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童心的人,比较有趣

文/怀左

01

前两天的一个晚上,我和二胖逛超市时,遇到了一对老夫妇。我们和他们搭了几句话,细节很有趣。

大妈付账时选支付方式选了半天,大爷在一边插着腰对她说:”你看你一把年纪了,还在这里欺负人小姑娘,要是每个买东西都像你这样,那人家超市的工作人员不得烦死?“一方在闹,一方在笑,二胖在一边说:”哥哥,人家这就是爱情的模样。“

结账时我们刚好就在他们身后,二胖买了一个便宜了二十多块钱的洁面液,大妈看到了,就和二胖聊了起来。她说他们老两口以前一直在深圳,买东西能省就省,说节省真的是一个好习惯。

之后往下走时,二胖问大妈:“阿姨,走左边还有右边。”大妈说:“走左边,我们也回家,咱们一起下吧。”

结果走过去才发现走错了,应该走右边。大爷笑着说:“你看,这人就没有好心眼,她就是知道走右边才故意骗你们两个人的,然后怕光说话骗不了,还故意带着你们走弯路。你说这人坏不坏,我和她过了一辈子了,真的没法说。”

我们四个人哈哈大笑,然后大爷把大妈拿的东西接了过去。

离开超市后,二胖显得很兴奋,说:“你看刚才那对老夫妻好幸福啊,这么大了还在打打闹闹,生活中这样的夫妇真少见,希望我们也可以一直打闹下去。”

女孩子总是向往理想的爱情,如果她们能亲眼看到,那就更向往了。

每次回家,她都和我说:“哥,你先给咱把东西收拾一下,我先去上个厕所。”然后我会说她:“你回家是不是就是来施肥的,实在没点别的事情可以做了?”她大笑:“你不懂,在家里才有真正的感觉。”

至于什么是真正的感觉,我可以从她走出厕所时脸上的轻松和满足中看出来。她的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的是“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差不多,也是这个感觉。

讲道理,二胖就是一个很有童心的人。最近她成为了人民教师,正式上岗后,每天都会和我讲一些学校的故事。

有一天走在路上,她挽着我的胳膊和我说:“我对你实在是太好了,简直太温柔了,我感觉我在孩子们面前是巫婆,在你面前才能做回小女生。”

“请注意你的言辞,你在我面前,也是阿姨,我并没有瞎。”

02

有童心的人,比较有趣。所以有童心便成了我交友的一个原则。有些人你和他聊会天就受不了了,因为满口的仁义道德,实在无趣得很。

但是有童心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会展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会做一些天马行空的事情,会有一些和别人不太一样的点子,然后可能立刻去执行。

我爸爸五十多了,但我觉得他是我见过的最有童心的人。用我妈的话来讲,就是:家里的大小事务,你爸屁都不知道,就知道自己开心了就好。

也就是从我爸身上,我才真正认识到,童年不分老幼。这给了我坚持做自己的动力,给了我好好做事的勇气,也给了我太多生活的正能量。

是我爸爸,让我学会了厚脸皮,让我学会了装傻充楞是多么有趣。

他和我说:“儿子,你妈最近心情不好。”

我担心:“怎么了,我妈遇到什么事情了。”

“你妈的手机坏了,没法唱歌了。”

“爸爸,那你要不要给你媳妇买一个手机呢?让她开心开心。”

本以为我已经祭出了大招,杀伤力必定无穷,但我爸丝毫不为所动:“我可以给你妈买呀,但是咱们家就只有一千块钱,买了我和你妈就饿死了,你看怎么办呢?”

好吧,爸爸,你别说了,我买就行了,甘拜下风。

我爸有童心,对我们家来讲,最大的好处就是一个和谐快乐的家庭氛围。小时候我去过一些同学家,去了第一次就再也不想去第二次了,就是因为有些同学的爸爸不苟言笑,我们去人家玩,人家也板着一张脸。

后来听说他们也经常被打,家里的教育理念其实就是“不听话,便往死里打”。那个时候我也不知道对错,只觉得严肃,不好玩,去了很尴尬,再也不想去。

以前我觉得长辈确实应该树立威严,和孩子们有距离,但随着自己的慢慢长大,我开始意识到这种氛围也不一定就是好的。现在很多教育学家开始倡导平等教育,就是父母要和孩子做朋友,平等相待。

小时候我们被打了,乖乖听话,也没有别的可以发泄的途径和地方,并且我们潜意识里觉得被打是对的。

但现在的孩子可不这样想了,他们从小便没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环境,玩耍的机会更多,经济条件更好,同时也更容易成人化。

在浏览手机,玩视频的时候,他们便已经知道了很多成人世界的事情,你今天敢打他,他明天就能做出让你接受不了的事情。

上半年我听过一件事情,一位老师的孩子平时学习成绩都很好,那一次考的不怎么样,结果就被他妈妈扇了一个耳光。结果前脚妈妈刚出门,后脚孩子就跳楼自杀了。自杀时,孩子只有十几岁。

这样的事情,真的没法说,以前我们别说被扇耳光,就是被老师拿着棍子打二十棍,基本也不说什么。

时代在变化。

03

不知道怎么突然就写到打人了,现在打人的场面少了,但小时候我见过的打架场面数不胜数。我出生于山西的一个乡村,90年代好勇斗狠的人简直太多。

以前的山西,煤场多,村里没文化的人,基本都去煤窑工作了。那个时候我们那边有很多小煤窑,私挖滥采的地方也多,有时候前两三天还和一个叔叔打了招呼,过了几天后就听到这个人的噩耗了。

燕赵之地,民风剽悍。

现在的老师都不敢打学生了,我们以前小时候上学,挨打简直就是家常便饭。被扇脸,被脚踢、被棍子打、被拳击……而且家长把我们送到学校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师,孩子要是不听话,就往死里打。”

这句话现在听起来就是虚话,但当时,真的是发自肺腑的大实话。

我六岁上幼儿园,未上之前,家长经常给我讲一些关于学校管理的事情。例如每一个老师都有一根教鞭,学生不听话便会挨打。另外,若学生不好好写作业,中午还会被扣在学校不让回家。

年幼的我,想象中,老师的教鞭一定如西北旷野上赶羊大汉手中的长鞭一样,啪啦一甩,尘土飞扬。而且当时正在热播《西游记》,我在母亲所言的“中午被扣在学校”中的“扣”字上下了大功夫。

几天研究,终于明白,老师一定有一个像小雷音寺中黄眉老怪金拔一样的东西,一下便可把不听话的学生扣在下面。

于是,我挖空心思想破敌之策——最后开学第一天我悄悄在书包中装了一个用几层牛皮纸裹着的钢锥,心想若被扣住,便钻一小孔,化一缕轻烟而出。

想象很美好,但事情的结局比较悲惨,钢锥被老师发现,我挨了一脚,还被传家长审问……幼儿园的第一天我便见识了体罚,虽颇感失望,自觉没有想象中精彩,但也可称得上“开门红”。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

小学的时候,老师的体罚手段可谓花样百出,令人防不胜防。每一次体罚都是一幕悲剧,每一个当事人都有后悔为人的冲动,但有时,这些悲剧常以喜剧的形式出现,让人常常在潸然泪下之前先大笑一场,开胃解乏。下面我举几个例子以示证明。

班里挨揍同学无非就三种:不写作业的,调皮捣蛋的,还有学习成绩落后的。某次,老师在用棒子打一男生时,男生吃痛,含泪绕着教室奔跑(大概这便是所谓“泪奔”)。事出突然,老师面子上挂不住,心想:我打你是为你好,你怎么能跑,这不明摆着是当着全班同学甩我脸嘛。

老师气极,当即决定拿着棒子追赶,于是两人一大一小,一前一后,绕着教室的最大圈你追我赶。前面的高喊:“老师我错了,你不要打我啊!”后面的气喘吁吁:“你停下来,我绝对不打你。”由于女老师体力不足,追逐持续了大半天,最后由前面同学主动自首了事。

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看似无厘头的背后,掩藏着当事人几多悲哀,老师估计也想说和周星驰一样的话——“本想打得他们哭天抢地,最后却闹得全班哄笑。”

一同学早晨在水桶中洗手,事后及时发现水桶中装的却都是尿,便哭着告诉了老师。

课上,老师用榆木板子将主从犯一锅端后,得到了从犯绝妙的供词:“我的亲妈妈呀!老师你不讲道理,XX昨天下午一边在桶里尿还一边喊:'大家快来看啊,水龙头开了!'你怎么能打我呢!啊呀,我的妈妈啊!”

某次,班里有四名同学没完成作业,其中一人还打着石膏,吊着胳膊,老师罚他们对着墙角排队大喊:“我是大懒虫!”当吊着胳膊那位正欲开口时,老师特别给他指出:“你要喊,你是伤员大懒虫。”

上述所讲都有些小轻松,但真正厉害的手段,老师毕竟还是祭出来了。她让“犯事”的同学趴在讲台上,撅着屁股,其余五十多号同学拿教鞭轮流开打,并且特别强调,若有下手轻者,便让趴着的同学反过来加倍打他。

有了这样的友情提示,之前那些老哥们、老姐妹都一翻悲悯之色,争先恐后,霍霍磨刀之声不绝于耳。

那场面虽比刑场边万人争抢人血馒头稍逊一筹,但鬼哭狼嚎之声,直穿云霄。

初中之后体罚的事件便少了,毕竟大家也都虚长了几岁,老师也该给些面子了。但还是有个别突出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是邻班的班主任,是一中年女子,性格狂躁,善使“锤头功”。她经常要求犯错误的同学站在前台,两人一组,她手按双头,使劲相撞为乐。但事情很不巧,她班有一个一米九几的大个是她力所不能及的,几番苦闷之后,她站在板凳上,登高撞钟……

初三时,我们班的数学老师不喜数学课代表,经常找一些正当理由来收拾他。某次,老师叫课代表上黑板画一个球,那男孩上去呼啦一圈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后转身离开,欲以下马之威震慑老师。

哪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那老师立刻又把他招呼上来,左右开弓打了十多巴掌之后,拿起粉笔在那个圆上又加了两条实虚辅助线以示球的立体。回头又是一个大大的巴掌:“你他妈连球都不知道你还画球了!”

这些事情都过去好多年了,但每每因其独特的一面,在我的脑海中闪现。偶尔和以前的同学聊起时,大家喝点酒,吃口花生米,然后哈哈大笑。

04

现在让我再看时,偶尔的童心会触动我,甚至让我感动。长大后大家说的话越来越相似,表情管理的技能也愈发纯熟,所以童心这个东西,突然就成了稀缺品。

上周我去二胖大伯家,大伯的孙子博博在地上拿着恐龙和奥特曼玩。于是我也搬了一个板凳,给博博讲霸王龙的战斗力,讲甲龙的防御,聊哪个奥特曼战斗力强,然后又聊到了电影里打败三只霸王龙的金刚。

二胖说:“你真厉害,老少通吃,和谁都能聊得起来。”她不知道,其实我就是一个特别喜欢玩的人,小时候家里的玩具,用我妈的话来讲——“用一火车也拉不完”。

那时候我爷爷是退休工人,每月有固定的退休金,所以他每次去领工资时,我都会缠着他,要么让他一定给我带礼物,要么让他带着我去市里。

每个月我都会收到玩具和卡通书,飞机坦克机器人木偶人等玩具,我家里应有尽有。还有各种卡通书,葫芦娃、黑猫警长、西游记、奥特曼等,每一本我都翻烂了。

记得爷爷给我买的最贵的礼物是一个金属质地的坦克,很大,大概有一个小书包那么大,在90年代的时候,花了二百多块钱。坦克特别好玩,有履带,可以装卸,爬坡能力一流,甚至我把被子稍微一倾斜,它就可以爬上去。

我爱死了那个坦克,但最后还是将它毁掉了。自从看完《舒克和贝塔》后,我就不喜欢我的小坦克了,我想要可以坐在里面,并且可以装弹发射的坦克。

然后我就缠着爷爷让他给我买真坦克,他怎么也不给我买(现在看来其实是能力不够)。最后我特别生气,然后将小坦克砸坏了。

被宠太多的孩子,骄纵之气便会横生。后来我再没玩过那么好玩而且那么贵的玩具,只能同归回忆来怀念一下我曾经的小坦克。

上学时有一次周末我们几个小孩在地里玩,玩土玩得没意思之后,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各自的理想。有的说医生,有的说飞行员,有的说孙悟空,我最后大言不惭地说了科学家。

现在看来这样的问题很傻,回答更傻,但当时我们都极其真诚,甚至在说理想时还挺胸擡头,红着脸颤颤巍巍才说出来。因为大家都觉得很神圣,这是每个人心里的秘密和未来的追求,拿出来分享的对象,肯定是关系最好的朋友。

那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真可以当医生、飞行员、孙悟空和科学家,因为没有人告诉我们不行。但现在我们肯定不会说自己想变成飞行员、孙悟空和科学家了,在长大的路上,周围人都亲切地告诉我们不可以,不行,太傻了,二百五的想法。后来,我们也觉得自己当初的想法有点像二百五。

这种状态持续到现在,偶尔我们还有点小想法时,周围人会站出来告诉我们不行,太幼稚了。

时间久了之后,我们也开始劝说别人:“你不行,你的想法不成熟,太年轻了你,怎么能这么想呢?”

这是长大后的样子?跟我小时候想的可不大一样啊。

05

有时候和长辈聚聚餐还挺有意思的,聊聊天、吹吹牛、吃吃肉、喝喝酒。最开心的不是高谈阔论,而是他们不看手机,专心地和你吃饭聊天。

再和同龄人坐一桌时,大家每人都抱着自己的手机,吃两口看一下手机,你刚说一个话题,他一低头一擡头,然后问你:“你说什么,我刚才没听到!”

我说你赶紧和手机吃饭去吧,来这里做什么!

这样的人见多了之后,再有这样的聚餐,有这样的人,我就想着怎么找理由不去了。现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了,大家吃的喝的都见多了,不再像以前一样过节才吃个肉,只要有酒肉场便一定会到。今天,有选择权了。

也有直接不拿出手机的,那基本都是特别有缘分,或者相聊甚欢的人。去年我去杭州玩时,和小灯泡聊了一整天。看她一路上都没拿手机,我好奇心大起,问她:“你怎么不看手机呢?这不太正常啊!”

她笑了:“和有趣的人在一起,比看手机好玩啊。”

从手机说到吃饭,我突然想起了我小姑。夏天我们有一次去参加聚会时,饭后她找了两个大塑料袋子,将周围几桌剩下的肉全部打包,我试了一下两个袋子,差不多有二三十斤。我弟弟妹妹(我小姑的孩子)一直抱怨:“妈,你别丢人了好吗?拿这些干什么!”

我小姑骂他们:”你们懂个屁,拿回去给狗吃,你以为买狗粮不要钱,败家玩意!“

那一刻我觉得我小姑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人,她的有趣不是说她有很多想法,而是因为她的直率,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平日生活中,她想骂人就骂人,想耍赖就耍赖,丝毫不顾忌别人的言语和眼光,我行我素,风风火火。

她没有什么城府,没什么烦恼,活得很开心,也活得很简单。以前别人总说这不好,不懂人情世故,让人笑话。但我觉得其实人就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少看一点别人的眼光,偶尔活出自己最真实的样子,其实也挺好。

真真假假,是是非非,谁知道呢?有的人玩了一辈子心眼,到死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最傻的那一个。有的人一辈子坦坦荡荡,吃得好睡得香,身体健康,也没什么大病。

到底该如何评判,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谁也没办法说清楚。

记得以前我见过一个疯子,他上蹿下跳,胡吃胡喝,我们都觉得他疯了,脑子不正常。他却指着我们说:”你们这群傻熊!“(傻熊是我们老家方言,和白痴一个意思)。

他觉得,是我们疯了。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