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源氏物语》

源氏生平,母亲是桐壶院一更衣,母亲身份低微,父亲是皇帝。但光源氏长得聪明伶俐,深得皇上痛爱。但当时的皇后是弘御殿皇后,此人生性妒忌,又家势显赫,其父为右大臣,源氏的唯一潜在对手就是此位皇后了,除此之外,源氏公子有皇上的宠爱,自然是要风有风,要雨有雨。加上生性风流倜伥,于是源氏公子尽情在后宫恣意枉为。上至皇妃,下至宫女,甚至孤女寡母,源氏公子对于女色是老少通吃,《源氏物语》就不怨其烦地一一记载,主要为十二位女性(葵姬、空婵、六条妃子、若紫、藤壶妃子、末摘花、胧月夜、明石姬、夕颜、花散里、玉鬘、三公主),这就是《源氏物语》的故事大概。

《源氏物语》中人物众多,据说有400多位,主要女主人物似乎采用纪传体的形式,比如前几回“空蝉”、“夕颜”、“若紫”、“末摘花”、“葵姬”等都是一回一个人物,其它回目里偶尔也有提及,但基本上相互之间的关联不大,女人与女人之间似乎是单独的,他们所有的对象都是对源氏公子而言,相互之间并没有争风吃醋的复杂纠葛,这是与《红楼梦》有很大的不同,《红楼梦》里面的人物是相关联的,除了与男主人公有联系之外,各位女主的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红》整一部书的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源》就象《史记》中经纪传体一样,各列传的人物之间的并不是相扣的,他的篇章是分散的,独立的。这样叙述的好处是人物清楚,结构清晰,但又有手法单调的弊端,乍一看,都是源氏在寻花问柳,各女子的性格也不是那么细腻和突出,让人看着有些审美疲劳,似乎就一花花公子不停地换场子去调情,而调情的手法也大同小异,男的长的帅,女的长得美,你情我愿,三下二下就勾搭上了,然后又无情地移情别恋了,偶尔想起来又勾搭一下。无非女子的头衔让故事发展有些变化,比如说勾搭妃子与勾搭宫女的过程不同,其情感却没什么两样,也就是源氏他不像宝玉,宝玉不但有性情,他对爱情是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源氏他没有自己的爱情理念,他的行动都是逢场作戏,他是在游戏人生。作品里的人们只能看到源氏光鲜的外表,难以看到他的内心,同样,《源》这部小说也很难看出作者的人生思考和价值取向。但《红》不一样,宝玉不但在作品里的性格分明,实际上也是作者的人生反思和理想寄托。从哲学角度看,《红》有作者强烈的哲学思考,但《源》更重于故事传奇。

当然,《源》的成书年代毕竟早了《红》700多年,用后来的《红》去比《源》还是有些不公平,就如用计算机去比算盘,显然不在一个档次。只能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历史,这样才能客观地评价一部文学作品。

就《源氏物语》而言,起码作者开了日本“物语”文学的先河,犹如《史记》开了中国的史学先河。另外,《源》揭示了天皇后宫的混乱,但皇室竟然允许它公平发表,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即使是前朝的宫庭,只怕也不会允许如此大胆地描述。源氏直接与几位妃子的淫乱,甚至是后母的乱伦,这种事尽管历史上实有发生,据说安䘵山与杨贵妃就有一腿,当时安䘵山是杨贵妃的干儿子,但都会藏着掖着的,不会这样细致描述出来,更不可能让它流传于世。

《源氏物语》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里面引用了大量的汉文,其写作手法也深受唐朝传奇文学的影响,比如说“夕颜”的死,就死的很玄,一个年轻的少女,竟然与源氏幽会时,在一个阴冷的地方被吓死了。这在《红楼梦》里是不可能出现的,《红》里的故事都讲究来龙去脉,不会无缘无故整出一桩离奇的案子。即算是死,比如秦可卿的死,书里面都列了或明或暗的线索,小说里面的人,尤其是重要人物,绝不会无缘无故,说没了就没了。也许,《源》时代那时的科学也没那么发达,《源》里面就没有医学,谁生病了都是求神拜佛,或者说作者对医学没有研究,对病理不了解,只能把它看成是一件离奇的事,这就成了传奇。《红》学的作者就更了不起,他却很懂中医,硬是把一件离奇的事,说成有理有据的一段案情,从这些案情里揭示人性,这是《红》的细腻之处,也是魔幻现实文学耐人寻味的地方。《源》的故事不耐细嚼,而《红》的故事网编得很细密,千丝万缕的联系,越解扯得越紧,只有把所有的结都解开了,才能真正理出它们的头绪,单单解一个结,是解不出来的。

一说《源氏物语》就说是日本的《红楼梦》,有些人还作了比较详细的比较,说源氏与宝玉比,与源氏有密切联系的十二个女子与十二钗比,甚至说《红》是参考了《源》……这个说法实在大过牵强,简直就是附会,不过是为了吸人眼目。《源氏物语》实际就故事传奇,可以说写作手法与《红楼梦》大不一样。故事的思想性更是大相径庭,两类作品基本上没有可比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