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之病辨疑】


頸椎病是一種以椎間盤退行性病理改變爲基礎的疾病。

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突出、韌帶增厚,致使頸脊髓、神經根、椎動脈受壓,交感神經受到刺激, 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牀綜合徵。

隨着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近年來頸椎病的患病率不斷上升,且發病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甚至連十幾歲的孩子也會患頸椎病。

頸椎病的發生與患者職業緊密相關,如會計、辦公室人員、打字員、抄寫者、司機等發病率明顯高於其它人羣。長時間用筆記本電腦、低頭玩手機人羣的發病率也高於其它人羣。

根據受累組織和結構的不同,頸椎病可分爲五種類型。

一、神經根型頸椎病:

此型發病率最高,約佔60%~70%。主要病變爲椎間孔變窄導致頸神經根受壓,多見於第4~7頸椎。

二、脊髓型頸椎病:

此型最危險,主要病變爲頸椎病變導致脊髓受壓、炎症、水腫等。

三、交感型頸椎病:

主要病變爲頸椎病變刺激頸椎周圍的交感神經末梢。

四、椎動脈型頸椎病:

由於骨刺壓迫椎動脈或血管變異導致供血不足。

五、混合型頸椎病:

混合型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及椎間關節退變及其繼發改變,壓迫或刺激了相鄰的脊髓、神經根、椎動脈、交感神經等兩種或兩種以上相關結構,引起了一系列相應的臨牀表現。

頸椎位於頭部、胸部與上肢之間,是脊柱椎骨中體積最小,但靈活性最大、活動頻率最高、負重較大的節段。由於承受各種負荷、勞損,甚至外傷,所以極易發生退變。

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突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從而引發頸椎病。

頸椎的退行性變:

頸椎退行性病變是導致頸椎病的主要原因。隨着年齡增長以及頸椎長期使用超負荷,修復能力降低,患者可出現頸椎各結構的衰變及機能的衰退。其中,椎間盤的退變是頸椎各結構退變的首發因素。

頸椎發育性椎管狹窄:

部分患者在青春期發育過程中,椎弓發育扁平,導致椎管矢狀徑小於正常。在此基礎上,輕微的退行性變即可出現脊髓壓迫症狀,誘發頸椎病。




慢性勞損:

患者長期進行超過肩頸所能耐受的各種活動,產生累積性損傷。因其不同於明顯的外傷,故常被忽視,但其對頸椎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及預後等都有着直接關係。

慢性勞損主要包括以下三種情況:

一、不良的睡眠體位

諸如枕頭過高、過低等不良的睡眠體位,使頸椎處於非生理性姿勢狀態,大腦處於休息狀態時不能及時調整。長時間保持該體位必然造成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加重椎間盤組織的負荷從而加速退變過程。

二、不當的工作生活姿勢

因某些職業需要,人們長期低頭工作必然造成頸後部肌肉韌帶組織的勞損。同時,在屈頸狀態下椎間盤的內壓力大大高於正常體位,甚至可超過一倍以上,這就使其退變進程大大加快。

三、過量的體育鍛煉和過度的頸部運動

適量的體育鍛煉有助於健康,但超過頸部可耐受量的運動,會導致頸部勞損。如以頭頸部爲重心的人體倒立或翻筋斗等,以及連續數十次以上的頸椎全方位大幅度運動(例如“米”字操)可引起頸部關節囊、韌帶等鬆弛乏力或加重頸椎的負荷而引起頸部勞損。

頸椎病患者症狀較爲複雜,一般可出現頸背疼痛、僵硬、四肢麻木無力伴不靈活、頭暈、頭疼、噁心、嘔吐、失眠、高血壓等症狀。

嚴重時甚至可表現爲視物模糊、心動過速、精神抑鬱、吞嚥困難、或突發性四肢麻木無力、大小便無力甚至失禁、癱瘓等症狀。

典型症狀:

一、神經根型頸椎病

患者早期症狀爲頸部疼痛、發僵;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此疼痛和麻木可沿着受壓神經根的走向放射;當頭部或上肢姿勢不當或突然牽扯患肢時,可發生劇烈的放電樣銳痛;嚴重時患者感覺上肢沉重、無力、握力減退,有時可出現持物墜落。

二、脊髓型頸椎病:

患者下肢多有麻木、沉重,行走時雙腳有如踩在棉花上的感覺;上肢麻木、疼痛,雙手無力、不靈活,難以完成寫字、係扣、持筷等精細動作,持物易落;軀幹部出現感覺異常,患者常感覺在胸部、腹部或雙下肢有如皮帶樣捆綁感。

三、交感型頸椎病

患者常有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易集中;耳鳴、耳堵、聽力下降;鼻塞、口乾、聲帶疲勞等;噁心甚至嘔吐、腹脹、腹瀉、消化不良、噯氣等;心悸、胸悶、心率變化、心律失常、血壓變化等;面部或某一肢體多汗、無汗、畏寒或發熱。

四、椎動脈型頸椎病

患者可有發作性眩暈、複視伴有眼震;有時伴噁心、嘔吐、耳鳴或聽力下降,這些症狀與頸部位置改變有關;頭頸處於某一特定位置時患者可發生下肢突然無力猝倒,但是意識清醒。

五、食管型頸椎病

吞嚥時有梗阻感,甚至出現進行性吞嚥困難。這是由於頸椎前緣巨大骨贅直接壓迫食管後壁,引起食管狹窄,也可能是由於骨刺形成速度過快,刺激食管周圍軟組織所致。

伴隨症狀:

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可伴有血管運動神經的症狀,如手部腫脹、無汗、疼痛等。晚期可以出現肌肉萎縮。

還可出現胸部疼痛,表現爲起病緩慢的頑固性的單側胸大肌和乳房後疼痛,檢查時有胸大肌壓痛。這與頸6和頸7神經根受頸椎椎間盤突出、骨刺壓迫有關。

脊髓型頸椎病患者:部分患者可伴有膀胱和直腸功能障礙,如排尿無力、尿頻、尿急、尿不盡、尿失禁或尿瀦留等排尿障礙,大便祕結,性功能減退。

交感型頸椎病:咽部異物感:吞嚥時有梗阻感,少數人有噁心、嘔吐、胸悶等症狀。但是沒有椎體前緣巨大骨贅,也沒有食管佔位性病變。與頸椎節段性不穩定刺激交感神經末梢有關。

視力障礙:表現爲眼脹、乾澀、流淚、畏光、視力下降等,個別患者還可發生失明。這與頸椎病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引發的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損有關。

椎動脈型頸椎病:常在站立或行走時因突然扭頭出現猝倒,倒地後能很快清醒,不伴有意識障礙,無後遺症。此類患者可伴有頭暈、噁心、嘔吐、出汗等症狀。這是由於頸椎增生壓迫椎動脈引起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致。

混合型頸椎病:一般病因比較複雜,主要有(1)壓迫,分爲動態壓迫和靜態壓迫。(2)不穩定。(3)血運障礙。



頸椎病一般就診於西醫骨科,部分患者由於嚴重肌萎縮、腦供血不足出現頭暈等症狀,可就診神經內科,排除神經內科疾病可能。

X線檢查:

X線平片可以明確是否有骨的破壞及頸椎的畸形,觀察有無骨刺、椎間隙狹窄以及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等表現。同時,頸椎過屈過伸側位X線片在臨牀上有重要的意義,是頸椎病診斷過程中常規、基本的檢查措施。

CT檢查:

CT檢查可以顯示病變節段椎體前後緣、鉤椎關節是否有骨質增生以及是否存在後縱韌帶骨化、黃韌帶鈣化或者骨化情況,爲頸椎病的診斷提供依據。

磁共振成像(MRI):

MRI檢查可以清晰地顯示出椎管及脊髓受壓部位和內部形態改變,對於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與脊髓損傷、脊髓腫瘤、脊髓炎症的診斷和鑑別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其它影像學檢查:

包括經顱彩色多普勒(TCD)、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檢查等。

可用來探查基底動脈血流、椎動脈顱內血流,是檢查椎動脈血流情況的重要手段,是臨牀診斷頸椎病常用檢查手段。

症狀輕微的患者,西醫會採用保守治療。通過物理療法、運動療法、藥物治療、牽引等來控制症狀,減少復發,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症狀嚴重時,壓迫神經根或脊髓的患者需住院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對脊髓、神經構成壓迫的組織、增生的骨質、頸椎椎間盤和韌帶進行切除,或將頸椎的椎管擴大成形,使得頸部的脊髓和神經得到充分放鬆,通過植骨或內固定將頸椎之間固定融合,從而提高頸椎的穩定性。

手術適應症:脊髓型頸椎病一旦確診,經非手術治療無效且病情日益加重者應手術治療 ;神經根型頸椎病症狀重、影響患者生活和工作、或者出現了肌肉運動障礙者 ;保守治療無效或療效不鞏固、反覆發作的其它各型頸椎病,應考慮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可分爲頸椎前路手術和頸椎後路手術:

前路手術:指在頸部前方或側前方進行手術,手術步驟包括減壓和重建穩定兩大部分。減壓是指切除突出的椎間盤、增生的骨贅或者大部分椎體、肥厚和骨化的後縱韌帶,徹底解除脊髓、神經根的壓迫。重建穩定包括融合與非融合技術。融合術指採用自體骨塊、同種異體骨塊、椎間融合器、鈦籠、3D打印人工椎體等材料填充減壓時切除的椎間盤、椎體,輔以鈦板和螺釘固定,實現永久穩定。對於椎間隙退變較輕、單純椎間盤突出等軟性壓迫的患者,採取非融合技術,即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術,可以保留手術節段的活動。

後路手術:指在頸部後方進行的手術,主要包括椎管擴大、椎板成形術和椎板切除加固定融合術。通過擴大椎管的有效直徑,實現解除脊髓壓迫的目的。

頸椎病的預後與患者的病變類型、程度、治療干預力度及個人體質等多種因素有關。多數頸椎病患者症狀常爲頸肩疼痛不適,一般有從急性發作到緩解、再發作、再緩解,而頸椎病已經進展到壓迫脊髓、神經根的患者,已經出現了相應的神經功能障礙,預後相對差。

慢性病程,易反覆發作,且相關症狀嚴重影響正常工作及生活質量。

若不及時控制疾病進展,可造成不可逆轉的神經功能損害等,有的患者可出現癱瘓。

頸椎病不會自愈,有的患者症狀較輕微,可通過自行休息,恢復正常,但容易反覆發作。

西醫認爲頸椎病一旦發生,很難根治。因爲頸椎病的病變基礎是隨着年齡的增大,頸椎結構退化,是不可逆轉的。但可以通過治療干預、護理控制疾病進展。頸椎手術也不是以根治爲目的的,是通過重建一系列生理結構與狀態,解除神經、血管等組織的壓迫,進一步糾正神經的狀態和功能。

約90%的患者經過非手術治療只能緩解。有個別患者已經進展爲脊髓型頸椎病,手術干預也只是控制病情進展、緩解症狀。



中醫認爲頸椎病發病的主要原因有:

一、肝腎虧虛、氣血不足、久病體弱、肝血不足、腎精虧損、經脈失去濡養、可致肢體筋膜弛緩,手足痿軟無力,不能隨意運動、肝腎不足,氣血虧損所導致的。

二、風寒溼痹、經絡受阻,由於風寒溼三種外邪侵入身體,流注經絡,頸椎病的發病原因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肢體與關節疼痛、痠麻及屈伸不利等。

三、痰溼凝阻、經絡瘀滯。痰是機體發生病理變化的產物,由人體的津液凝聚變化而成,由於肺、脾、腎功能失調,加上寒熱、燥溼等外邪因素影響了津液的正常輸布和運行,頸椎病的發病原因是因爲停聚在機體某個部位,造成氣血、經絡運行不暢,這樣又導致了人體出現新的功能障礙。

中醫冶療頸椎病一般採取疏風解表、散寒通絡、祛瘀通絡、化溼平肝的湯藥或中成藥。

中藥外治療法:有行氣散瘀、溫經散寒、舒筋活絡或清熱解毒等不同作用的中藥製成不同的劑型,應用在頸椎病患者的有關部位。頸椎病中藥外治的常用治法有艾灸、燻蒸、騰藥、敷貼膏藥、噴藥等。




黃帝內經又是如何來闡述頸椎病的?

黃帝問曰:痹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爲痹也。其風氣勝者爲行痹;寒氣勝者爲痛痹;溼氣勝者爲著痹也。

現代脊椎病多爲痹症,痹者,閉塞不通的意思。痹症主要原因是風寒溼三氣乘隙侵入人體,壅塞經絡,凝滯氣血,發爲痹症。風氣勝者爲行痹,風爲陽邪善行而數變,入侵人體鼓盪血脈則遊走不定,故爲“行痹”。寒氣勝者爲痛痹,因寒爲陰邪,其性凝結,寒邪客於肌肉筋骨之間,致使氣血凝滯不行,其痛較重,固定不移,故稱“痛痹”;溼氣勝者爲著痹,溼爲有形之陰邪,其性粘滯,入侵人體,最易傷害肌體內的陽氣,留滯於皮肉筋脈,壅閉經絡,阻礙氣血流行,故使人肢體沉重,或痛或不仁,故稱爲“著痹”。因其病邪屬溼,故又叫溼痹。

黃帝問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對曰:以冬遇此者爲骨痹;以春遇此者爲筋痹;以夏遇此者爲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爲肌痹;以秋遇此者爲皮痹。

骨痹:冬氣通於腎,腎主骨,如腎氣衰不能適應,冬天嚴寒氣候,受邪而成痹者稱爲骨痹,骨痹則不能生髓養骨而骨痿。其表現爲骨痛,身重,有麻痹感,四肢沉重難舉。腎水不能生肝木,則肝陰不足,筋脈失養則攣急,足不能行,故尾骨下蹲以代踵。腎脈貫脊與脊髓相通,腎虛受邪,精髓不能上注,脊骨失養,則萎而不舉,故身曲僂不能直,頭不能仰,脊骨高聳反高於頭,身如蜷曲狀,故曰以脊代頭。強直性脊髓炎症狀多以骨痹爲主,日久不愈,復感外邪,邪氣內迫,內舍於腎而變成腎痹。

筋痹:春氣通於肝,肝主筋。如肝氣衰,不能適應春生之氣,受邪而成痹者,稱爲筋痹。其表現爲筋脈拘急,關節疼痛,難以伸張。因筋聚於關節,風寒溼邪傷於筋所致。類風溼關節炎症狀多肝筋受傷所致。

脈痹:夏氣通於心,心主血脈,如心氣不足,不能適應夏季暑熱之氣,受邪而成痹者稱爲脈痹。其表現爲不規則的發熱,肌膚有灼熱感,疼痛,皮膚或見紅斑,因多血虛風溼寒流滯血脈化熱所致。

肌痹:至陰指長夏。長夏溼氣通於脾,脾主肌肉,如脾氣衰,最易感受長夏之溼邪,而成肌痹。其表現爲肌肉麻木,或痠痛無力,睏倦,出汗等。由於脾虛衛氣不固,風寒溼邪侵入肌肉所致。此病在南方最多,現代肩頸疼痛,落枕、臂膀擡不起來,多是由此引起。

皮痹:秋燥之氣通於肺,肺主皮毛。如肺氣虛不能適應肅殺之氣,受邪而成痹者,稱爲皮痹。其表現爲皮膚枯槁麻木等。由於風寒溼邪氣侵入肌表,使衛陽之氣不能溫養所致。

五痹不已,重感於風寒溼三氣必內侵臟腑。

這五種痹症如不能及時治癒,開始是傷及皮肉筋骨,久而不去,則傷及內臟,造成五臟之痹症就會大大影響身體的健康了。

“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經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病邪侵犯人體,首先破壞陰陽的協調平衡,使陰陽失調而發病。“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疾病是可以認識的,也是可以防治的,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所有類型的頸椎病應該注意的事項,基本上都一樣,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能夠受到外傷,尤其是對於脊髓型頸椎病,如果受到外傷的話,很容易引起神經的損害,出現不同程度的感覺運動功能障礙,尤其是坐車的時候,由於車追尾或者急剎車導致了脖子前後方劇烈的扭動,很容易引起神經受到嚴重的損傷,很多患者在受傷之前沒有任何的神經損害表現,但是在受傷的瞬間或者之後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癱瘓症狀,一定要注意。

另外,還要特別注意避免受涼,加強保暖。

夏日空調冷風對着頸部直吹或冬天不注意保暖導致頸椎受寒。都會誘發和加重頸椎病。得了頸椎病不要盲目的進行按摩,牽引,一定要找專業的。

通過我的臨牀實踐證明:有一些久治不愈甚至被醫院認爲終身不孕的男女不孕症,有一部分是有頸椎病引起的,完全可以治好。鍼灸推拿具有很好的疏通經絡和刺激人體神經、促進氣血生成、平衡陰陽、活血化瘀、解除肌肉緊張、理筋復位的作用。鍼灸推拿療效好,痛苦小,成本低,治癒率高,病人恢復的快,完全可以根治,愈後不影響正常的生活質量。






備註:此篇文章原稿寫於公元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