,又是什麼讓我知道是我呢?

看似哲學的問題,在書中都用腦科學進行了解答。在書中所列的這些病狀中,作者通過對典型病例的分析,得出了答案。自我之所以成爲自己,是因爲我們的腦島。當腦島發生病變或者是外傷的時候,自我就會變形。

書的第一章所提到的科塔爾綜合徵很多人可能從未聽說過,這種一種奇怪的病。得這種病的人會認爲自己已經死去,他們通常極端抑鬱,但是因爲認爲自己已經死了,很少有自殺行爲發生。這是因爲腦島受到了損傷導致。

其實整本書中最讓我難過的是阿爾茨海默,也就是俗稱的老年癡呆。這種病的患者記憶和認知都會慢慢瓦解,他們會忘記與自己有關的一切,自己曾經是怎麼樣的人,曾經有過什麼樣的生活,愛過的,恨過的。而導致這種病的也是因爲腦島的萎縮。

當腦島區域不活潑的時候,人會產生抽離感,也就是生活在夢中的感覺,又被稱爲人格解體。會覺得周圍的一切都是虛幻的,全部都是非真實的存在。這種感覺普通人非常勞累的時候也會有。

而相對應的則是狂喜癲癇,它是因爲腦島過於活躍,發病時患者會感到不受控制的快樂,彷彿自己與宇宙結合在一起,獲得超脫現實的快感。

因此,我們常說的自我感來自的區域正是腦島,它控制着我們是否依舊是我們自己。但是當看到上面的病症時,或許會產生一種絕望感。我是不是我,我還記不記得我,我存不存在,是不可控的。

外傷、疾病、污染等原因,都會讓腦島發生變化,有時候變化是在不經意又或者是不可控中發生,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呢?我們對自我是否有掌控的權利,我們是否能夠讓自己一直是我。

在書的最後,作者不再從腦科學中尋找這個答案,轉而從佛教中尋求結果。

這個結果就是放下自我。

聽起來是不是有些覺得不可思議呢?

在佛教中有個概念叫做無我,就是消除自我中心。因爲當一個人過度關注自我的時候,他的價值和世界就只有自己。當放開視線去尋求其它外界的東西時,自我會慢慢聚攏。

在改善人格解體時就是這樣,讓患者去專注的做別的事情,在他專心忘我的時候,自我其實是在慢慢整合。

就像書中所說,無我觀來自對人所遭受的苦的關注。苦的根源在於錯誤地認爲我與我的是等同的。意識到這一點,並放下自我的執着就是解脫,就是苦的終結。

其實很多時候,對於我們大部分人而言,我們的腦島都很正常,並沒有那些痛苦的疾病。但是我們也會因爲自我而痛苦。

存在感,重要感,自我感其實說白了,都是一種向內的滿足感,來自於內心的期望。當無法滿足期望時,就會產生自我懷疑。很多人不快樂就是因爲陷入了這種自我懷疑中,他們固執的糾結於自我感,在得不到和無法滿足中沉淪。

說來也很有意思,《不存在的人》是一本探究自我感從何而來的書,最終的結論卻是放下這一切。或許真的無法真正抵抗大腦器質性的損傷,但是可以通過現代醫學以及心理學從病痛中釋放。

但是對於作爲正常人的我們而言,要學到的是,放下自我的時候,自我才真正存在。

不需要找尋,不需要證明,它就在那裏,客觀事實,第三人稱單數,第一人稱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