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踹母亲被批评,妈妈骂孩子就是爱,照顾老人和孩子哪个更难? 老人和孩子,他们有共同的名字叫“弱者” 照料老人跟照顾孩子是不一样的 成年人要学育儿,更要学应对衰老

一段男子用脚踹老人的视频引发网友的关注。当地政府通报,两个人是母子关系,日常生活中男子偶尔会责骂母亲,不存在虐待,已经对男子进行了批评教育。

这个视频之所以引起网友的关注,是因为它违背了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赡养父母也是法定义务。所以,即使官方通报说男子偶尔责骂母亲不算虐待,我们依然意难平。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要为谁辩白,毕竟清官难断家务事,谁也不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我只是突然想到一句俗话,久病床前无孝子。照顾老人,真的那么难吗?

老人和孩子,他们有共同的名字叫“弱者”

行动不便的老人,跟年幼没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孩子,其实是同一类人,她们的名字叫“弱者”。我说她们是“弱者”没有贬义,只是跟正当年的儿子,高大的父母比起来,她们确实都是弱者,只能依仗强者生活。

责骂老人会让人觉得这个人很没有教养,但责骂孩子,就会有个高大上的理由,那就是爱之深责之切。

有句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虽说有点冷血,但还是很符合人的本性。试想一下,老人行动不便需要照顾,需要有人照料吃喝拉撒,有的老人因为生病,可能会丧失记忆力,脾气暴躁,这都需要照料者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

现在的成年人,要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本身能留给家庭的时间就有限,再加上上有老下有小,留给父母的时间就更少了。

当然,这些理由不是责骂老人的借口,但日复一日的重复繁琐的工作,确实是不容易。没有人能做到完美。

照料老人跟照顾孩子是不一样的

虽说老人和孩子没有完全行为能力,都是“弱者”,但照料老人和照料孩子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孩子也是不能自理,需要家长代劳,但孩子总会长大,孩子需要家长的时候会越来越少。说得直白点,养孩子是有盼头的,但老人完全相反。

衰老是人曾经有的技能一项项失去的过程。可能昨天老人还能自己刷牙洗脸,第二天手就抖到握不住牙刷,不记得身边人都是谁了。

养孩子是越来越好的过程,即使辛苦,但看着孩子一点点长大,会让人充满成就感,觉得辛苦没有白费。

照顾老人则是越变越差,即使你付出很多,每天累到不行,依然没办法阻止衰老的进程,会让人充满沮丧和无力感。这也是为什么会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了。

成年人要学育儿,更要学应对衰老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当了妈妈之后就成了狂热的学习者。学习先进的育儿理念,学习儿童心理,学习各种育儿方法,但这些是不够的。毕竟,我们也是上有老下有小,我们不能只顾自己生的人,而忽略了生养我们的人。

所以,除了学习育儿,我们还要学习如何面对衰老,父母的衰老,也包括我们自己。

在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老的过程中,老人最需要的是什么?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伊万·伊里奇之死》也许可以给出答案。

伊万·伊里奇45岁,是圣彼得堡的法官。有一天他从楼梯上摔下来受伤了。本以为是小事一桩,却彻底改变了伊里奇的命运。

他看过很多医生,用过很多处方都没什么好转,疼痛反而加剧。他曾经认为,很多人也这样劝他,只要他保持平静的心情,接受治疗,就会出现好的结果。

但时间一天天过去,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人也越来越憔悴,他的苦闷和对死亡的恐惧与日俱增。让他更痛苦的,是没有人跟他谈起死亡,没有人给他同情。

托尔斯泰写道,“他希望得到同情,但没有一个人给予他。在经过漫长的挣扎后,他最渴望的,是有人能像对待孩子一样同情他,他渴望得到宠爱和安慰。但他是一个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公务员,胡须都白了。他知道他的渴望是徒劳的,然而他依然这样渴望着。”

老年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丧失总是让人感受到悲苦,老年人悲苦,亲人也悲苦。我们要做的,是接受这个丧失的过程,为依然拥有的感到喜悦。

面对不可逆转的衰老,面对总有一天会到来的死亡,人最需要的,不是“明天会更好”的安慰,而是同情,是心理纾解和心灵抚慰。接受衰老,接受死亡,才能更好的规划生活,面对生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