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應該C位出道的老家河南~

歲月是節拍,大地是戲臺。

放眼華夏沃土,是哪座戲臺——

場面最宏偉?能中和四方地勢,經略天下交通,如今,則以高速路網,最早的“米”字形高鐵架構與中國首個航空港經濟發展先行區,聯結全國的經濟命脈。

鄭州劉江黃河大橋。

圖爲河南焦作青天河,縱觀河南這座戲臺,一如長河般曲折回顧,浩瀚壯闊。

唱腔最悠長?有夏商周的悠遠,漢唐宋的風流,古都名城如雲,往來英傑如雨,千言萬語,千秋大戲,終究化作一個乾脆爽利的“中”。

炎黃二帝像。諸多上古傳說,都發生在河南。

劇目最繁雜?有儒釋道三家文脈交融的史詩,有酸甜苦辣的五方風味,也能上演“硬核河南”的時代大戲。

洛陽白馬寺。白馬寺始建於東漢,是中國第一古剎,也是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現存的建築多爲元、明、清三朝的遺存。

情節最波折?古可爲兩千年“天下之中”的主角,今有七十年異軍突起,扭轉八百年傾頹,以一億人的奮鬥,在中原大地殺出重圍。

河南鄭州地標建築中原福塔與航海體育場。

這座C位戲臺,非河南莫屬!

河南,C位出道的中國老家

河南,跨越了中國地形第三級階梯與第二級階梯的東西分界線,也是氣候半溼潤區和溼潤區的南北過渡帶,有“中原”“中州”“中土”“土中”等別名。貫穿天下的交通要道,大都在河南交匯。“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美譽,絕非浪得虛名。

河南地形示意。

河南的東半邊,地勢低緩平坦,海河、黃河、淮河、長江水系交織,沖積出一馬平川的扇形原野。

黃河沖積平原。

河南的西半邊,不只有千篇一律的廣袤平原,還是不爲人知的地理“萬花筒”:

豫西北,中條山、崤山、熊耳山等秦嶺餘脈,夾立成峽,被流水切割出溝壑縱橫。豫西丘陵向東南延伸,低矮處嵯峨不定,高聳處齊峯亂岫。

隸屬於太行山脈的關山國家公園景色。
豫西南氣候溼潤,由西北向東南,伏牛山、外方山、桐柏山、大別山連幄牽翠。一衆山脈排衙列戟,鑄就一把“圓月彎刀”,把豫中平原攬括起來,鳥瞰如一牙迴環東抱的玉玦。這C形屏障,被滔滔黃河穿心一刺,橫臥成一個“中”字。

老君山,伏牛山主峯,被譽爲世界第一“仙山”。

中國人以中爲尊,以玉爲貴,河南風水尊貴至極,“C形”與“C位”“CC相映”,造就了河南大地的氣象萬千。

黃河貫穿分中庭,羣山環峙開門闕,河南如同一座高宅大院,庇護與養育了一代代華夏先民。今天的炎黃子孫早已開枝散葉,足跡遍佈全球的中華兒女,是否還記得老家何在?

商鼎與炎黃二帝像。

河南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樞紐”,也是歷史長河的“原點”。唐代宰相杜佑撰《通典》稱:“華夏居土中,生物受氣正。”意思是,河南位居天下之中,環境得天獨厚,有助萬物生長。河南是華夏文明的搖籃,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發源於此。遠古河南曾有亞洲象棲息,所以也被稱爲“豫州”。河南就像一頭負重前行的大象,是承載(carry)華夏文化的C位基石。

河南古都及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分佈與簡介。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華事

中國八大古都,一半在河南。四座城市,四個時代,連成一條“帝都線”,串綴起河南古今4000年的變遷。

安陽時代丨文明起點

文字,是把人類從野蠻擡高至文明的槓桿。中國的文字之鄉,便在七朝古都安陽。

羑里城位於安陽湯陰縣,是世界遺存最早的國家監獄。“畫地爲牢”、“周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典故均發生在此地。

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遺址出土的甲骨文,是我國發現最早、最成熟的古文字。安陽市地處河南省最北端“突出部”,如鷹喙般探過黃河北岸,一頭扎進山西與河北省界的貼縫中。焦作、新鄉、鶴壁、濮陽四市是她的強健雙翼,三晉商路的開拓進取,燕趙悲歌的慷慨激盪,在豫北大地協奏。

河南安陽位置圖。

三千多年前,商王朝歷經十餘次朝局波折,終於定都安陽(古稱殷)。迄今中國最大的青銅禮器——後母戊鼎在安陽出土,重到七八個人擡不動,大到能煮一頭牛,是殷都如日中天的見證。安陽,是中國青銅時代的里程碑。

安陽殷墟博物院——後母戊鼎。

“女強人”婦好——商王武丁的王后,曾策馬揚鞭統帥千軍,她的輝煌生平,因安陽婦好墓開掘而重見天日。“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不如男。”婦好的颯爽英姿,與豫劇《花木蘭》的膾炙人口遙相呼應。“安陽時代”文武雙全,開啓了河南乃至中國的文明史。

洛陽時代丨匯聚江海

華夏文明從安陽起跑,一路周折,又奔回了河南的起點——洛陽。在中國八大古都中,洛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三代禮樂的鬱郁泱泱,漢唐氣魄的浩浩湯湯,是洛陽時代的基調,貫穿了中國上古史與中古史的主線。

洛陽定鼎門唐代城門遺址。

洛陽位於河南西部,地處伊、洛、瀍、澗四河匯點,西倚崤山,東面黃河。周邊丘陵連亙,環抱着平緩廣闊的河洛地帶。洛陽,一度是古中原的代名詞。

今日洛陽。

洛陽以西,三門峽市坐鎮黃河西來的“閘口”;洛陽東南,平頂山市深入豫東平原。地圖上,這三地拱接成弓形。“箭矢”是西北近鄰——濟源市,“弓弦”是橫亙豫西的洛水,六發“箭桿”就是洛陽的六座古都遺址:洛陽偃師二里頭夏代與商代都城、周代的王城與成周城、漢魏洛陽城、隋唐洛陽城……13個王朝曾在城中虎踞龍盤。

十三朝古都洛陽變遷圖。

從國家雛形初現二里頭,到周武王在洛陽孟津會盟伐紂,已歷時700餘年。周公營建東都洛邑(今洛陽周王城與成周城遺址)安置“九鼎”,洛陽走向鼎盛;近400年後,東周遷都洛邑,國勢漸衰。公元前249年,東周滅亡,洛陽至此結束了一段長達2000年的興衰輪迴。這把“河洛之弓”,暫時“鳥盡弓藏”。

二里頭遺址博物館。

300年後,歷史的車輪又一次停在洛陽城下:公元25年,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洛陽時代二度繁榮。東漢至西晉,這裏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絲綢之路的開闢與鞏固,讓洛陽成爲漢唐之際民族融合的大熔爐。據洛陽偃師東大郊村的西晉《辟雍碑》記載,西晉最高學府“辟雍”曾接收過十多位西域“留學生”。

漢魏洛陽城遺址。
至此,洛陽時代的“書卷氣”蓋過了安陽時代的“刀兵氣”,左右開弦的“河洛之弓”化爲懷柔四野的“中原之穹”。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洛陽城再度興盛,中西貿易由此週轉,深入亞歐大陸腹地。胡羹、胡飯、胡餅、胡炮肉等西域美食從洛陽流向全國,成爲中國味道的一部分,至今,洛陽依然是全中國最愛喫胡椒的地方之一。

洛陽城的博大與包容,不僅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還改寫了中華文脈:孔子來此問道老子,漢傳佛教祖庭——白馬寺在此建立,儒釋道的糾纏融合,編織出了錦繡中華。

上圖:雪落白馬寺,下圖:少林武僧在金黃色銀杏樹下習武。這可能是河南最有名的兩座寺廟。上圖,下圖

此後,隋唐洛陽城另起爐竈。武則天時期,神都洛陽金碧輝煌,如花王牡丹雍容絢爛。“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無數華章,訴說着洛陽的千年風流。

洛陽龍門石窟全景與其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上圖,下圖
盛唐,洛陽時代邁入巔峯,隨着時間推移,洛陽的光芒漸漸黯淡。今日的洛陽頗寂寞,只有蜂房蟻窩的龍門石窟,邙山上層層疊疊的皇陵古墓,能印證曾經的帝都風采。“生在蘇杭,葬在北邙”,興於斯,逝於斯。中國人的“大一統”情節,與“落葉歸根”情懷,是洛陽時代留給後人的精神遺產。

開封時代丨東京夢華

洛陽的根脈深埋沃土,枝幹上結出了開封的春華秋實。開封時代繼往開來,多了陣陣活潑的煙火味道,是中華風雅的一道倩影。

開封鼓樓遺址。

開封市東鄰山東,西通豫中,她的興衰,與黃河漲落息息相關,她屢淹屢建,被稱作中原水城。今天的開封,城內處處水光如黛,有江南水鄉的曼妙殊勝。古代汴河漕運便利,讓宋太祖趙匡胤看上了這片寶地,開啓了北宋開封(又稱汴京、汴梁、東京)的盛世。

“水鄉”開封。

瓷器,承載着開封時代的中原風土,也通過“海上陶瓷之路”,走遍全球。僅北宋時期,河南的陶瓷燒造業,就有汝窯、鈞窯、官窯、登封窯、鞏縣窯、焦作窯、鶴壁窯、宜陽窯、鄧州窯等十數個大型窯場,不計其數的器用雅玩供給全國,更遠銷海外。

宋代五大窯分佈圖。

宋代瓷器典雅婉約,“鈞窯片瓦值千金”的說法,在後世古玩行廣爲流傳。汝窯瓷器更被譽爲瓷中魁首,全世界今日僅存不足70件,件件是稀世珍寶。

鈞瓷文物及鈞瓷的製作過程。

只不過纖瓷易碎,美夢苦短。良辰美景終成泡影,金人鐵騎踏破城門的那一刻,開封時代戛然而止,仍留下不少遺珍,如“老開封人”孟元老筆下的《東京夢華錄》;女詞人李清照與亡夫趙明誠在大相國寺廟市淘寶的“東京愛情故事”;和那幅定格了汴梁城紅塵滾滾的《清明上河圖》,令人們感懷北宋的風華。

今日的清明上河園。

河南,從此進入長達800年的蕭條期。南宋以後,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環太湖流域和東南沿海,河南,不再是那個傲視宇內的“天下之中”。

鄭州時代丨千年等一回

風水輪流轉,直到20世紀初,轟隆隆的火車,喚醒了沉寂千年的河南。京廣線與隴海線在豫中十字交匯,成就了正中心的“鄭中心”——鄭州。

各方鐵路在鄭州交匯。

陸路網脈,在鄭州穿梭不歇,短短百年,鄭州從一個小小的“鄭縣”,榮升爲河南省會。如今,鄭州已不只是“普鐵”與“高鐵”的“雙十字”心臟。隨着鄭合(合肥)、鄭萬(重慶)、鄭太(太原)、鄭濟(濟南)高鐵相繼建設,以鄭州爲中心的“米”形高速鐵路網初現雛形。水、陸、空三位一體,讓鄭州成爲立足國際的綜合交通樞紐。

鄭州高鐵站。

新時代的鄭州發展,更是一次靈巧的“多段跳”:1993年,“走出去”的宇通客車與“引進來”的鄭州日產同時成立,奠定了鄭州“汽車城”的基礎,2010年,富士康將全球蘋果手機生產份額佔一半的工廠落戶鄭州,帶動了電子信息產業、光電產業的迅速發展,而後,鄭州憑藉交通優勢,成爲“天空之城”,獲批中國首個航空港經濟發展先行區,更是迎來崛起拐點。

上圖:鄭阜、鄭萬鐵路交匯,下圖:建設中的北龍湖金融島,這裏是鄭州發展最迅猛的地區。

年輕的鄭州,沒有霸道的本土文化,作爲移民城市,承載着一億河南人的“鄭漂”夢。但鄭州遠非世人誤會的“文化沙漠”,1955年,鄭州市中心發掘出商代都城遺址,令鄭州在2004年榮登“中國八大古都”名列,如今的鄭州,海納百川,欣欣向榮,人文環境之優渥,當之無愧“河南第一”。

鄭州商城遺址。鄭州的日新月異,引領了河南乃至整個中部地區的復興。

河南的四副面孔: 生、旦、淨、醜——“中神通”

華夏這座戲臺的中央,是河南人的主場,千千萬萬張面孔,在歷史長河中沉沉浮浮,網羅起來,竟是生、旦、淨、醜四副臉譜。

豫劇,以中原官話爲發音語言,是中國五大劇種之一。

中華第一老生丨有多深沉?

河南是“老生”。蒼老、古舊、沉穩、保守,是多數人的“河南印象”。

商丘華商文化廣場 地面上刻有甲骨文、鐘鼎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名家書寫的“商”字達兩萬多個。

行走中原大地,古代遺蹟俯拾皆是,彷彿老生髯口的根根鬍鬚。河南輩出風流名士,是安詳端莊、唱功蓋世的“安工老生”,也多有英雄豪傑,是穿盔戴甲,提刀叫板的“靠把老生”。老驥伏櫪的河南,承載了太多國故民生,如中嶽嵩山般穩然屹立,河南籍歷史名人簡直燦若繁星:

河南歷代專家有多少?

河南是中國姓氏的主要發祥地。每一個姓氏,都蘊藏着一條源遠流長的血脈,更有諸多客家人自河南南遷,在各地開枝散葉。除了土生土長的“百家姓”,河南還誕生了不少外來民族的中國姓,宋朝汴梁曾生活着上千口猶太人,共分李、趙、艾、張、高、金、石等17姓,他們的後裔今天仍能在開封周邊找到祖塋。尋根問祖,根在河南。

一路自春秋時期“雅言”走來的中原官話,是華夏文化的活化石。

河南人管“叫嚷”叫“邪或”,“蹲坐”叫“骨堆”,“外行”叫“白脖”,“騙”叫“搗”或“榷”,都爲上古方言。

河南話雅俗並舉,別看“兔孫兒”“娘嘞個腳(jue)”“摳唆(河南俗語:摳辟穀眼兒唆指頭)”言辭粗鄙,但都大有淵源。

“豫語”充斥着河南老百姓生活的街頭巷尾。

活化石,意味着“人家咋着咱咋着”的保守老成,河南人多缺乏冒險精神,管出頭挑事的人叫“愣頭青”。

河南曾貴爲“帝王宅邸”,歷史上卻少有開國君王。

不過河南話裏的千言萬語,都抵不過一個乾脆的“中!”。

河南人直爽實在,爭先恐後時一嗓門:“弄!”,捋袖子大喝一聲:“懟(dei)!”,既帶點“殺氣”,又含幾分“生機”,一如中國功夫的兩家河南代表,少林功夫和陳式太極拳。

少林武僧。

老驥伏櫪的河南,如中嶽嵩山般屹立,無愧是“中國老家”。

秀美河南丨老旦還是花旦?

黃河時而和善,時而狂躁。對於沿岸的河南人而言,一場洪災一場劫。河南是一位扮演慈母的“老旦”,包容着黃河的狂野不羈。中原自古耕地面積廣闊,但在靠天喫飯的時代,水、旱災害和戰亂紛擾,導致古河南糧產量不高。

新安縣黃河小浪底庫區萬山湖黃河三峽風光。

但中原的位置,讓它自古便是天下糧倉,如唐代天寶年間的洛陽含嘉倉,就儲糧580餘萬石,足夠百萬人口的大城市生活至少一年。

新時代,黃河水患得以解決,河南的農業稟賦浴火重生:勤勞的河南人用中國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種出中國年糧產的十分之一。

河南洛陽孟津縣,萬畝水稻種植示範田。

如今的河南不僅是中國糧倉,還應用諸多高新技術,成爲了低調的果蔬種植、牲畜養殖、食品加工大省,四位一體,升格爲全民廚房:

論國民調料,河南有駐馬店的王守義十三香,南陽的仲景香菇醬;

論速凍食品,以鄭州的三全、思念爲代表,河南佔中國的六成;

論肉製品,中國的第一根火腿腸,誕生在河南(洛陽春都食品廠),而佔據火腿腸市場十分之三的雙匯,同樣在河南(漯河),全省肉製品加工規模約佔全國70%以上……

三全食品廠的技術進步。上圖2001年,下圖2014年。

自調味料到方便速凍食品,從零食到飲料,從餐桌到下午茶,中國人“喫”的問題,幾乎全由河南承包。

河南不只有沾滿泥土的文物與莊稼,她挽起髮髻,披上錦繡,也能扮個俏花旦。河南有俊秀旖旎的自然風光,與名勝古蹟交相輝映。嵩山、雲臺山、王屋山、龍潭峽、嵖岈山、神靈寨等各級地質公園遍佈中原……

濃妝淡抹總相宜,C位河南,不僅是霸氣“一哥”,還是柔情“一姐”。

花臉”河南丨有多精彩?

淨,俗稱花臉。河南作爲華夏大地的中央銜接帶,融匯了全國各地的風土人情。一地一色,一城一形,拼合成一張大花臉:

豫西銜接陝西的“關中味兒”;豫西北與豫北組成華北平原的一部分;豫東與齊魯大地犬牙交錯,儒道相合;豫南匯合荊楚、江淮文化,這裏的河南人性格中既有“九頭鳥”的聰穎倔強,又有江淮式的精細婉約。豫中,是當代中原官話的發源地,又調和了太多外來風俗,最河南,又最不河南。

河南洛陽伏牛山馬鬃嶺;河南信陽南灣湖畔溮河港茶園;河南漯河,京廣高鐵經過農田。河南不同地區的地貌,造就了不同的風土與文化。

河南人的舌尖上,也畫着一張花臉,遠不止國人熟知的燴麪、胡辣湯、道口燒雞三把斧,還有不少鮮爲外省人知曉的鄉土名喫:武陟油茶、洛陽豆腐湯、開封灌湯包、燙麪角、大腸湯、杏仁茶……另如皮渣、扁垛、銀條、糊卜、鹹食、谷壘(lui)、攆轉、槲包等喫食,沒當地人解讀,字面上根本看不出是啥名堂。

河南代表菜。
左上:鯉魚焙面,
右上:合記燴麪,
右中:胡辣湯,
下:道口燒雞。

“中、平、淡”的豫菜,擅調和四方五味:豫東以開封菜爲代表,頗有些魯菜的醬、鹹、鮮;豫西首推洛陽水席,偏酸口、胡辣味濃;豫南的信陽人好燉菜,喜香辣;豫北以滷味見長,滋味悠遠……河南味道,就是中國味道的大拼盤。

地道“KFC“。由上至下分別爲炒涼粉、芝麻燒餅、灌湯包。 河南人丨爲何撐起最難的“丑角”?

丑角,是最難演繹的行當,一如河南人性格之複雜。梨園行有“尊醜”的習俗, “名醜”要求功底深厚,往往是一個戲班的臺柱子。豫劇《七品芝麻官》,京劇《徐九經升官記》,丑角都是當仁不讓的C位。

生在衆星拱月的“皇城根”,河南人當慣了主角。

“天下之中”的地位讓他們倍感優越,怪不得常把“中”字掛在嘴邊。

但白駒過隙,繁華從指縫間流逝,河南人越着急,卻越抓不住,或許太過不甘,就只得用口裏的“中”,來緩解雙手空空的尷尬。

天時地利已不再,天災人禍仍頻來。

戰亂饑饉把河南人裹挾在社會洪流中“隨大流”。

戰火炬炬,燒得洛陽撕心裂肺;黃河滔滔,淹得開封奄奄一息。

白骨皚皚的古戰場,餓殍遍野的黃泛區,是河南人永遠的傷痕。

安徽亳州與河南商丘交界處的黃泛區,如今已是萬頃良田。

爲了有口飯喫,河南人屢屢背井離鄉,足跡遍佈全國,也爲“地域黑”所困擾。

然而河南人用實力說話,歷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中,就屢見洪戰輝、魏青剛、謝延信等“河南榜樣”。

河南製造質量過硬,也是“河南素質”的擔當。

鳥巢、水立方、首都機場航站樓等國家地標的建築鋼材,都出自河南舞鋼鋼鐵公司。

2020年疫情期間,河南省內秩序井然,還馳援湖北,出資出力,送物派人。河南人的“中!”,響徹全國。

河南人的“中”,不僅是做事有所保留的中不溜。

中,更是合乎分寸、恰到好處、和而不同。

尊醜,正是名醜們擅於拿捏分寸,幽默但不出洋相,因此能夠揚長避短。

豫劇名家牛得草在《七品芝麻官》裏唱得好:“當官不爲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河南的C位,靠的是自己爲自己做主。

新河南,未來的C位!

河南先民活得不易。金戈鐵馬的浪漫,掩飾不了兵燹水漫的悲慘。

爲苟全於亂世,隱忍內斂是每個河南人的必修課,堅韌不拔的個性深藏內心。

和平年代,漸漸安定富足的河南人,終於有機會嶄露崢嶸。

首先,是重建新家園:安陽林縣(今林州市)人民爲引入水源,劈千重山,鑿百餘隧洞,修建“人工奇蹟”——紅旗渠;新鄉市輝縣郭亮村民決心走出大山,用五年多時間,以雙手和簡易工具,在南太行山的峽谷絕壁上,生生“刻”出一條掛壁公路。

而如“束水攻沙”的孟津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爲修建水利工程樞紐從無到有建起的三門峽市,各類水利設施的營建,化解了黃淮水系的“暴脾氣”,折磨河南數千年的“旱澇雙煞”被徹底戰勝,當年大禹留下的歷史遺憾終獲解決。便如曾經遍佈“三害”的開封蘭考,那片焦裕祿長眠的鹽鹼地,近年已是畝產800斤小麥的沃土家園。

同時,是工業化的新生:新中國“一五計劃”順利實施,喫苦耐勞的河南人功不可沒。新中國初期,爲戰備需要,深處中國心腹的河南被建設爲工業重鎮。來自北京、上海、東三省及沿海城市的大批技術人員匯聚中原,河南成爲中國百廢待興之時的中流砥柱。

藉助河南豐富的自然資源,機械、冶金、能源、紡織等一大批國家級工業項目紛紛落地:平頂山、焦作、鶴壁,形成煤業城市“鐵三角”;本已是重要棉花集散地的鄭州,成爲中國六大紡織工業基地之一;第一臺國產拖拉機——“東方紅”,從洛陽的“中國第一拖拉機廠”駛向全國……各類輕重工業,在河南勃興。

新時代的河南,更是憑藉C位的地理優勢與深厚的人力資源,煥發生機。2008年前後,鄭州吹響“中部崛起”的號角,如今,鄭州已作爲“中中之中”,成爲引領河南發展的火車頭,身後牽動的,是一個輻射五省,涵蓋二十餘城市的中原城市羣。

從天下糧倉到中國廚房,從交通樞紐到商貿中心,從勞動密集型行業巨擘到全球最大的智能終端產業基地……

今天,河南的面孔更加豐富。

登過高山,行過低谷,蹉跎坎坷中,河南人磨礪出以不變應萬變的韌性。

2019年,河南在全國GDP總量榜單排第5位,當代河南,正由寂寥迴歸喧囂,自保守恢復開放,由邊緣重返中心。

將來,相信中國會有新的“河南時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