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渴望投入沉重》带你走近路遥,了解创作背后的故事,唯有感动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路遥《平凡的世界》

说起《平凡的世界》《人生》,那可真算得上是家喻户晓了,《人生》获得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且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广播电台播出了。

有人说,路遥的作品有一种厚重感,其实,那是人生的厚重感,他带领读者去体验在苦难中成长的人生,那一个个鲜活的角色,不就是路遥自己吗?

《我渴望投入沉重》是一本关于路遥年谱的书,主要记录了路遥从出生、上学、创作一直到去世的所有经历。这本书中列举了出了每一个年代,随着路遥的主要活动经历,也给我们呈现了当时国家的现状,更多的是关于陕西省的一些文化创作活动。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陈忠实的创作历程 ,看到了贾平凹的创作作品,以及《平凡的世界》在未完成时通过广播走入千家万户,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了这部伟大作品。

路遥的这两部作品都先后被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

当我们通过《我渴望投入沉重》进一步走近路遥,了解路遥,了解他背后的创作故事时,不由地感叹命运的不公。

看到路遥为了文学创作吃不下,睡不好时,更多的是痛心,为我们的国家失去这样一位文学创作者感到惋惜,尤其在书的最后,他去世前的一段经历,让人忍不住落下泪来。

每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当他把全部身心都放在创作当中的时候,作品就是他的生命,而完成作品对比生命更重要,因为他肩负着一个艰巨的使命,要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创造出伟大的作品。

创作初衷

路遥为什么呕心沥血非要完成这样的作品呢?这样两部带着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带着城乡结合的气息的作品,是他浓厚的乡土情结使然

路遥曾经问过柳青:"你一个陕北人,为什么却把创作放在关中平原?"

柳青回答:

"我这辈子也许写不成陕北,这个担子你应该挑起来。对陕北,要写几部大书,是前人没有写过的书。从黄帝陵到延安,再到李自成故里和成吉思汗墓,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够了。这么伟大的一块土地,没有陕北自己人写出两三部陕北题材的伟大作品,是不好给历史交待。"

就是因为这段话,路遥开始了黄土地上的创作。

路遥把柳青称为"我的文学教父",在路遥心中,柳青是他做人和创作上的楷模,也是他的精神导师。

创作之艰难

路遥在创作《人生》时,花了21个昼夜,就写完了这篇13万字的中篇小说,创作时间看似短暂,其实他为这部作品已经足足准备了两年。

他在创作期间,思想和艺术考虑备受折磨,终于穿过障碍进入实际表现的时候,精神真正达到了忘乎所以,这是一种投入到自己的作品的一种忘我的状态。

他描述自己当时的写作情景,"每天工作18个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浑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大小便不通畅,深更半夜在招待所不停地转圈,甚至让住在招待所的所长以为他神经错乱。”

《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更是写道,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穿越胜利。

1981年,白描在回忆起创作时的路遥:他头发蓬乱,眼角黏红,夜以继日地写作使他的手臂痛的擡不起来,他是憋着劲儿来写这部作品的,说话时牙关咬紧,想要和自己,也像要和别人来拼命。就是这样的状态完成了这部13万字的小说。

我们的很多写作者,在写作中遇到需要反复修改的时候,总是觉得不耐烦,把作品当成自己的孩子,哪哪都好,哪哪都舍不得动。

再看路遥,写一部《人生》就折腾了三年,第一次写成后就撕掉了;第二次写了还觉得不行,因为人物众多,没有形成一个交织网;直到第三次才完成,觉得还满意。

创作《平凡的世界》时,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评委王维玲见到路遥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

是难以承受的震撼,在路遥身上,有陕北汉子那种雄浑和憨实的特点。但在性格上,自尊,自信,自强,自爱于执拗的个性也很鲜明。

其实,路遥身上的这个特点,我们从他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也可以看出来。

三四岁的时候,他就看清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处境,并且明白,别想指靠别人,一切都得靠自己。于他来说,童年的贫穷和饥饿是他的现实生活。

去养父家的时候,生父不告而别,他知道自己只有两个选择,要不和父亲回去继续贫穷挨饿,要不就是留在养父家里,只有养父才能供他上学。年仅8岁,他就已经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延川中学读初中的时候,因为接触到了很多同学都是县城干部和职工的子弟,他们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让他的心灵更加自卑。

职工的子弟可以看电影,路遥却掏不出来一分钱。他也想看一场电影,和老师,学生一起讨论共同的话题。

当知道自己的经济能力不可能达到这样需求的时候,他转而把注意力放在了阅读上,放在了县城唯一的图书馆上,通过大量的阅读,他了解了国内、国际形势,接触了更广大的世界。

即使在回乡后, 他依然利用拉大粪的空闲时间,去县文化馆读书,了解各种讯息,正是因为有了这段经历,所以在他后来写的《人生》时,把这段经历赋予在人物高加林身上。

对故乡的感情

路遥不管身在何地,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去西德访问的时候,他会想起黄土高原,想起生活在贫困世界里的人,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真正的意识到了,我们民族伟大历史文化的土壤上,只有真正的产生出具有我们特性的文学作品,并让人耳目一新的时候,作品才是成熟的。

创作无比艰难的时候,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每天都要在破烂收音机上收听半小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平凡的世界》。

路遥回忆说:那是一支强心剂,每当我稍有委顿,或者简直无法忍受体力和精神折磨的时候,那台破收音机便严厉的提醒和警告我:千百万群众正在等待着你如何做下面的文章呢!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面对那台收音机,庄严地唤起自己的责任感,继续往前走

因为有这样的信念支持,路遥咬着牙,继续创作,花费六年的时间终于给《平凡的世界》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路遥也成为西北作家中荣获"茅盾文学奖"的第一人。

路遥把自己的人生如容成登山,每当站在山顶,回头远望走过的崎岖之路,那是一种欣慰。痛苦没有白白忍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

作为一个作家,作为一个全心全意写作的作家,他几乎脱离了家庭,脱离了亲人,把自己最好、最大,最本质的一面献给了社会,献给了创作,却唯独把阴影留给了他的亲人。

每位作家都揹负着自己的大地河山、草木四季,故乡是作家出发的原点,如路遥,贾平凹、陈忠实,柳青等均如此。

柳青出生在陕西西吴堡县寺沟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先辈们无一人读书,目不识丁,代表作品为《创业史》;贾平凹出生于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秦腔》、《高兴》、《心迹》等;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则是胶河岸边一片低洼的土地,代表作是《蛙》,获诺贝尔文学奖;陈忠实出生在陕i西灞桥区西蒋村,代表作《白鹿原》,获第四届矛盾文学奖……

《我渴望投入沉重》的作者王刚对路遥评价:“我惊叹于路遥对这个世界初恋般的热情,和他那"宗教般的意志,他如此热爱着这个世界,爱着他爱的人,却又无力对抗这个世界,他是文坛上真正的苦行僧.".。

这本书,让我们进一步走近路遥,感动之余,更加喜欢它的作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