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小岛·文海晨光】‖天赋异禀的光环背后,你所不知道的艰辛与坚韧——托尔斯泰 一、写在前面 二、 托尔斯泰 三、写在后面

文|墨默

罗曼·罗兰在《托尔斯泰传》里写道:

俄罗斯的伟大的心魂,百年前在大地上发着光焰的,对于我的一代,曾经是照耀我们青春时代的最精纯的光彩。

一、写在前面

一开篇作者就讲述在1886年,俄罗斯艺术的美妙的花朵突然以争先恐后的速度与狂热在法兰西的土地上出现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译本在一切书店同时发刊。正在上高师的罗曼·罗兰和他的同学们眼前发现了含有整个的伟大的人生的作品,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簇新的世界的作品,他们在意见上都是极不相同的,喜欢不同的思想与派别,便在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因为爱慕托尔斯泰的情操而达成一致。

每个人以不同的理由爱着托尔斯泰,因为各人在其中都找到了自己,对于他们是人生的一个启示,开向广大的宇宙的一扇门。

罗曼·罗兰甚至还在书中提到一个中产阶级,对周围的一切都漠不关心,更不用说关心艺术了,但却听他非常感动地谈及《伊万·伊里奇之死》,(是托尔斯泰的的一篇中篇小说,最令法国读者感动的作品之一,在讲述一位小官员遭遇意外,死亡的过程,却是在探究活着的意义。)

例举的这二个例子,主要说明托尔斯泰的作品在法国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其影响的深远意义。罗曼·罗兰在书中这样评价:“艺术所赖以活跃的思想圈子是最狭隘的。他的力强并不在于思想本身,而是在于他所给予思想的表情,在于个人的调子,在于艺术家的特征,在于他的生命的气息。”

但为我们,单是赞赏作品是不够的,我们生活在作品中间,他的作品已成为我们的作品了,由于他热烈的生命,由于他的心的青春,由于他苦笑的幻灭,由于他毫无怜惜的明察,由于他与死的纠缠,由于他对于博爱与和平的梦想,由于他对于文明的谎骗,加以剧烈的攻击。且也由于他的现实主义,由于他的神秘主义,由于他具有大自然的气息,由于他对于无形的力的感觉 ,由于他对于无穷的眩惑。

——罗曼·罗兰

这应该是对托尔斯泰作品最完整的概述了。在他们的心中,绝对没有某些批评家说的:“有两个托尔斯泰,一个是转变以前的,一个是转变以后的,一个是好的,一个是坏的。”在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托尔斯泰,本能地感受着一切有立场有关联的心魂。

二、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出身贵族,双重的世家(托尔斯泰与沃尔康斯基族),托尔斯泰家族是古老且知名的俄罗斯贵族。高贵的,古旧的,世裔一直可推到留里克(王朝的创立者),家谱上有承侍亚历山大大帝的人物,有七年战争的将军,有拿破诸役中的英雄,有十二月党人,也有政治犯。

在他还未满二岁的时候母亲逝世,所以他只能在别人的诉述中回想到母亲的脸庞,想象着光辉四射的微笑,他对父亲保有若干记忆,是一个和蔼诙谐的人,眼睛很忧郁,独立不羁,毫无野心地生活着,但在托尔斯泰九岁的时候,父亲也离开了他,这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魂中充满了绝望”,这是儿童和恐怖幽灵的第一次相遇,他的一生,一部分是要战败它,一部分是在把它变形之后而赞扬它,这种悲痛的痕迹在《童年时代》这本书的最后几章有深刻地表露。

果真,幸运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父母双亡的托尔斯泰由二位姑母抚养长大,在塔佳娜姑母身上,托尔斯泰感受到爱的精神上的快乐,因为他的姑妈有两项德性:镇静与爱。而亚历山德拉姑母永远服侍他人而避免为他人服侍,她不用仆役,唯一的嗜好就是读圣徒行传,和朝山的人与无邪的人谈话,这一切卑微的心灵对于托尔斯泰的成长上的影响都非常巨大。

托尔斯泰自言在五岁的时候,第一次感到:“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人们已经窥视到他未来的天才的萌芽,他永远努力要想着一般人所想的问题,他的早熟的观察与回忆的官能,与他锐利的目光 ,使他懂得在人家的脸容上,探寻苦恼与哀愁。

托尔斯泰学习平庸,青年时是孤独的,头脑永远处于狂热的境界中不能自拔,荒凉的沙漠,被一阵阵狂热的疾风扫荡着,那个时期的托尔斯泰折磨着肉体,堕入一种错乱的虚无主义中,永无休止地自我分析而陷于一种危险的空虚习惯,同时也是他艺术最珍贵的源泉。他相信人类的使命在于他的自强不息的追求完美。

基于独立不羁的判断,在大学生时代,他已经应用于批评社会法统与知识的迷信,他瞧不起大学教育,不愿做正当的历史研究,为了思想的狂妄被学校处罚,就在那个时候,他发现了卢梭的《忏悔录》《爱弥儿》,这是一个顶礼膜拜的过程,他甚至将卢梭的肖像悬在脖子下如圣像一般,他1846年至1847年间,最初的几篇哲学论文便是关于卢梭的诠释。

后来,出于对大学和“体面人”的厌倦,托尔斯泰重新回到他的田园故乡,他和民众得新有了接触,成为了他们的慈善家和教育家。他当年的理想就是“爱与善是幸福,亦是真理,世界上唯一可能的幸福与真理。”

目睹了社会中的不公正,托尔斯泰越发关心贫苦大众,致力于改善他们的生活;战争爆发,他奔向前线,两度游历欧洲,寻找改良社会之法,他放弃贵族的生活,自己耕地、缝鞋、生炉子、打水、劈柴.......

他在乡间,窥视到农人对于压迫他们的命运所采取的忍耐与退让的态度,他们对于一切偏枉的宽恕,他们对于家庭的热情,和他们对于过去所以具有因袭的与虔敬的忠诚之原因,他感受着他们劳作的日子,疲乏,可是健全的生命,这时的托尔斯泰萌发出成为农人的念想。

暮年的托尔斯泰似乎已经在这些灵魂上试练了,他们的祈祷与爱,在儿童精神上散播了信仰的种子,到老年时便看到这种子的收获。《童年时代》中写道:“这颗精纯的、慈爱的灵魂,如一道鲜明的光华,永远懂得发现别人的最优的品性”和极端的温柔。

友人的决裂,妻子的不理解,反而让他看清了人生的意义,托尔斯泰经过长期紧张的精神探索和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摆脱贵族生活,把财产交给妻子,弃家出走,以期实现他“平民化”的宿愿。结果中途得了肺炎,1910年死于阿斯塔堡车站,享年82岁。

三、写在后面

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 、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自己描画出的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形象,他的辞句中充满着痛苦与神秘的热情:科学与艺术的活动只有在不僭越任何权利而只认识义务的时候才有善果。因为牺牲是这种活动的原素,故才能够为人类称颂。那些以精神的劳作为他人服务的人,永远为了要完成 这事业而受苦;因为唯 有在痛苦与烦闷中方能产生精神的境界。

之所以要思考“人活着的意义”这样的问题,是为了在以后的任何时候(特别是死前)不让自己出现极度懊悔和彻底否认自己的情况。因为一个人价值观的崩塌是非常痛苦恐怖的事,而这样的崩塌如果越早,且由自己主动挑战、攻击和解构,就完全不一样。这样的做法是为了两件事,首先给自己更正错误的时间,其次是建立一个更牢固的地基。如果是由连自我挑战都经不起的价值观来主宰人生的话,那将会是一个多么脆弱和随意的人生啊。大概也正是因为此,苏格拉底才会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吧。

——托尔斯泰 《伊凡•伊里奇之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