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


谈“时间管理”,大家都知道其实是精力管理,更进一步说是注意力管理。

因此,时间管理是很个人的事。

如果总是向别人的时间管理看齐,难免会产生焦虑。

多样性

我们早已知晓“生物多样性”,既为同一物种,但基因的微小差异,也导致外表的差异。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认识和尊重“人的多样性”。虽然大体上大家有着相似的生活习性,但细微之处却相差很多。

我喜欢观察身边人与自己的身体细微差别,最显著的两点不同就是皮肤和睡眠。我自己就适合早睡早起的作息,而且必须要短暂午睡,才能保持一整天更好的工作状态。我另一个朋友,善于晚上熬夜创作,还要半夜外卖夜宵,然后睡个懒觉才是她的最好状态。

记得我曾经为了考试熬的夜,效率都极其低,打着瞌睡,到半夜实在不行还是睡觉了。从那时我就知道自己没办法跟熬夜学霸一样,虽然同样都是熬夜学习,但成效却相差甚远。

如果对自己的特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很难做到准确的精力和注意力管理。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节律,做任何事情带着自己的节奏感,才能顺心的完成。

焦虑

前些天,我连续一百五十多天的阅读日记断更了,主要就是因为产生了一次焦虑情绪。

每天睁开眼和下班后注意力都集中于那几个打卡,虽然说有很多时候都没有花费太多精力和心思,依然认为是自己的承诺必须要完成,硬着头皮去打的卡,质量自己心里有数。

我这样坚持每个习惯或者打卡的焦虑,是如同涨潮,时而席卷。也可能是那个时间段太贪心,安排的事情太多。

我的焦虑有一个明显的指征——对队友各种看不顺眼。“你看我天天在做各种正事,你却瘫在沙发上看电视”,队友依然不为所动。

直到,确实感到打了许多无效卡,且浪费了很多时间之后自然停止了。

打卡这件事儿

当然,我从不否认曾经打过的卡。就像运动,就是很高性价比的打卡,这是我最没有兴趣的活动,因为要打卡而坚持一段时间。虽然说,脑袋暂时体会不到好处,但利于身体健康是肯定的。

有时打卡就是行动的推动剂,半途而止的打卡总好过没有开始的行动。好状态可不是一直在线,一直保持住某个行为,总会激发出心流。

就像一直周更,一直记录,虽然没有太多人看,但写的人是有收获的,这收获可能是潜移默化的。也许是多了一个谈天的朋友(写作抒发内心),也许是无形中锻炼了思维,也许记录下了自己回头可见的珍贵记忆。

最佳状态

我们每个人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不一样,在小的时候应该就对自己的偏好有所体验了。

我不适合长跑,突击式的短跑却完全没问题。考试前几天熬夜把书本吃透,依然能考出好成绩。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或者兴趣所在,集中攻克和想透彻几个原理,比持续低效行动更强。

如果了解自己的状况,我喜欢做任何事情给予适度的距离和宽松度。在状态好的时候,就加足马力多干事跑得快;状态略差时,起码要做好必须的事,以轻松的喜欢的事情来调节,等待能量积蓄。

即便是一段长跑,也可以分解成几段我所擅长的短跑,最重要的是到达终点。

坚持去做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就像爬山,一座有一定挑战的山。望着看不见的山顶,一直爬呀爬,很累,很想放弃。但是不行,原路返回说不定还比去往山顶的路更加远。当你打定主意要到达山顶,或者是除了爬到山顶别无选择。只好一边坚持,一边休息,继续前行,这种想放弃而又不能的感觉,我想就是“舒适区的边缘”——能够做到,只不过要费点力。

不是做困难到够不着的事,而是在舒适区边缘努力,这才是成长的最佳状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