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分享】142

【每日分享】与父母的功课

随着社会发展,物质丰富,娱乐多样,我们似乎可以轻松过上向往的生活。

但是与人相处时,我们仍会有难过、焦虑、委屈、愤怒,甚至不安全感等情绪;不经意间我们给身边的人带来不舒服,他们也会无意间伤到自己;有时与他人的冲突,使自己产生激烈的情绪波动,突然间,生活变的不那么美好。

为什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呢?

大家体会一下,很多时候,我们与人相处时,是不是带着以前经历的记忆,带着固有的视野、想法对外在的反应呢?是的,这就是人格模式的自动化反应。

自婴幼儿开始,我们在原生家庭的环境中成长,通过跟身边的人(主要是父母)互动,学习到的习性反应方式,固化在我们身体内部,形成潜意识,不会轻易的改变;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就好比写好程式的机器,以曾经的习性模式,来应对外在的世界;直到今天,即使周围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仍用它来应对当下的父母、伴侣和孩子,这样冲突就免不了会发生。

比如快过年了,又到了回老家跟父母团圆的时候;根据以往经验,往年回到老家,我们跟父母相处一两天,可能感觉还好,但相处时间稍长,就免不了跟父母发生冲突。可是为什么如此?如何去调整改变?我们却并不清晰,很多时候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来说服自己,我们也把人格反应模式当成了正常习惯,而不去审视自己。

但同样的模式必然导致同样的结果,现实中与父母、伴侣、孩子的关系带来的困惑和痛,指引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格模式,去面对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功课,否则我们就被困在这里。

与父母的功课,就是处理这个课题,带领我们梳理曾经的经历、感受、情绪、需要、信念和我们演绎的故事,完成内在的疗愈,把伤痛转化为祝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