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龍的誕生

01  故事要從一根沒洗乾淨的玻璃棒說起

一個詳細得有些虛假的故事版本是這樣的:

夏季的一天,卡羅瑟斯來到自己的實驗室。細心的他注意到一根玻璃棒的尖端上粘有乳白色的細絲,這是上一次實驗時未清洗掉的殘渣形成的。這位科學家十分好奇地用力拉了拉這根細絲,發現它不但能夠伸長,而且強度也很大。

他的腦子裏閃出一個念頭是不是可以把以前實驗時失敗了的聚酰胺再加以利用呢?於是他將這種本來很有可能作廢料處理的化合物重新拿出來加熱,然後扯成細絲,看能否製造人造絲。

後來就誕生了尼龍。

02   是真的嗎?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雖不可知,我們所知道事實是尼龍的誕生不是個巧合。

相較於上面那個靈感迸發的故事,真實的事實是:

華萊士·休姆·卡羅瑟斯(Wallace Hume Carothers)只是被僱傭來專門研製新材料的。

一戰後,美國迅速發展起來的絲織工業非常龐大,“美國之絲織機械,共有十二萬架,實三倍於法國,出貨之量約十五倍於法。”因此它的原料來源就“不得不有賴於東方及歐洲產絲國家之供給,以資應用。

兩戰之間,美國人驟然發現,作爲商業和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的重要原料、夢寐以求的天然纖維之王的真絲越來越難買到。

1928年,杜邦公司聘請年輕的克羅瑟斯來領導一個有機聚合物的研究開發團隊,希望能找到一種人工合成的優秀替代品。

03   真實的故事

那個巧合的沒洗乾淨的玻璃棒很有可能是根據克羅瑟斯的同事朱利安的的一張圖片渲染出的故事。

1931年夏天,在實驗中同事朱利安·希爾(Julian Hill / 1904 -1996)在從反應器中取出熔融的聚酯時發現了一種有趣的現象:

這種熔融的聚合物能像棉花糖那樣抽出絲來,而且這種纖維狀的細絲即使冷卻後還能繼續拉伸,拉伸長度可以達到原來的幾倍,經過冷拉伸後纖維的強度和彈性大大增加。他預感到這種特性可能具有重大的應用價值,有可能用熔融的聚合物來紡制纖維。

04   面世之旅

經過3年的艱苦摸索,卡羅瑟斯和他的同事們最終將注意力轉到己二胺和己二酸進行縮聚反應,終於在1935年2月28日合成出聚酰胺高分子化合物。

卡羅瑟斯把它命名爲“聚酰胺66”(第一個6表示二胺中的碳原子數,第二個6表示二酸中的碳原子數)。

1938年10月27日,杜邦在紐約世界博覽會上正式宣佈,世界上第一種合成纖維誕生了,並將“聚酰胺66”這個冷冰冰的“科學詞”命名爲熱情感性的“尼龍”(Nylon)。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