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時賺3元,不學習就喫苦?體驗式教育一片叫好,問題卻從未解決

最近體驗式教育頻上熱搜,網友一片叫好。體驗式教育的邏輯是這樣的:

學習累還是幹活累?幹活累。

那是不是應該好好學習?是。

讓孩子體會生活的辛苦,孩子就會珍惜學習的機會。只是,體驗式教育再叫好,也不可能解決問題。

01

體驗式教育,純體驗還是生活?

福建南平,12歲的孩子貪玩不好好學習,媽媽帶他撿瓶子體會賺錢不易。

7月的福建很熱,孩子在草叢裏撿了4個小時,累得汗流浹背。辛辛苦苦忙活半天,只賣了3塊錢,還分給媽媽1塊錢。

媽媽覺得效果非常理想,孩子回來後就好好寫作業了。

看起來教育目的確實達到了,孩子乖乖寫作業,媽媽覺得很滿意。網友也一片叫好,就該讓孩子喫喫苦,他們纔會懂得珍惜。

但沒有人關心體驗式教育的主角,12歲的孩子想的是什麼?

在媽媽看來理想的療效,可能只是孩子不想去撿瓶子的妥協。因爲事情的因果關係是這樣的:

我沒好好寫作業,媽媽讓我去撿瓶子,撿瓶子很辛苦。

如果我還不寫作業,沒準還得去撿瓶子,我不要撿瓶子。

撿瓶子太辛苦了,我不想撿瓶子,還是寫作業更輕鬆。

體驗式教育不是現在纔有的,我有個小學同學,就被體驗教育過。

他是個淘氣的男生,學習成績中等偏下,到四年級跟着就很費勁了,他也就產生了逃學的念頭。

他早晨揹着書包,跟爸媽說去上學,轉頭讓好朋友跟老師請假,說他生病了。

他自己偷偷出去玩。那時候流行的娛樂項目不是電腦手機,是去電子遊戲廳裏玩遊戲。

沒有微信羣,老師跟家長的溝通不方便,他的逃學計劃也成功了好多次。老師看他經常請病假,擔心他得了什麼重病,就去他家家訪,他就露餡了。

他爸知道後問他,你還想上學嗎?他說不想上。他爸就跟老師請了半月假,說讓他在家好好想想。

他爸帶他下地幹活,鋤草施肥,澆地打藥,他爸幹什麼他就跟着幹什麼。

幹了5天,他實在受不了了,臉被曬得黝黑,手上都是泡,他哭着求他爸去上學。

從此再也沒有逃過課,一路考上初中高中大學,現在在一家制藥企業裏工作,也算是對得起那5天的勞作。

聊起小時候的這段經歷,他說,我在地裏幹了幾天活之後才意識到,我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個是考上大學,一個是在家種地。

撿瓶子,種地勞作,都是體驗式教育,但我敢肯定這兩種效果是不同的。

這個不同,不是說撿瓶子跟種地不同,而是這兩種體驗對孩子的意義不同。

撿瓶子是純體驗,也或者是一種懲罰方式,就算孩子不好好學習,也不太可能去撿瓶子。可種地同學體驗的,卻是真真實實的生活。

02

孩子的叛逆,是他反抗的方式

我想起另一個體驗式教育的例子。

7月5日山東威海,有民警接到漁民報警,說是一個女孩朝他們喊救命,說自己被困在小島上。民警出警發現,是父母給叛逆女兒做的體驗式教育。

女孩父母說,孩子13歲了,去年9月份輟學在家,行爲叛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心理上有些問題,老覺得人都在害她。

所以就帶孩子來荒島求生,想鍛鍊孩子在極端情況下的各種能力。

事實證明,孩子確實進步了,懂得主動求救了,這在以前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最後,荒島求生的體驗式教育被叫停了,但後續會不會有類似的體驗,就不得而知了。

對這次荒島求生的體驗,有網友說父母太激進,容易適得其反。

也有網友說,孩子輟學在家這麼久,父母還能在做好安全準備的情況下帶她荒島求生,已經是非常難得了。

孩子的具體情況,憑藉三言兩語很難說得清楚,每個叛逆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原因。但不管什麼原因,叛逆都是孩子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

在父母面前,孩子是渺小的,很多事情他自己都無能爲力,所以他們只能選擇叛逆,傷害自己是他們唯一的武器。

央視紀錄片《鏡子》裏,也有個早早輟學的孩子,他叫家明(化名),15歲輟學在家。他每天黑白顛倒地生活,白天睡覺,晚上打遊戲,對父母惡語相向。

不上學,沉迷遊戲的家明,是個叛逆的問題少年。

父母給他報名了訓練營,老師去接家明的時候,他像個小獅子一樣,對着老師們聲嘶力竭地咆哮。

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小獅子一樣的家明哭到泣不成聲。

他說,父母覺得他什麼都不行,他什麼都要聽父母的,有時候他話都沒說完,父母就直接拒絕了。

他說,他喜歡小貓小狗,他小時候也買過,可他一買回來,父母就直接給丟掉了。

他說,他一想起來就生氣,所以纔會這麼暴躁。

年幼的孩子沒有自理能力,喫穿用度都要依賴父母,他沒有其他的方式防抗,唯一的叛逆就是傷害自己。

他用輟學作爲武器,直接把父母擊倒了。要強的父母,談起輟學在家,整日玩遊戲的的日子淚流滿面。

不管是輟學在家,讓父母被迫選擇“荒島求生”的女孩,還是整日黑白顛倒,在家玩遊戲性格暴躁的家明,他們都在用家長能看得到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叛逆。

他們的種種過分行爲,就像是發燒,體溫高只是表象,只有找到發燒的原因,對症治療,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叛逆的問題。

但很明顯,體驗式教育只是個治標不治本的退燒藥。

03

體會到學習的價值,勝過數百次體驗

我想起在知乎上看到過的一位高中老師講起她初中時候的經歷。

她夢想就是當個老師,但初中的時候數學很差,甚至一度想過要放棄數學。

這個初中的女孩,經常在數學課上看小說、寫隨筆,被當時的數學老師也是班主任發現了。

老師沒有在課堂上說她,而是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語文老師。語文老師是年級組長,她很喜歡女孩,女孩還是當時的語文課代表。

語文老師找了個時機跟女孩聊天,問她你以後想幹什麼? 女孩說,我想當老師。

語文老師說,你會是個特別好的語文老師,你很適合當老師。

語文老師聊起來她的學生時代,她的高考成績,她的專業,她的選擇。

她說,她上學的時候理科也不好,但她想當老師,就在心裏算分數,只要數學及格,就能考上師範大學。所以,她每次都努力讓數學及格。

她又按照當時的分數給女孩算百分比算成績,對比當時的高考錄取分數線,最終證明只要女孩數學能及格,她也能考上師範大學。

就在那個時刻,女孩學數學的動力就回來了,她彷彿看到了未來在向她招手。最終百轉千回,她成了一名高中語文老師,實現了她兒時的夢想。

對孩子的體驗式教育,讓孩子喫生活的苦,只是讓孩子知道,撿瓶子不易,賺錢不易,跟這些苦活比起來,在空調房裏學習似乎更幸福。

可生活從來不是單一的,除了在空調房裏學習,孩子還可以在空調房裏玩遊戲,在空調房裏看電視,這些跟學習比起來,是不是就一點都不苦了呢?

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價值,讓他獲得學習的動力,纔是真正的治標又治本的法子。

就像那個險些放棄數學的女孩,是數學老師善意的提醒,語文老師諄諄的引導,讓她燃起了爲實現夢想而學習的動力。

對孩子來說,讓他知道爲什麼學習,學習能給他帶來什麼,纔是讓他好好學習的動力。

學習,不是爲了輕鬆賺大錢,不是爲了出人頭地。是爲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爲了有更多選擇的機會。

被迫做一件事情,跟主動選擇去做一件事情,結果很可能大相徑庭。

北大畢業生陸步軒,畢業後賣豬肉遭到全網嘲諷。北大高材生賣豬肉,讀書還有什麼用?

陸步軒的豬肉鋪,從童叟無欺的小打小鬧,到響噹噹的連鎖品牌,全國20多家連鎖門店,年銷售額18億。

陸步軒最初賣豬肉是迫於生活壓力,但後來,他有過比賣豬肉更體面的工作,但他還是回到了豬肉鋪。

當你想做且有能力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動力和創造力會噴湧而來。這是學習的意義,這也是選擇的底氣。

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裏寫過,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爲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爲,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最後,我想說,對孩子的種種叛逆表現,體驗式的喫苦冒險就像止疼片,只能暫時麻痹,不會真正解決問題。

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價值,勝過一百次的喫苦體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