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分享】142

【每日分享】與父母的功課

隨着社會發展,物質豐富,娛樂多樣,我們似乎可以輕鬆過上嚮往的生活。

但是與人相處時,我們仍會有難過、焦慮、委屈、憤怒,甚至不安全感等情緒;不經意間我們給身邊的人帶來不舒服,他們也會無意間傷到自己;有時與他人的衝突,使自己產生激烈的情緒波動,突然間,生活變的不那麼美好。

爲什麼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呢?

大家體會一下,很多時候,我們與人相處時,是不是帶着以前經歷的記憶,帶着固有的視野、想法對外在的反應呢?是的,這就是人格模式的自動化反應。

自嬰幼兒開始,我們在原生家庭的環境中成長,通過跟身邊的人(主要是父母)互動,學習到的習性反應方式,固化在我們身體內部,形成潛意識,不會輕易的改變;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講的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就好比寫好程式的機器,以曾經的習性模式,來應對外在的世界;直到今天,即使周圍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仍用它來應對當下的父母、伴侶和孩子,這樣衝突就免不了會發生。

比如快過年了,又到了回老家跟父母團圓的時候;根據以往經驗,往年回到老家,我們跟父母相處一兩天,可能感覺還好,但相處時間稍長,就免不了跟父母發生衝突。可是爲什麼如此?如何去調整改變?我們卻並不清晰,很多時候以“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來說服自己,我們也把人格反應模式當成了正常習慣,而不去審視自己。

但同樣的模式必然導致同樣的結果,現實中與父母、伴侶、孩子的關係帶來的困惑和痛,指引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格模式,去面對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功課,否則我們就被困在這裏。

與父母的功課,就是處理這個課題,帶領我們梳理曾經的經歷、感受、情緒、需要、信念和我們演繹的故事,完成內在的療愈,把傷痛轉化爲祝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