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小島·文海晨光】《名人傳》天賦異稟的光環背後你所看不到的艱辛與堅韌——貝多芬 一、 羅曼·羅蘭 二、傅雷 三、《貝多芬傳》

文|墨默

《名人傳》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著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三部傳記的合集,又稱《巨人三傳》,被譽爲“激發精神成長的不朽經典”,激勵了一代又一代讀者。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是我看完這套書最大的感觸,我們在仰視並豔羨名人光環所散發出來的光芒時,有沒有問過自己是否也能扛起那些苦難與挫折?是否依然擁有堅定地與命運抗爭到底的信心?而所有人生不同的歷程與高尚的人格、廣闊的胸襟,對夢想、真理和正義的永恆追求無不相關。

羅曼·羅蘭說:“生活是嚴酷的。對那些不安於平庸的人說來,生活就是一場無休止的搏鬥,而且往往是無榮譽無幸福而言的,在孤獨中默默進行的一場可悲的搏鬥。”

羅曼·羅蘭用文字讓我們聽到三位藝術匠譜寫的一曲奮鬥不息的"英雄交響曲" 。

一、 羅曼·羅蘭

羅曼·羅蘭,他是法國人,1915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法蘭西學院方學大獎得主。從小愛好音樂,醉心於托爾斯泰和雨果等人的作品,被稱爲"用音樂寫小說"的人。23歲從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畢業後,前往羅馬深造,歸國後在巴黎大學教授藝術史,並開始了寫作生涯。

37至46歲近十年間,先後創作了《名人傳》三部傳記和長篇小說《約翰·克里斯朵夫》,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羅曼·羅蘭發表了許多反戰文章,雖受多方指責,但他並沒有屈服,49歲時,憑藉“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時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他將全部獎金捐獻給國際紅十字會和法國難民組織。

羅曼·羅蘭一生堅持自由、真理、正義,被譽爲“歐洲的良心”,作品涵蓋小說、劇本、傳記、論文、散文、日記、書信等多種體裁。爲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不屈的鬥爭,他積極投身進步的政治活動,聲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並出席巴黎保衛和平大會,對人類進步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二、傅雷

傅雷是將《名人傳》翻譯爲中文的譯者。

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幻想的苦難;唯有看到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讀到本書時所得的教訓。

————傅雷1942年寫的譯者序

根據書中的註腳獲悉,傅雷應該在1932年的時候已經有這部書的初譯稿,據他說是因爲出版界堅持這本書已經有譯本,不願接受,但是已經出版的譯本絕版已久,始終沒有看到,在失望之餘,把少年時代幼稚的翻譯習作一筆勾銷,全部重新翻譯。

傅雷是1908年出生的,這樣算來他在24歲就已經翻譯過這本《名人傳》,10年後,34歲的時候又一次翻譯了這本書,可見這本書對他的影響至深,精神上需要堅忍奮鬥,敢於向神明挑戰工的大勇主義可見一斑。

傅雷早年留學法國巴黎大學。他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等名家著作。一生致力於法國文學的翻譯與介紹工作,譯作豐富,譯筆傳神。其翻譯的作品共三十四部,包括《約翰·克利斯朵夫》、《人間喜劇》、《名人傳》等。

第一次知道傅雷是通過《傅雷家書》,字裏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三、《貝多芬傳》

提起貝多芬耳邊就會迴盪着激情澎湃的《命運交響曲》,也許只有那樣的經歷才能譜就這非凡的樂章,我們先來看一下作者羅曼·羅蘭1927年原序中寫的文字:

在本世紀初期的這一代裏,多少行列已被殲滅:戰爭開了一個窟窿,他們和他們最優秀的兒子都失了蹤影。我的小小的《貝多芬傳》保留着他們的形象。出自一個孤獨者的手筆,它不知不覺地竟和他們相似。而他們早已在其中認出自己。————羅曼·羅蘭

在這短短几行字裏傳遞出來的孤獨感陣陣襲來。孤獨的貝多芬,孤獨的羅曼·羅蘭,經由傅雷將這份孤獨從法國傳遞到了今時今日我的眼前,再來看看傅雷在譯者序裏的感慨:

不經過戰鬥的捨棄是虛僞的,不經劫難磨鍊的超脫是輕佻的,逃避現實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們的致命傷:這是我十五年來與日俱增的信念。而這一切都由於貝多芬的啓示。————傅雷.1942年

貝多芬的生平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出身貧寒,自幼擁有驚人的音樂天賦,八歲就開始登臺演出,童年過得不幸福,父親酗酒,母親去世後,扛起家庭的重任。成年後隻身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渴望憑藉自己的才華和努力改變命運,但一次次受挫,最讓人痛惜的是搞音樂的人聽力越來越差,直至失聰都獨自一人保守着這個祕密,歎服的同時讓人匪夷所思。

建議那些無病呻吟的人都來讀一讀《貝多芬傳》,看看究竟什麼纔是苦難?浸潤一下人生艱難時刻還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的貝多芬的那份氣魄!這個在悲苦深淵裏受着憂患折磨的人,永遠謳歌歡樂之美,貝多芬熱愛自然,愛田野,愛一株樹甚於愛一個人,在維也納時,每天沿着城牆繞一個圈子,在鄉間,從黎明到黑夜,獨自在外面散步,不戴帽子,冒着太陽,冒着風雨......

在現實生活中,貝多芬爲金錢的煩慮弄得困憊不堪,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還要裝做日常生活並不艱窘的神氣,可見他的自尊心有多強,就可以理解聽力的衰退不向任何人提起這件事。

在貝多芬44歲那年,維也納社會的目光從藝術移到政治方面,音樂口味被意大利作風破壞了,時尚所趨的是羅西尼,把貝多芬視爲迂腐。在這個艱難的時期,貝多芬的朋友和保護人,分散的分散,死亡的死亡,與童年的朋友失和......

1816年,46歲的貝多芬在筆記上寫道:“沒有朋友,孤零零地在世界上,耳朵完全聾了”。除了耳聾,他的健康與日俱下一天不如一天,相繼患重傷風、肺病、劇烈的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最終於57歲離開了這個讓他受盡折磨苦難的世間。

貝多芬最豐滿的靈感,就當在這種時而熱愛、時而驕傲地反搞的輪迴中去探尋根源;直到相當的年齡,人的激昂的性格,纔在悽惻的隱忍中趨於平靜。

最後引用羅曼·羅蘭的話總結這位“短小臃腫,外表結實,生就運動家般的骨骼”的音樂家:親愛的貝多芬!多少人已頌讚過他藝術上的偉大。但他遠不止是音樂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藝術的最英勇的力。對於一般受苦而奮鬥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