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之病辨疑】


腰椎病指的是以椎間盤退變爲主導致的腰椎椎間盤突出,腰椎管、椎間孔、椎間隙狹窄,腰椎椎體滑脫、關節不穩以及腰椎周圍軟組織的急性及慢性損傷等一系列疾病羣。

妊娠、遺傳因素和先天性發育異常也與腰椎間盤突出有關。

腰椎病常見的臨牀表現爲腰痛、腰部活動受限以及下肢疼痛、麻木,間歇性跛行等臨牀症狀。

流行病學:

近年來,腰椎間盤發病率居高不下。由於越來越多的人工作壓力大,長期不良坐姿、辦公室的白領、長期從事彎腰的體力勞動者、工作過度勞累或睡覺的牀太軟、司機處於顛簸狀態工作、運動員急性外傷等……都會導致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隨着中國老齡化人口比例不斷增加,腰椎疾病發病率正逐年增長。根據相關數據統計表明,我國約有2億腰椎病人羣;約80%的人羣一生中有過腰痛的症狀,其發病率僅次於普通感冒,在造成患者求醫的原因中位居第二位。

椎間盤退變:隨着年齡的增長,椎間盤逐漸發生退變,纖維環和髓核的含水量逐漸下降,髓核失去彈性,纖維環逐漸出現裂隙。在退變的基礎上,勞損積累和外力的作用下,椎間盤發生破裂,髓核、纖維環甚至終板向後突出,嚴重者壓迫神經產生症狀。

損傷:積累損傷是椎間盤退變的主要原因。反覆彎腰、扭轉等動作最易引起椎間盤損傷。

妊娠:妊娠期間整個韌帶處於鬆弛狀態,而腰骶部又承受比平時更大的應力,增加了椎間盤突出的風險。

遺傳因素:小於20歲的青少年患者中約32%有陽性家族史。

腰椎發育異常:腰椎發育異常使下腰椎承受異常應力,從而增加椎間盤損害的風險。

腰椎病近年來在人羣中的發病率呈現出低齡化趨勢,這與學生長期玩手機,玩電腦有很大關係。

腰椎病的症狀是非常多的。

因爲腰椎病實際上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多種腰部肌肉、神經、韌帶、骨質等病變的集合,較爲常見的疾病有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骨質增生、腰椎滑脫、腰脊上韌帶炎、腰脊旁韌帶炎等等。而這些腰部的疾病最終合成爲腰椎病。所以,腰椎病主要的臨牀症狀就是腰部疼痛以及腰部的功能受限,經常還會伴有下肢的疼痛和麻木等症狀,較爲嚴重的,甚至會導致雙下肢力量的明顯減弱,形成雙下肢的不全癱,嚴重的影響到日常生活的功能。

疾病類型:

根據其疾病常見原因,可分爲以下幾種類型:

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間盤突出症指腰椎間盤退變後纖維環破裂,突出(或脫垂)的髓核組織壓迫周圍神經組織引起的一系列症狀。腰椎間盤突出症常發病於20~50歲患者中,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腰4/腰5及腰5/骶1間隙發病率最高,佔90%~97%。

腰椎管狹窄症:腰椎管狹窄症指腰椎管、神經根管、側隱窩或椎間孔因先天性椎管發育不全。此外,骨纖維組織增生、腰椎移位等,可導致管腔內徑相對狹窄,引起神經及血管受壓出現臨牀症狀。該疾病常發病於50~60歲的中老年人,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

腰椎滑脫:腰椎滑脫是指先天性發育不良、創傷、勞損等原因造成相鄰椎體骨性連接異常而發生的上、下位椎體部分或全部滑移。根據腰椎滑脫髮生原因分爲退變性滑脫及椎弓峽部裂性滑脫,前者多發生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患者多於男性;後者初次就診常見於青少年,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

腰椎側凸:腰椎側凸指的是先天性脊柱發育異常及後天性退變導致腰椎的一個或數個節段在冠狀面上偏離身體中線向側方彎曲,形成一個帶有弧度的腰椎畸形。根據其發生原因可分爲退變性腰椎側凸及特發性腰椎側凸。

前者老年人發生比率高於學齡兒童及青少年,60歲以上人羣腰椎側凸發生比率高達15%;後者常發生於7~14歲青少年患者,女性患者發病率遠高於男性,我們青少年人均發病率1%~2%左右。

腰肌勞損:腰肌勞損指的是腰部肌肉及其附着點的慢性積勞性損傷,常伴有局部無菌性炎症。70%以上的成年人都曾發生過腰肌勞損導致的腰部疼痛,常發生於30~50歲中青年人,和長期的維持腰椎不良姿勢關係密切。

椎間盤源性下腰痛:椎盤源性腰痛指的是椎間盤內紊亂如退變、纖維環內裂症、椎間盤炎等刺激椎間盤內疼痛感受器引起的慢性腰痛。該種疾病常發生於40歲左右患者,發病無明顯性別差異。

腰椎病患者症狀較爲複雜,一般可以出現腰痛、下肢放射痛、馬尾綜合症及間歇性跛行等症狀,部分患者甚至伴有下肢肌力下降及肌肉萎縮症狀。

典型症狀:

腰椎病患者具體的發病原因不同,表現出來的症狀也略有不同。

多見持續性腰背部鈍痛,平臥位減輕,站立則加劇,在一般情況下可以忍受,並容許腰部適度活動及慢步行走,主要是機械壓迫所致。另一類疼痛爲腰部痙攣樣劇痛,不僅發病急驟突然,且多難以忍受,非臥牀休息不可。此主要是由於缺血性神經根炎所致,即髓核突然突出壓迫神經根,致使根部血管同時受壓而呈現缺血、淤血、乏氧及水腫等一系列改變,並可持續數天至數週。

腰椎間盤突出症:腰痛是大多數患者具有的症狀,常爲患者的首發症狀。多數患者先有反覆的腰痛症狀,此後出現腿痛,部分患者腰痛與腿痛同時出現,也有部分患者只有腿痛而無腰痛症狀。患者的腰痛症狀是由突出的椎間盤頂壓纖維環外層、腰椎結構韌帶,刺激椎管內竇椎神經所致。

坐骨神經痛:典型的坐骨神經痛是從腰骶部向臀部、大腿後外側、小腿外側或後側至足部,呈放射性疼痛。患者在改變體位或者增加腹壓時疼痛加重。對於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來說,常表現爲股神經損害症狀,患者出現大腿前方疼痛、麻木。

馬尾神經損害:當腰椎間盤後正中突出或髓核突出時可對硬膜囊內的馬尾神經產生壓迫,患者出現鞍區的麻木感,大小便的功能障礙,嚴重者出現尿瀦留。

下肢肌力減退: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部分患者出現神經所支配肌肉麻痹,肌力減退。

腰椎管狹窄症:腰背痛患者常伴有腰背部疼痛數年,一側或者雙側下肢在站立或行走時疼痛加重,患者維持彎腰動作時疼痛減輕,系與增大的椎管密切相關。

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腰椎管狹窄症的典型症狀是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表現爲患者行走一段時間後出現腰痠,下肢痠麻脹痛,承重感、乏力,出現跛行,不得不停下來休息。坐下或者蹲下休息後患者症狀明顯改善,如此反覆。常見於中央型,腰椎管狹窄。

坐骨神經痛:當狹窄的椎管卡壓到神經根時,出現坐骨神經痛的症狀,與腰椎間盤突出症狀類似。

馬尾神經損害:有馬尾神經損害的患者出現會陰區麻木,異常感覺及針刺樣感覺和針刺樣感覺。部分患者出現排尿、排便及性功能障礙。

腰椎滑脫:多數退變性腰椎滑脫可以長期無症狀,而椎弓峽部裂性腰椎滑脫起始症狀較輕,後程現逐漸加重趨勢。

有症狀者可依次表現爲:

機械性腰痛:該種類型腰痛與姿勢密切相關,站立或行走時疼痛,臥牀時緩解。

坐骨神經痛:常表現爲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症狀多因神經根通道狹窄,神經根受壓所致,常表現爲單側。

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腰椎滑脫患者常伴有腰椎管狹窄症,臨牀表現爲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

馬尾神經症狀:部分嚴重腰椎滑脫的患者表現爲馬尾神經損害的症狀,表現爲鞍區麻木及大小便功能障礙的症狀。

腰椎側凸:

特發性脊柱側凸早期腰椎無明顯臨牀表現,退變性。

脊柱側凸:隨着側彎角度增大,常伴有以下幾種臨牀症狀:

腰痛:腰痛是退變性腰椎側凸最常見的臨牀症狀,90%的患者可出現大範圍下腰痛,疼痛可出現在側凸的凹側或凸側。

坐骨神經痛:側凸嚴重患者常表現出神經根性壓迫症狀,表現爲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症狀多因神經根通道狹窄,神經根受壓所致,常表現爲單側。

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腰椎側凸患者常伴有腰椎中央管或神經根管狹窄症,臨牀表現爲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

腰肌勞損:腰肌勞損患者常表現爲一側或者雙側反覆發作的腰痛症狀,可向臀部放射,站立或者扭轉時疼痛加重,休息或改變體位時疼痛緩解。在勞累及受涼時腰部疼痛加重。

椎間盤源性下腰痛:多數椎間盤源性下腰痛的患者可較長時間反覆發作的腰痛,患者主要臨牀特點是,坐的耐受性下降,患者通常只能做20分鐘左右,且腰部無明確壓痛點。患者在受涼、勞累及長時間站立後腰痛症狀加重,休息後腰痛症狀好轉。

下肢痛:雖然椎間盤源性腰痛常伴有腿痛的症狀,但腿痛常無明顯的改變,難以言表,多主訴爲臀部及下肢的承重感及抽筋,且疼痛區域缺乏神經分佈特點。

腰椎病的發生、發展是個慢性的過程,當患者有以下症狀時,應及時就醫:

患者反覆出現腰背部疼痛,應及時到醫院完善相關檢查。

當患者持續出現下肢疼痛、麻木時,應儘早就醫。

當患者出現間歇性跛行症狀時,應儘早就醫。

當患者出現鞍區疼痛、麻木或伴有大小便異常時,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室

脊柱外科就診:

就診時醫生可能會問以下幾個問題來初步瞭解患者的病史,患者可提前準備好回答:

從事什麼工作的?哪裏不舒服?持續多久了?

疼痛的具體部位?有無伴隨症狀?改變體位時有無緩解?有無下肢疼痛、麻木及無力?有無鞍區感覺異常?有無大小便異常?之前有無腰椎相關病史?有無相關檢查/治療?

一般檢查:查體時可見患者主訴症狀嚴重且多,對於腰椎間盤突出、脊柱側凸的患者查體時可見腰椎側凸;部分腰椎病患者出現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甚至變爲後凸;對腰痛患者,多數具有明確壓痛點,而盤源性腰痛及腰肌勞損患者無明確腰部壓痛點。

直腿擡高實驗:患者雙下肢伸直仰臥,檢查者一手扶住患者膝部使其膝關節伸直,另一手握住踝部並緩慢將之擡高,直至患者產生下肢放射痛爲止,記錄下此時下肢與牀面的角度,即爲直腿擡高角度,直腿擡高角度小於等於60度時候,直腿擡高實驗陽性。常見於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少數腰椎管狹窄症及腰椎滑脫患者此實驗也爲陽性。

股神經牽拉實驗:患者取俯臥位,膝關節完全伸直,檢查者將伸直的下肢擡高,使髖關節處於過伸位,當過伸到一定程度時大腿前方區域出現疼痛時,則爲陽性。多見於腰2/3,腰3/4突出的患者。

神經系統檢查:如感覺障礙相關檢查,早期表現皮膚感覺過敏,漸而出現麻木、刺痛及感覺減退。

影像學檢查

腰椎X線:

腰椎X線是腰椎的基本檢查之一,常包括腰椎正側位片,動力位片。通過X線可排除腰椎骨質破壞性病變,同時也可觀察脊柱生理曲線、骨質增生、椎間隙狹窄及腰椎穩定性情況。同時腰椎X線還能排除腰椎結核、腫瘤等病變。

CT檢查:

CT可準確的顯示腰椎骨組織結構及輪廓,對骨性狹窄及結構異常觀察較爲理想,同時也可以較爲清晰的觀察鈣化的組織,但對脊髓、神經根、椎間盤顯像較差。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RI)對腰椎病診斷具有重要價值,MRI可以清晰的顯示脊髓、椎管及神經根的輪廓及病變情況。MRI可較好的觀察椎間盤突出的形態及與硬膜囊、神經根之間的關係。

特殊檢查

肌電圖:

對於腰椎病不能確定是否有神經病變時,可採用肌電圖的方式明確診斷。

腰椎病患者可通過保守治療緩解症狀、減少復發,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部分伴有先天性腰椎結構發育異常,神經根、脊髓嚴重壓迫或通過保守治療症狀無法得到有效改善的患者需行手術治療。

西醫治療腰椎病一般採取藥物治療或者是通過糾正患者不良姿勢、加強腰背部肌肉的方式維持脊柱結構的穩定性,進而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緩腰椎的退變進程;藥物治療主要是通過藥物改善患者局部症狀,進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一般治療:改善生活方式

對於急性期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要求絕對臥牀3~4周時間,患者可根據疼痛緩解的程度選擇平臥或側臥。對於慢性腰椎病的患者,應儘可能避免久坐、伏案工作時應可能保持腰椎正直、注意間隔休息。

腰圍治療:

對於腰椎病急性期患者,可在短期內佩戴腰圍,可緩解減輕腰椎負重、維持腰椎穩定。對於慢性腰椎病患者,應該避長時間免佩戴腰圍後引起腰部肌肉萎縮。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的方式可以通過局部解除神經壓迫、重建脊柱結構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

手術適應證:非手術治療3~6個月效果不佳,患者症狀較重,嚴重影響生活、工作質量。神經壓迫症狀明顯,保守治療無好轉,且有繼續加重的趨勢。

有馬尾綜合徵的患者,出現會陰部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礙。

手術方式:

脊柱內鏡手術對於腰椎間盤部分或脫出、腰椎管神經出口根卡壓的患者,可通過脊柱內鏡通道下行單純髓核摘除及減壓手術。

椎板開窗、椎管擴大成形術適用於單純型、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可通過椎板開窗切除突出的椎間盤,該種手術對脊柱的後結構破壞較少。

全椎板減壓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是(PLIF)

該種手術可用於治療大多數腰椎疾病,但對脊柱後結構破壞較爲嚴重,影響脊柱結構的穩定性,現已很少應用。

經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間融合術(TLIF)

該種手術方案可解決多數腰椎病,且對脊柱後結構破壞少,現得到西醫廣泛應用。但仍有導致未融合椎間隙承載壓力增大進而導致鄰椎病發生的危險。

術後注意事項:術後1天開始直腿擡高鍛鍊,預防神經根黏連,術後1天至1周開始要佩戴腰託下下牀活動。

行脊柱內鏡手術患者術後6周以臥牀休息爲主,行腰椎後路內固定患者可根據骨質情況術後8~12周以臥牀休息爲主。

併發症:腰椎疾病常見的術後併發症包括感染、血管損傷、臟器損傷、腦脊液漏、腰椎不穩、鄰椎病等。

復發:部分患者在治療後,如果不注意保護,也沒有改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不良習慣,腰椎疾病很有可能會再次復發。

其它治療:神經根阻滯治療

神經根阻滯治療是通過將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注射至神經根附近起到消炎鎮痛作用,對於短期內緩解神經根性疼痛,改善軀體功能和生活質量有效果,可作爲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的選擇之一。但神經根阻滯治療需要進行腰部穿刺,風險較高,一般在影像引導下進行治療,需謹慎選擇。



中醫認爲造成腰椎病的病因可分爲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氣滯血瘀證。氣滯血疑,氣血滯澀,經脈不通而產生腰痛,不能俯仰、轉側,多有固定壓痛點。

第二,肝腎虧虛型。臟腑功能失調,肝腎虧虛,筋脈失養,表現爲腰痛伴有面色蒼白,四肢痠軟無力,氣短,脈細。

第三,外感型。感受風寒溼邪後出現腰痛伴有畏寒,發熱,頭痛,無汗,脈浮緊等。

中醫認爲腰椎病是西醫的病名,從中醫角度看可以通過系統地綜合去治療。

第一:可以通過湯藥、中成藥或者貼敷膏藥,中醫認爲這些可以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疏散邪寒,起到通血脈、通經絡、祛溼散寒的作用,可以緩解病症,達到治療的效果。

第二:可以通過理療的方式,通過熱敷、燻蒸、烤電等來緩解局部的氣血通暢。

第三:可以通過電針灸,可以疏通經脈,可以緩解下肢的疼痛麻木症狀。還可以通過一些手法,能夠緩解肌肉的痙攣症狀。

第四:可以加強康復鍛鍊,平時多做一些有利於腰椎肌肉力量的訓練。

牽引治療:採用牽引,可以增加椎間隙寬度,減少椎間盤內壓,腰椎間盤突出部分回納,減輕對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

理療和按摩可緩解肌肉痙攣,減輕椎間盤內壓力,但注意暴力按摩可能導致病情加重,應慎重。

心理治療:

對於慢性疼痛患者,應針對其存在的抑鬱焦慮問題進行心理輔導及康復知識教育,促使其心理狀況改善,有助於疼痛的緩解。


從古人經典中又是如何來闡述腰椎病的?

《黃帝內經》對腰痛有大量的論述,病因諸如腎虛、外邪、寒溼、內傷、瘀血、時令等。如《素問、脈要精微諭》“腰爲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素問、逆調論》曰:“肝腎不足,氣血兩虛,邪氣深伏,治當搜風祛溼,以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扶正祛邪。”

《金匿要略》在《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有“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此在腰椎間盤突出之治療中還常加減使用。在《五臟風寒積聚》中描寫寒溼腰痛“腎着”之症,“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

隋唐之際有《諸病源候論、腰痛候》指出腰痛有五:即腎虛腰痛、風寒腰痛、勞役腰痛、墜墮腰痛、寒溼腰痛。這是腰痛病因的第一次總彙,並指出腎虛是腰痛之本,其它風寒、勞役、墜墮、寒溼爲直接致病因素。之後的《備急千金要方、腰痛第七》以溫通、散寒溼爲治療腰痛的大法,至今延用。

宋元之際對腰痛病因分類更詳分內外,南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腰痛》提出腰痛分爲(腎着勞作、衣溼引起)、暨腰痛(墜墮閃挫引起)、房勞疲力(耗節精力引起)。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腰痛》指出:腎虛爲腰痛之本,因腎虛,凡衝風、受溼、傷冷、蓄熱、血瀝、氣滯、水積、墮傷與夫失志、作勞,種種腰痛,遞見而層出矣。

明朝《景嶽全書、腰痛》指出:腰痛證凡悠悠慼慼,屢發不己者,腎之虛也;遇陰雨或久遇諸寒而痛,或喜暖而惡寒者,寒也;遇諸熱而痛及喜寒而惡熱者,氣之滯也;憂愁思慮而痛者,氣之虛也;勞動即痛者,肝腎之衰也。他更認爲“腰痛虛證十居八九,實邪而腰痛者,亦不過十之一二。"

從以上論述可知道古人經典對腰椎病的病因、病機可歸納如下:

病因:

1.感受外邪(外邪有寒、溼、溼熱);

2.勞傷腎氣(房事不節、勞役傷氣等);

3.七情內傷(失志氣阻、憂怒所傷等);

4.閃挫墜墮(因墜墮,跌打傷或急性腰扭傷)。

病機:

1.腰爲腎候,兼證叢雜,久病腰痛,腎虛爲發病之本。

2.勞傷、房勞傷腎,也是腰痛發病基礎。

3.外感爲標,寒溼爲多;閃挫墜墮爲急,如久痛不愈,腎氣已傷。

4.病位主要在腎。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要注意職業病的預防,還有特別要注意腰部的防寒保暖,如果平時不注意,會在很大程度上誘發和加重腰椎病。得了腰椎病不要盲目的進行按摩,牽引,手術治療,一定要找專業的。


通過我的臨牀實踐證明:有一些男性陽萎,女性不孕症或懷孕後坐胎不穩易流產,有一部分是有腰椎病引起的,完全可以治好。鍼灸推拿具有很好的疏通經絡和刺激人體神經、促進氣血生成、平衡陰陽、活血化瘀、解除肌肉緊張、理筋復位的作用。鍼灸推拿療效好,痛苦小,治癒率高,病人恢復的快,完全可以根治,愈後不影響正常的生活質量。





備註:此篇文章原稿寫於公元二零二一年二月十九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