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分享】147

【每日分享】人格是本体的“冒牌货”。

刚诞生的时候,婴儿的生命形态是全然活在本体中,与母亲浑然融为一体;周围环境中的人不临在,而是活在人格中,不能链接孩子的本体状态,不能及时恰当给到婴儿当下的支持;婴儿借由与环境互动,尤其是跟父母的互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记忆、概念、逻辑、经验等,形成了“我”的自我认同,开始经历与母亲分离,到3岁左右,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信念和人格模式;几年后,到他7岁左右,本体逐渐被遗忘,于是人格便取代了本体,有了自己的形象概念,本体也被不同的身份(我是什么样的人)所取代。这些身份、经验和概念越来越固化,人格逐渐稳定成型,形成一整套心理——情绪——行为的一整套自动化模式,可以被清晰辨析;孩子长大成人之后,自然而然地相信这个人格模式就是他真正的自我。民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最好的注解。

本体一直存在,而且是先于人格存在,即使我们连接不上它,也认不出它,甚至伤害了它,它仍然存在,只是在其上披了一层人格的外衣。人格是关于过去体验得到的记忆、经验、概念、逻辑、想法、信念,它不是生命本身,它把人困于过去,投射于未来,唯一不在的是当下,而生命只存在于当下时刻。因此人格是本体的“冒牌货”。

人格的存在并不全是坏事,它过去保护了我们,现在也继续支持我们更好地生存。但当把人格当成了真正的自己,认同了自己的情绪和故事,我们就迷失了自己,困惑和伤痛就产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