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志】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用生命攀爬,白首不退,至死不悔!


罗振宇在《罗辑思维》一书中讲到两个事儿:

1795年,乾隆皇帝登基六十周年,下令调查全国参加科举考试的老龄儒生人数。一调查发现70岁以上还在考科举的122人,80岁以上还在考科举的而且把三场都坚持下来的。居然还有92个人。

再往前推差不多百年,1699年,康熙年间,广东顺德人黄章99岁还在下考场,自己连灯笼都提不了了,让自己的曾孙子提着一个灯笼,灯笼上写着4个大字,“百岁官场”。有人恭维他了不起,人生辉煌,他说:“这算什么呀,这不是才相识嘛,三年后我还要参加会试,我人生的顶点应该是102岁才能达到的。”

康乾盛世中,这么多、这么高龄的儒生还坚持在科考路上,这确实很让我震惊的。

我不禁要问:科举制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

罗胖子在这本书里中给出了答案:

只要你考,就意味着你有可能,你有奔头。

对于很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读书人来说,只要努力读书,坚持参加科举考试,就有可能获得“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无限荣光,就有可能实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的”万般风流,就有可能实现“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巨大阶层跃迁。

这样的科举考试怎么不令寒门士子心醉神迷呢?即使是贵族子弟,大概也禁不住诱惑啊!

唐代宰相薛元超出生于贵族,十几岁袭爵后,当了多年宰相。这个从生到死始终处于高光之中的人物,一生中最最遗憾的却是——没有考一个进士。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儒林外史》里的范进周进,罗胖子提到的黄章等,无数的高龄儒生,为什么都会在科举考试中消磨一生的时光,耗尽全部的心血——因为在那里,有无限的荣光,有阶层跃迁的可能!

难怪有人感慨:“科举考试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自隋文帝杨坚创办科举制度,到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其间1000余年,无数的读书人枯坐书斋,皓首穷经,孜孜以求,至死不悔。

用一句话概括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那就是:用生命攀爬,白首不退,至死不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