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踹母親被批評,媽媽罵孩子就是愛,照顧老人和孩子哪個更難? 老人和孩子,他們有共同的名字叫“弱者” 照料老人跟照顧孩子是不一樣的 成年人要學育兒,更要學應對衰老

一段男子用腳踹老人的視頻引發網友的關注。當地政府通報,兩個人是母子關係,日常生活中男子偶爾會責罵母親,不存在虐待,已經對男子進行了批評教育。

這個視頻之所以引起網友的關注,是因爲它違背了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我們要尊老愛幼,贍養父母也是法定義務。所以,即使官方通報說男子偶爾責罵母親不算虐待,我們依然意難平。

我寫這篇文章不是要爲誰辯白,畢竟清官難斷家務事,誰也不清楚其中的來龍去脈。我只是突然想到一句俗話,久病牀前無孝子。照顧老人,真的那麼難嗎?

老人和孩子,他們有共同的名字叫“弱者”

行動不便的老人,跟年幼沒有完全行爲能力的孩子,其實是同一類人,她們的名字叫“弱者”。我說她們是“弱者”沒有貶義,只是跟正當年的兒子,高大的父母比起來,她們確實都是弱者,只能依仗強者生活。

責罵老人會讓人覺得這個人很沒有教養,但責罵孩子,就會有個高大上的理由,那就是愛之深責之切。

有句話說,久病牀前無孝子,雖說有點冷血,但還是很符合人的本性。試想一下,老人行動不便需要照顧,需要有人照料喫喝拉撒,有的老人因爲生病,可能會喪失記憶力,脾氣暴躁,這都需要照料者有極大的耐心和愛心。

現在的成年人,要面臨巨大的社會壓力,本身能留給家庭的時間就有限,再加上上有老下有小,留給父母的時間就更少了。

當然,這些理由不是責罵老人的藉口,但日復一日的重複繁瑣的工作,確實是不容易。沒有人能做到完美。

照料老人跟照顧孩子是不一樣的

雖說老人和孩子沒有完全行爲能力,都是“弱者”,但照料老人和照料孩子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孩子也是不能自理,需要家長代勞,但孩子總會長大,孩子需要家長的時候會越來越少。說得直白點,養孩子是有盼頭的,但老人完全相反。

衰老是人曾經有的技能一項項失去的過程。可能昨天老人還能自己刷牙洗臉,第二天手就抖到握不住牙刷,不記得身邊人都是誰了。

養孩子是越來越好的過程,即使辛苦,但看着孩子一點點長大,會讓人充滿成就感,覺得辛苦沒有白費。

照顧老人則是越變越差,即使你付出很多,每天累到不行,依然沒辦法阻止衰老的進程,會讓人充滿沮喪和無力感。這也是爲什麼會說,久病牀前無孝子了。

成年人要學育兒,更要學應對衰老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當了媽媽之後就成了狂熱的學習者。學習先進的育兒理念,學習兒童心理,學習各種育兒方法,但這些是不夠的。畢竟,我們也是上有老下有小,我們不能只顧自己生的人,而忽略了生養我們的人。

所以,除了學習育兒,我們還要學習如何面對衰老,父母的衰老,也包括我們自己。

在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老的過程中,老人最需要的是什麼?托爾斯泰的中篇小說《伊萬·伊里奇之死》也許可以給出答案。

伊萬·伊里奇45歲,是聖彼得堡的法官。有一天他從樓梯上摔下來受傷了。本以爲是小事一樁,卻徹底改變了伊里奇的命運。

他看過很多醫生,用過很多處方都沒什麼好轉,疼痛反而加劇。他曾經認爲,很多人也這樣勸他,只要他保持平靜的心情,接受治療,就會出現好的結果。

但時間一天天過去,他的身體越來越虛弱,人也越來越憔悴,他的苦悶和對死亡的恐懼與日俱增。讓他更痛苦的,是沒有人跟他談起死亡,沒有人給他同情。

托爾斯泰寫道,“他希望得到同情,但沒有一個人給予他。在經過漫長的掙扎後,他最渴望的,是有人能像對待孩子一樣同情他,他渴望得到寵愛和安慰。但他是一個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公務員,鬍鬚都白了。他知道他的渴望是徒勞的,然而他依然這樣渴望着。”

老年是一系列連續不斷的喪失,喪失總是讓人感受到悲苦,老年人悲苦,親人也悲苦。我們要做的,是接受這個喪失的過程,爲依然擁有的感到喜悅。

面對不可逆轉的衰老,面對總有一天會到來的死亡,人最需要的,不是“明天會更好”的安慰,而是同情,是心理紓解和心靈撫慰。接受衰老,接受死亡,才能更好的規劃生活,面對生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