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龙的诞生

01  故事要从一根没洗干净的玻璃棒说起

一个详细得有些虚假的故事版本是这样的:

夏季的一天,卡罗瑟斯来到自己的实验室。细心的他注意到一根玻璃棒的尖端上粘有乳白色的细丝,这是上一次实验时未清洗掉的残渣形成的。这位科学家十分好奇地用力拉了拉这根细丝,发现它不但能够伸长,而且强度也很大。

他的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是不是可以把以前实验时失败了的聚酰胺再加以利用呢?于是他将这种本来很有可能作废料处理的化合物重新拿出来加热,然后扯成细丝,看能否制造人造丝。

后来就诞生了尼龙。

02   是真的吗?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虽不可知,我们所知道事实是尼龙的诞生不是个巧合。

相较于上面那个灵感迸发的故事,真实的事实是:

华莱士·休姆·卡罗瑟斯(Wallace Hume Carothers)只是被雇佣来专门研制新材料的。

一战后,美国迅速发展起来的丝织工业非常庞大,“美国之丝织机械,共有十二万架,实三倍于法国,出货之量约十五倍于法。”因此它的原料来源就“不得不有赖于东方及欧洲产丝国家之供给,以资应用。

两战之间,美国人骤然发现,作为商业和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重要原料、梦寐以求的天然纤维之王的真丝越来越难买到。

1928年,杜邦公司聘请年轻的克罗瑟斯来领导一个有机聚合物的研究开发团队,希望能找到一种人工合成的优秀替代品。

03   真实的故事

那个巧合的没洗干净的玻璃棒很有可能是根据克罗瑟斯的同事朱利安的的一张图片渲染出的故事。

1931年夏天,在实验中同事朱利安·希尔(Julian Hill / 1904 -1996)在从反应器中取出熔融的聚酯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

这种熔融的聚合物能像棉花糖那样抽出丝来,而且这种纤维状的细丝即使冷却后还能继续拉伸,拉伸长度可以达到原来的几倍,经过冷拉伸后纤维的强度和弹性大大增加。他预感到这种特性可能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有可能用熔融的聚合物来纺制纤维。

04   面世之旅

经过3年的艰苦摸索,卡罗瑟斯和他的同事们最终将注意力转到己二胺和己二酸进行缩聚反应,终于在1935年2月28日合成出聚酰胺高分子化合物。

卡罗瑟斯把它命名为“聚酰胺66”(第一个6表示二胺中的碳原子数,第二个6表示二酸中的碳原子数)。

1938年10月27日,杜邦在纽约世界博览会上正式宣布,世界上第一种合成纤维诞生了,并将“聚酰胺66”这个冷冰冰的“科学词”命名为热情感性的“尼龙”(Nylon)。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