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非適應性完美主義、存在主義哲學、架構、基金翻倍、有效休息

前言

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就不會再做了,比如年度總結。

這是一篇差點鴿了的年終總結,因爲各種抽不開身。

但真的有這麼忙嗎?

【TED】如何掌控你的自由時間

這篇 TED 演講讓我意識到,之所以說沒時間,是因爲沒有把總結擺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

總結有多重要?

定期的總結,可以把相近的事物歸類,把不同的事物做對比,跳出瑣碎看到主要,又能跳出自身 又能存檔 還能經驗分享。

值得總結的內容有很多,比如:

  1. 總結每月的消費清單,看有沒有哪些方面需要調整;

  2. 總結自己每年的閱讀書單,來分析和調整知識結構;

  3. 總結每一階段的工作成績和過失;

  4. 總結每年的收穫,校正目標。

每一天的日子都是瑣碎的,總結就好比針線,把散亂的碎片串起來。我如果連年終總結都沒做到,就更別提總結其他的了。

那麼,我們馬上開始吧!

一、認知與工作篇

今年完成了非常關鍵的轉變:

一是:意識到不少之前存在的誤區 二是:走出架構,深入業務,回過頭,再感悟架構

拋開誤區

離職的空白期,你會做些什麼?來場旅行?見想見的人?

我的選擇是:對自己的學習方式,進行一場徹頭徹尾的審查。

收穫頗豐,本節的誤區,有不少是我在審查的過程中發現的。

誤區一:非適應性完美主義;解決:打破紙上談兵

因爲非適應性的完美主義,我總是避免出錯害怕出錯。

怕出錯的心態,讓自己趨於被動。有時刻意繞過了一些坑,其實有些坑,是一定要經歷的,比如自己設計的模塊線上出故障。對於出了錯的事情,教訓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如果一直過於順利,可能做完就完事了,不會主動去挖掘可以成長的點,這樣無形中就失去了很多機會,即使把事情做好了,能力提升也不大。

同時,怕出錯,有時把複雜的事情推脫掉,進而也阻斷瞭解決複雜問題的機會,從而能力不能得到提升。

還自以爲通過 看書、看博客,就可以獲得提升,但今年一連串的問題轟炸下來,才發現,最有效的提升方式,就是通過實際地解決問題得到鍛鍊!

書籍、博文、資料 起的作用只是,在實際解決問題中,給出思路,給出綱要,加深對解決問題的理解,能夠讓解決特殊問題變爲解決普遍問題。而成長必須經歷的一個步驟,就是把知識內化成能力。知識是用腦記住的,能力是用手練習出來的。

比如,之前幹研究不少業務層架構設計,但是當我真正投入到從 0 到 1 新項目的業務中去,才發現橘生淮南的道理。

所以,如果老是畏手畏腳,沒有在主動性方面有根本性的轉變,就會停留在原地,放過一個又一個的機會。

但如果有了根本的轉變,就會由中級變爲高級,高級在解決每一個問題的時候,都得到鍛鍊和提升,從而與靜止狀態的中級漸行漸遠。這樣漸行漸遠的距離,就是一個分水嶺,中級還是那個中級,但高級很快就不是那個高級了

誤區二:錯誤地理解了“基礎”的意思;解決:深究的心

其實這個誤區,也和過度完美主義有些關係,總是覺得自己 算法不行,編譯原理不行,操作系統半桶水……貪多嚼不爛。

這樣,很容易把時間投入在無任何產出的基礎上。浪費時間,還讓自己產生一種虛幻的很強的錯覺,既不利於能力提升,也會讓自己心態失衡。

一定要切記,打基礎,是和工作任務相關的基礎,而不是整個計算機行業的基礎。妄想把 編譯原理、Linux底層、操作系統 都掌握,這是不可能的。

那反過來說,想打基礎,一方面,在工作中一定要有顆深究的心

爲什麼會這樣?爲什麼不會這樣?

計算機是誠實的,沒有偶現的 bug ,只有找不到復現路徑的 bug。

我常常隨手把詭異的問題記錄下來,抽空研究研究,琢磨琢磨,知識點就是這麼 一點 帶出一片 再帶出一整面的

另一方面,用最高的工作標準牽引基本功的鍛鍊

什麼是基本功?

日常工作中高頻發生的動作,比如做設計、寫代碼、Code Review、問題排查等等,一定要在這上面去深究和求精。

誤區三:忽略了經歷沉澱;解決:多去看看風景

我當然也有受挫的時候,在看到大佬們 隨手就畫出一張 前後端加解密設計方案圖、大數據營銷標籤設計、隨口一說:是不是XXX有問題,一驗證果然是的 時 陷入消極:天,我這腦子,我怎麼就想不出來呢?

這裏就陷入了一個誤區 —— 以爲 這一張張精美的方案,憑直覺的工作 是創造性的,是完全從無到有的,忽略了經驗的沉澱。

所以,我留心觀察大佬建立溯因推理的過程:

先是 畫出疑難雜症中包含的整個流程的結構,尋找各種規則,接着 把情境套進去,看看是否符合相應的規則。如果已知的規則被窮盡?就創造性地突破自己知道的規則,積極和其他端同事溝通,尋找更多的信息,產生新的規則。這樣,不斷探尋所有規則,一一突破自己所掌握的邊界。

這樣的解決問題過程,收益不在於最終的結果,而是挖掘出所有的能力,下次遇到問題,就能憑直覺知道哪個鏈路出了問題。

所以,一個人能不能做出合理的設計,能不能做出最優解,不在於這個人有沒有這個意識, 而在於這個人有沒有經歷。很多時候, 光有意識是不夠的, 必須自己去經歷過,撞過南牆,碰過壁,然後才能形成豐富的經驗積累,快速抓住問題的關鍵點。

其實是自己看的風景還不夠多,多經歷,多沉澱纔是真。

誤區四:從來學完了就完了;解決:思維導圖

從來學完了也不總結也不做筆記,最多寫篇博文,結果是忘得一乾二淨。

那現在加上思維導圖如何?把它看成是大腦中現有知識網絡的一種可視化的表達。

隨着學習的進程,思維導圖會持續地修正,等到真正地掌握了這個技術,這張圖其實也就不需要了,因爲它己經“長”在大腦中,不再需要畫出來了。

誤區五:只強調量變;解決:選準方向

我們常常聽到,學技術不能急於求成,量變一定會引起質變。 但是如果一味追求量變,忽略了質的改變,那就只是在增加熟練度而已。比如:希望新的一年技術比現在要強,這就只描述了量變,沒有描述質。

從工作中選準方向,實施自我覺察,不斷髮現問題、不斷自我強化所要達到的意義,才讓量的持續累積變得有價值。一切困難和問題,都是磨練,都是通往成功的過程,否則,困難就是困難,問題就是問題。

誤區六:先深後廣;解決:學習態度才最重要

廣度和深度的選擇,是老話題了,先深後廣,先廣後深?

1 年前的我,回答先深後廣,而現在,我的回答是,深度和廣度相互穿插。

這兩者不是零和關係。比如學習併發編程時,首先學習 內存模型 相關的概念,然後看 JMM 和 併發關鍵字,最後看 線程切換、鎖,連帶着看 異步庫 和 併發集合。在技術點逐漸深度研究的過程中,廣度也得到了完善。

所以不管是哪種學習方式,學習態度纔是最重要的,在廣度學習的時候有深入研究的態度就能達到一定的深度,在深度學習的時候,主動學習相關的技術點,廣度也能得到拓寬。

業務與架構

在業務團隊中很難有長進?

業務開發者無規範無設計?

架構師不懂業務喫乾飯?

架構和業務很難互相理解?

今年,出架構部,入業務部,我切換了視角,去審視架構和業務的關係。

1. 基礎庫要符合業務預期

站在業務方的角度,就有很深的感慨:基礎庫越簡單越好,越易用越好,少步驟,少術語,少嵌套,減少理解成本。

那這個簡單如何衡量?是 API 參數少?是暴露的 API 少?是命名規範?

不,都不是。

我的理解是,符合預期 即爲簡單。

打個比方,網絡基礎庫,業務的預期是 response = post(request),就不要設計爲 post(url, body, callback) + 繼承場景類。

再比如,IM庫,設計上要預判到業務方外部定製 UI的需求,避免數據和視圖耦合並完全隱藏。

2. 在業務團隊中並非難長進

業務最主要的提高的能力是 業務抽象和架構能力,正是因爲業務場景複雜,才更促進思考:需求如何更靈活,業務如何抽象,快速支持業務需要什麼基礎。

3. 架構從業務中來

軟件開發畢竟還是年輕的行業,各方面還在劇烈變化中。

就像之前強類型語言時代,我們認爲封裝非常重要,而在 Python 中 public 是常態,private 反而是變態,動態語言的出現和流行,顛覆了傳統面向對象思想的一些原則。再比如 Web 化等基本思想的變遷,這些劇烈變化,促使架構必須重視實踐,與時俱進。

所以,架構無法脫離業務造架子。

脫離了,這樣的設計,執行不下去,或者執行下去也代價巨大。

另一方面,如果業務開發者對於架構設計的原則缺乏瞭解,不願意提高對於軟件架構設計的認識和理解,不理解也不支持架構設計,那麼結果往往是,兩個角色之間產生矛盾。業務開發者抱怨架構設計 不懂業務,華而不實,架構師抱怨開發者 不懂抽象,不會設計。

當我在這兩個角色之間切換,才體會到:

  1. 充分實踐,但不宥於實踐;

  2. 掌握理論後,一定要親自落實,要思考理論是如何得出的,是靠歷史經驗嗎? 不少理論都是在特定的場景下才會產生的,一定要自己親手實踐驗證下;

  3. 當理論與實踐產生矛盾的時候,既不要輕易否定理論,也不要削足適履,而是認真分析矛盾產生的原因,研究可能的對策,反覆思考和實踐;

  4. 向業務開發者傳達意圖,答疑解惑,實現整個團隊的思想一致。

二、自我篇

大忌讓不適感變爲習慣

豐田公司的改進文化核心就是:不斷改進、不斷進步、精益求精。這不僅僅可以指導工作,還可以指導生活,畢竟人有很強的適應性,當生活的小環境中剛出現什麼新事物時,刺激性是非常強的。如果它停留一小段時間,既不製造危險也不創造機遇,就會變成“環境”或者背景的一部分,最終被完全剔除出去。

所以哪裏不協調,哪裏不適合,要及時隨手記錄改進項,大到靈感火花,小到頭疼小毛病。

無慾則弱 與 存在主義

今年因爲身體扛着 996 的毒打,受着身體小毛病的折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大腦思路和心情。特別是 超長的感受力導致週期性情緒憂鬱,反反覆覆陷入虛無主義。

我們的意義是什麼?生命,又是什麼?追求有所求,我到底有何求?

最後,我是如何救了腦子要爆炸的自己?

1. 存在先於本質,這也許就是生命本就是虛無的原因吧

首先是接受這個現實,正如薩特所說,宇宙從來都是沒有意義的,宇宙不過是一片虛空,生命也是如此,畢竟存在先於本質(本質可以理解爲意義)。

虛無感是人類共通的,你看,曹雪芹寫“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不過到底是虛無的 還是 存在主義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思考這個問題,“凝視深淵的人,深淵也在凝視他”,糾結於人生虛無與否的問題思考只會 無法自拔、毫無用處。

目的也不是生來有的,自己去選擇,自己去決定。

2. 具象化

忙的時候想過,認爲慾望(食慾/物慾)是很低層次甚至動物世界的東西,在有自我追求時是毫無意義甚至浪費時間的,但是無慾則弱,何不將自己的想法具象化,比如 直接下載 app 選好心儀的房子。

3. 保持身體健康

叔本華認爲,身體健康才能帶來心情的健康。科學也贊同這一點。比如熬夜,感冒都會導致神經和心情的紊亂。同樣,身體鍛鍊會促進多巴胺的分泌有助於心情變化,少看哲學,多出去走走是真。

4. 對智慧的興趣

重新拾起自己對生命體的研究興趣,活着就是爲了增加智慧,獲得自由,把握規律和真理。

一個保有餘力的生活狀態是最有力的武器

今年經歷過很多次覺得自己幹不動的時刻:有被逐幀驗收的動效折磨得頭禿,有生物鐘顛倒,有爲項目整週午覺無法入睡 ……

現在回過頭來看,感觸很深:

  1. 勤動腦,不動心

    正常的工作、生活是沒問題的,但是不要動心。也就是說,一件事情,放不下,喫飯的時候也想、睡覺的時候也想,時時刻刻掛在心上,這就是動心了。動心會氣鬱傷身。

  2. 保持規律化狀態

    每次我覺得自己不行了,做不動了,最後都是熬過來了。所以大多數所謂的心情問題、狀態問題、創造力問題,都是身體健康和精力的問題。喫得健康、持續鍛鍊、保證睡眠,這種保持一個韌性的持續狀態,幾乎可以帶人走出任何困境。

這種規律化不是死板,而是一種境界,一種原則,一種負責。就算天塌了,我也要按時睡覺按時起牀。當把一種好習慣變成自然,它將成爲你最厚的鎧甲,最鋒利的武器,就像 007 的槍,李小龍的雙截棍,或者海明威的筆。有這種生活狀態的人,就算遭受重擊,仍然能恢復到自己本來的位置。

還有什麼能比這更幸福?每晚都心滿意足地躺下,清晨都滿懷期待地睜眼。當人處於這樣的狀態中時,時間本身像裹了糖一樣。

所以,不要太過分透支精力,不要熬夜學習,不必因爲一兩次早睡失敗而沮喪,因爲我們的目標不是一城一池,而是一個狀態,一個保有餘力的生活狀態。

三、生活篇

關鍵詞:有效休息、裝修、買保險、中藥續命、注意力收斂

今年最大的體會:有效休息

你有沒有發現 週末倒頭就睡,晌午才起,但是卻發現越休息越累?

常識使得很多人對疲勞的第一反應就是:“去躺一躺吧”,“好好睡一覺”。但在自我調整了好幾次之後,我發現這是一個誤區

睡眠 的確是一種有效的休息方式,但它主要對 睡眠不足或體力勞動者 適用。對體力勞動者來說,“疲勞”主要是由體內產生大量酸性物質引起,通過睡覺,可以把堆積的廢物排除出去。但如果是腦力勞動者,大腦皮層極度興奮,反之身體處於低興奮狀態,這種疲勞,睡眠能起的作用不大,因爲我們需要的不是通過“靜止”恢復體能,而是要找個事兒把神經放鬆下來。

那什麼活動可放鬆神經呢?嗯,要麼耗盡體力以讓大腦獲得休息,要麼就分散大腦的注意力。

1. 切換

改換活動內容,使大腦的不同區域得到休息。當遇到難題時,最好是從椅子上站起來,離開屏幕 代替 玩手機。

那如果無法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切換?

不妨試試在腦力勞動內部轉換。

盧梭就講過他的心得:“我本不是一個生來適於研究學問的人,因爲我用功的時間稍長一些就感到疲倦,甚至我不能一連半小時集中精力於一個問題上。但是,我連續研究幾個不同的問題,即使是不間斷,我也能夠輕鬆愉快地一個一個地尋思下去,這一個問題可以消除另一個問題所帶來的疲勞,用不着休息一下腦筋。於是,我就在我的治學中充分利用我所發現的這一特點,對一些問題交替進行研究。這樣,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覺得疲倦了。”

2. 做點困難的事

心理學家發現解除神經緊張的方法,是去處理需要神經緊張才能解決的問題,就是這麼有意思。來道超級複雜的數獨?一盤驚險刺激的象棋?拆機換電池?

前幾個週末的我,差點把老年機報銷……

3. 找到一片綠色,讓自己平靜下來

綠色,可以是房間、陽臺或小花園的一株植物,觀察植株的脈絡。

放空,看人來人往,看樓房上一開一關的燈光,想象別人的世界是怎麼樣的,正在經歷着什麼。

安靜地坐着,觀察樹木、飛鳥、人羣、星星及沉默的河水。

總之,只有意識到正在休息,才能真正享受休息

當然,最適合的方法還是要自己探索,如何休息得最好取決於自己的愛好,只要是可以幫助自己獲得平靜感的活動,就可以達到有效的休息。我還發現個暗暗好笑的事情,今年生活和工作界限模糊,空閒時間少 讓我在確實休息時,更加珍惜和享受。看來,只有意識到正在休息,才能真正享受休息啊。

曾經 500 米的弱雞,能跑 3.5 公里啦

去年暗暗立下 5 公里的flag,今年最長也就 3.5 公里。沒事,慢慢來吧,想要達成什麼目標,立馬就達成了,豈不是很沒意思。

裝備齊全

今年是腰不行頸椎也不行了,給自己裝備上了 Herman Miller 赫曼米勒椅子 + 4k 顯示器 + nb 支架 + 松木桌 + 桌面延長板 + 屏幕掛燈,裝修了臥室和工作臺。

果然最好的投資就是椅子和牀墊,值大媽 誠不欺我。

結果發現一個暗暗好笑的現象:

沒裝修前,學習不專心,就怨環境:椅子不舒服,電腦鍵盤不順手,屏幕高度不科學……

裝修後,照樣不專心,這次真的找不到藉口了,就是自身原因,苦笑。

買保險

重要不緊急的長長清單,今年終於劃掉了一項 —— 買保險。

有個顯而易見的好處,騎單車我都敢上 30 邁了,找回了高中讀書時的痛快。意氣風發少年時,雙手脫把,離把轉彎,靠着 順風或者下坡 超過電動車,想想都覺得自由。

投資

今年收斂了投資注意力,不適合長期拿的股票都斬掉,安安心心定投。

結果,btc 上 3w,基金翻倍,一句話, 不亂動就已經贏了。

尾聲

互聯網的高強度工作對持續學習和體力都有要求,職場裏的黃金時期其實沒多少年。

各位,珍惜好時光。

2021.1.02 於高鐵上


我是 FeelsChaotic,一個寫得了代碼 p 得了圖,剪得了視頻畫得了畫的程序媛,致力於追求代碼優雅架構設計T 型成長

歡迎關注 FeelsChaotic 的簡書掘金如果我的文章對你哪怕有一點點幫助,歡迎 ❤️! 你的鼓勵是我寫作的最大動力!

最最重要的,請給出你的建議或意見,有錯誤請多多指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