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尿的三种境界

/路边桃红开

小贩推过三轮车

总是青皮甘蔗/

/起起落落

像电梯

真像电梯

就好咯/

/玩个游戏

人,没有自由意志

譬如你

无法不对这句话

嗤之以鼻/


古佛说:“身如聚沫心如风”

痴,就是无明.痴,不知所起,莫名其妙.

譬如午睡初醒,迷迷糊糊的时刻,或发呆,或行作,一概朦朦胧胧,心不在焉,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种状态,即是痴(无明).要过一段时间之后,整个人好像才慢慢"清醒"了,其实那东西--也就是痴--还在,只不过为智识--也就是现时知觉,及过往记忆与观念--所掩,表现不太明显而已.智识,就是在日复一日的痴行中产生的.唯识论(玄奘法师)就是抓住智识立论."识"字有二音,一读如"时",譬如认识,识别,识得,关注目前;二读如"智",表示过往所识留存在大脑中,也就是记忆.我们认识新的事物,都是和自己的经验类比的,我们经常说一个新的东西像以前的什么东西,其实就是在记忆中找到了类似之物,可谓"模式识别".

汉译佛经,处处文学

素质一词,在吾人心中已成定见,独独不知其二字本真.

"素质易染",而今读来,颇有返璞归真之感.

其实这就是佛法的目的,让人得见他的"素质"--真面目,本质,本性.所谓明心见性.人,是宇宙的一部分,生死只是存在形态的问题,因而死亡,只是生命流转的过程,并不是最后的终结,也根本没有最后的终结,以物理定律描述,就是物质不灭,能量守恒.没有真正的"灭亡",都是能量的流转.譬如水变蒸气,聚云,又成雨,落下来,又变回了水,其实水一直都是水,变的只是形态.

一旦得见自性,立断生死,死都不怕了,那么还有什么能够牵绊你了呢?以前种种烦恼,也变得微不足道.

其一二,亦即老子精神--无为,不争.

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越描越黑,越说越乱.

人人要著述,发言.一代一代,卷帙浩繁,通书膨胀,书也越来越不值钱,终为世人所贱.到了今天,阿猫阿狗也要出一本书.哈哈,当然,在下也在造此业,每天说个不停.非为造作,乃是情不自禁,有感而发,这,就是命运.

信者,信善,信真,信美.

佛不外心,敬佛即是敬心,心为自心,亦即自敬,亦即自尊,自爱,自信.他者亦佛心,所以将心比心.人不可无自尊,亦不可妄自尊大.

纪德说:时时刻刻持死之恳切.

一念及死,如此则生命之意义立现,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一目了然.而烦恼皆自小,无足道.

贫僧亦有一念,奉送诸位.名曰"去他妈"之念.

凡是人生遇到什么过不去的事,放不下的心结,一概去他妈的,就这样,爱咋咋地.不管,不想,随便,无所谓.去他妈的.

戒是教条,教条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解脱,教条是门道.修行需要持戒.

修到了行止自然而不破戒的境界,才可以破戒.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了,才可以逾矩.

到那境地,戒与矩,已经内化为一种精神,而不拘泥于外在的形式.

济公活佛,酒肉和尚."酒肉"与"和尚"在他身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因为他到了境界.

小乘大乘,无妄之争.体证小乘之人,必然无我,何来自利利他之分?

涅槃是一种体验,体验与"涅槃"之名(或者是其他的名词.不管是什么名词,都意味着那种体验曾经出现过,且被当事人指出,而后记录下来)相应,是为体证.

如禅宗"明心见性","顿悟"等等说法,都是对涅盘之体验的描述.

涅槃是一种体验,说是心境也可以.解脱,通透.

日常体验与涅槃接近的,譬如忽然想通了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也许是一道极难的数学证明题,也许是困扰许久的一个大烦恼,忽然释怀.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恍然大悟的体验."原来如此!"

阿基米德"Eureka!"的狂喜时刻,近涅槃.长夜无端痛哭,近涅槃(哭后人感觉得到了净化.有道是:未曾长夜痛哭者,不足语人生).



护生之心可贵,抗命之勇可嘉


文不指人心,即为废话


公案:我不知道我有烟瘾

撒尿的三种境界:

一是心不在焉的撒尿

二是勉力精进,顾不上撒尿

三是满怀感恩,充满仪式感地享受撒尿

兰波诗曰:我温柔地撒尿,朝着棕色的天空。

木心论兰波,题名醉舟之覆,还是有艳羡心理。兰波的后半生,的确如醉,但并非烂醉,那是济公之醉。说是覆,倒不如说是下沉众生。兰波的确成佛了,所修者,头陀行也。木心艳羡兰波,孔子求教于老子,圣人之间,会有那么一点参差,但无伤大雅。至少在享受撒尿这一点上,是没有区别的。


一教室叽叽喳喳的同学,忽地不约而同寂静下来——定睛一看,窗外并没有老师的身影——宛如上帝显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