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尿的三種境界

/路邊桃紅開

小販推過三輪車

總是青皮甘蔗/

/起起落落

像電梯

真像電梯

就好咯/

/玩個遊戲

人,沒有自由意志

譬如你

無法不對這句話

嗤之以鼻/


古佛說:“身如聚沫心如風”

癡,就是無明.癡,不知所起,莫名其妙.

譬如午睡初醒,迷迷糊糊的時刻,或發呆,或行作,一概朦朦朧朧,心不在焉,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種狀態,即是癡(無明).要過一段時間之後,整個人好像才慢慢"清醒"了,其實那東西--也就是癡--還在,只不過爲智識--也就是現時知覺,及過往記憶與觀念--所掩,表現不太明顯而已.智識,就是在日復一日的癡行中產生的.唯識論(玄奘法師)就是抓住智識立論."識"字有二音,一讀如"時",譬如認識,識別,識得,關注目前;二讀如"智",表示過往所識留存在大腦中,也就是記憶.我們認識新的事物,都是和自己的經驗類比的,我們經常說一個新的東西像以前的什麼東西,其實就是在記憶中找到了類似之物,可謂"模式識別".

漢譯佛經,處處文學

素質一詞,在吾人心中已成定見,獨獨不知其二字本真.

"素質易染",而今讀來,頗有返璞歸真之感.

其實這就是佛法的目的,讓人得見他的"素質"--真面目,本質,本性.所謂明心見性.人,是宇宙的一部分,生死只是存在形態的問題,因而死亡,只是生命流轉的過程,並不是最後的終結,也根本沒有最後的終結,以物理定律描述,就是物質不滅,能量守恆.沒有真正的"滅亡",都是能量的流轉.譬如水變蒸氣,聚雲,又成雨,落下來,又變回了水,其實水一直都是水,變的只是形態.

一旦得見自性,立斷生死,死都不怕了,那麼還有什麼能夠牽絆你了呢?以前種種煩惱,也變得微不足道.

其一二,亦即老子精神--無爲,不爭.

人類歷史的發展就是這樣,越描越黑,越說越亂.

人人要著述,發言.一代一代,卷帙浩繁,通書膨脹,書也越來越不值錢,終爲世人所賤.到了今天,阿貓阿狗也要出一本書.哈哈,當然,在下也在造此業,每天說個不停.非爲造作,乃是情不自禁,有感而發,這,就是命運.

信者,信善,信真,信美.

佛不外心,敬佛即是敬心,心爲自心,亦即自敬,亦即自尊,自愛,自信.他者亦佛心,所以將心比心.人不可無自尊,亦不可妄自尊大.

紀德說:時時刻刻持死之懇切.

一念及死,如此則生命之意義立現,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一目瞭然.而煩惱皆自小,無足道.

貧僧亦有一念,奉送諸位.名曰"去他媽"之念.

凡是人生遇到什麼過不去的事,放不下的心結,一概去他媽的,就這樣,愛咋咋地.不管,不想,隨便,無所謂.去他媽的.

戒是教條,教條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解脫,教條是門道.修行需要持戒.

修到了行止自然而不破戒的境界,纔可以破戒.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了,纔可以逾矩.

到那境地,戒與矩,已經內化爲一種精神,而不拘泥於外在的形式.

濟公活佛,酒肉和尚."酒肉"與"和尚"在他身上,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因爲他到了境界.

小乘大乘,無妄之爭.體證小乘之人,必然無我,何來自利利他之分?

涅槃是一種體驗,體驗與"涅槃"之名(或者是其他的名詞.不管是什麼名詞,都意味着那種體驗曾經出現過,且被當事人指出,而後記錄下來)相應,是爲體證.

如禪宗"明心見性","頓悟"等等說法,都是對涅盤之體驗的描述.

涅槃是一種體驗,說是心境也可以.解脫,通透.

日常體驗與涅槃接近的,譬如忽然想通了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也許是一道極難的數學證明題,也許是困擾許久的一個大煩惱,忽然釋懷.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恍然大悟的體驗."原來如此!"

阿基米德"Eureka!"的狂喜時刻,近涅槃.長夜無端痛哭,近涅槃(哭後人感覺得到了淨化.有道是:未曾長夜痛哭者,不足語人生).



護生之心可貴,抗命之勇可嘉


文不指人心,即爲廢話


公案:我不知道我有煙癮

撒尿的三種境界:

一是心不在焉的撒尿

二是勉力精進,顧不上撒尿

三是滿懷感恩,充滿儀式感地享受撒尿

蘭波詩曰:我溫柔地撒尿,朝着棕色的天空。

木心論蘭波,題名醉舟之覆,還是有豔羨心理。蘭波的後半生,的確如醉,但並非爛醉,那是濟公之醉。說是覆,倒不如說是下沉衆生。蘭波的確成佛了,所修者,頭陀行也。木心豔羨蘭波,孔子求教於老子,聖人之間,會有那麼一點參差,但無傷大雅。至少在享受撒尿這一點上,是沒有區別的。


一教室嘰嘰喳喳的同學,忽地不約而同寂靜下來——定睛一看,窗外並沒有老師的身影——宛如上帝顯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