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其實很簡單

昨晚老師通知今天學校檢查孩子們2年級古詩背誦情況,要求指定的25首古詩要背過,並且背熟。小胖之前已經背得不錯了,昨晚我還是照例又檢查了一遍。

令我意外的是,他不僅背熟了二年級上冊的25首必背書目,還背熟了下冊的25首,也就是說他已經背完了2年級全部的內容。就在我誇獎了他幾句後,他居然又丟出了一個重磅炸彈。

“雖說還有幾個同學沒背好,但有的同學已經背到5年級的內容了。媽媽,寒假的時候,你能不能每天陪我讀一讀3年級的內容?”

面對這樣的請求,老母親能說什麼?當然是必須全力支持了!

一開始我也很好奇,孩子們是怎麼把幾十首古詩背誦得這麼熟練的?

通過一次家長進課堂的活動,我瞭解到,原來他們每天早上的早讀就是反覆閱讀這些古詩。每天上課前,三個小朋友站在講臺上領讀,其他小朋友坐在座位上跟讀。就這樣每天反覆練習,幾十首古詩被輕鬆拿下。

再聯想之前因爲疫情居家學習,我強迫小胖每天背誦古詩,真是一把辛酸淚。原來解決問題的方式可以這麼簡單。

之前聽課,有幾次魚哥脫口而出引經據典,讓我有一種重回高中教室的感覺。

那時候,覺得站在講臺的老師,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他們之所以這麼厲害,是因爲擁有超過常人的智力和能力。

像我肯定不行的,畢竟我這個一看古文就廢的體質,怎麼可能做到出口成章?

正是在這種情緒的牽引下,我的古詩文素質一直偏低,並且只要是與背誦相關的內容,都學得很差。

直到昨晚給小胖檢查古詩背誦,我才明白,哪有什麼天賦異稟?有的只不過是把一件小事重複做的毅力。

我們都知道的曾國藩,實際上並不是一個智力超羣的人,反而比起一般人,他的能力還要弱一些。

他又是如何做出驚天動地的成績的呢?

簡單兩個字——尚拙。

他並沒有像我這樣,刻意迴避自己的弱項,反而將“拙”的精神發揮到極致。

一本書讀一遍讀不通,沒關係,還可以讀第二遍、第三遍。如果讀不通,就不讀下一本書,直到把書中的內容內化爲己用,才放心去讀下一本。

這個方法,他一堅持就是一輩子,正因如此纔有了他後來的成就。

反觀自己,讀書一點兒都不紮實。說是在做讀書筆記,實際上真正用在思考上的時間少之又少,每次記錄下來的,只是看到內容後的第一念。

這第一念,缺乏稀缺性,如果只是單純用第一念來發散寫文章,文章內容必然是缺乏新意的。大衆化、常態化的東西,大家都在寫,憑什麼你的內容別人要點進去看呢?

當然你可能會說,現在我們很難採取曾國藩不讀通一本,不摸下一本的方法,那我們可以採用毛爺爺的“三複四溫式閱讀法”。

什麼是三複四溫?通俗點兒來講就是對自己喜歡的,有幫助的,經典的書籍,反覆閱讀,不斷重溫。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記錄自己的思考。當你在讀第5678遍的時候,還可以沿着之前的閱讀筆記,繼續發展。這樣一來,每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書也就越讀越深入了。

而且,毛爺爺還喜歡抄書。畢竟他們那個年代,書籍還是比較匱乏的。有時候看到一本好書不能擁有怎麼辦?就把它抄下來,這樣不僅加深了記憶,也更方便後期的閱讀,一舉兩得。

實際上,讀書的方法很多,包括很多名人在內,都有各自不同的讀書方法。比如魯迅的博覽羣書法,華羅庚的“厚薄法”,數學家王梓坤的抄讀法,等等。

無論是哪位名人,或是哪種方法,萬變不離其宗的是那句“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生活節奏太快了。所以我們總是盼望着自己一下子就成爲人上人,忘了唯有喫得苦中苦的道理。如果什麼都追求速成,到頭來只能是帶着“不適合自己”的理念前行,結果只會是一事無成。

與其追求好讀書不求甚解,不如安下心,踏踏實實的,把一本書,一件事,讀透,做精。唯有如此,才能成爲真正意義上“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人上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