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業作品集》雲筆記

白居易2020-12-19

原文:,魏晉士人開始追尋一種新的理想人格——由從前主要是倫理的存在變爲精神的個體,由尋求羣體的認同變爲追求個性的卓異,由希望成爲羣體的現世楷模變爲渴望個體的精神超越。這種理想人格即人們所說的“魏晉風流”,它具體展現爲玄心、洞見、妙賞、深情(馮友蘭《論風流》),《世說新語》正是“魏晉風流”最形象逼真的剪影。

想法:

2022-02-08

原文:蘇軾在《書李簡夫詩集後》說:“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爲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爲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延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

想法:

2022-02-10

原文:張季鷹縱任不拘,時人號爲“江東步兵”。或謂之曰:“卿乃可縱適一時,獨不爲身後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

想法:

2022-02-10

原文:魏晉名士的清談,不僅追求義理的“新異”,也很重視詞藻的“新奇”,而且還講究語調的“頓挫”。在《世說新語序》中,晚明王季重稱道該書的語言說:“本一俗語,經之即文;本一淺語,經之即蓄;本一嫩語,經之即辣。蓋其牙室利靈,筆顛老秀,得晉人之意於言前,而因得晉人之言於舌外。”

想法:

2022-02-11

原文:直到白居易《養竹記》還是歌頌竹子的“品節操守”:“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爲庭實焉。”

想法:

2022-02-11

原文:唐代賈島在詠《竹》(此詩又見《羅隱集》)詩中說:“籬外清陰接藥欄,曉風交戛碧琅玕。子猷沒後知音少,粉節霜筠漫歲寒。”賈島說得未免過於絕對,竹子在子猷之後並不缺知音,只是知竹不如子猷那樣深,愛竹不如子猷那樣癡而已。清代畫家鄭板橋稱“板橋專畫蘭竹,五十餘年,不畫他物”,還寫了許多詠竹詩和詠竹聯,聯如:“咬定幾句有用書,可忘飲食;養成數杆新出竹,直似兒孫。”詩如:“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從其詩、聯、畫來看,鄭氏愛竹還稍着痕跡,遠比不上子猷與竹那般飄逸清空。真正理解子猷與竹關係的還是蘇軾,他在《於潛僧綠筠軒》一詩中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以“高”“癡”來形容子猷愛竹,誰說王子猷沒有知音呢?

想法:

2022-04-05

原文:衛玠是否傅粉不得而知,但他皮膚無疑同樣潔白如玉,否則人家就不會稱他爲“璧人”。他原先的岳父是清談領袖樂廣,人們將他們翁婿並稱:“婦公冰清,女婿玉潤。”成語“冰清玉潤”由此而來,是指像冰一樣晶瑩明澈,像玉一樣光潔潤澤。此處的“冰清”“玉潤”是互文,衛玠的同輩人也常用“清”來評價他。劉惔、謝尚曾在一起品評現代名人,劉惔說“杜乂膚清,叔寶神清”,謝尚說杜乂比衛玠差幾個等級。“清”已經由形及“神”,指衛玠的精神品格清明、澄澈、高潔。

想法:

2022-04-05

原文:《世說新語·政事》:

王、劉與林公共看何驃騎,驃騎看文書不顧之。王謂何曰:“我今故與林公來相看,望卿擺撥常務,應對玄言,那得方低頭看此邪?”何曰:“我不看此,卿等何以得存?”諸人以爲佳。

何充是位能幹務實的官員,成天忙於公務和批示文書。一天王濛和劉惔找何充談玄,何充卻只顧看文書,不想理睬成天清談的閒人;王濛希望他能“擺撥常務”,抽出時間與他們“應對玄言”。何充不耐煩地對他們說:“我不看這些東西,你們怎麼活命?”

想法:

2022-04-05

原文:清談、鑑賞、作文三項,是一個名士的必修功課

想法:

2022-04-06

原文:康僧淵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調之。僧淵曰:“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淵。山不高則不靈,淵不深則不清。”

——《世說新語·排調》

想法:

2022-04-11

原文:魏晉士人羣體的覺醒,使他們對內發現了自我,對外發現了自然,所以他們對美容和美景的感受都格外細膩敏銳。“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雲:‘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王子敬雲:‘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爲懷。’”自然界的美景讓他們陶醉,人世間的“玉人”更叫他們動心。山濤稱歎嵇康“傀俄若玉山”,是那樣高聳潤潔;人們形容夏侯玄“朗朗如日月”,是那樣光明磊落;讚美裴楷是“玉人”“粗頭亂服皆好”;王敦稱讚王衍“處衆人中”“似珠玉在瓦石間”;有人到王太尉家參加名士集會,感嘆“今日之行觸目見琳琅珠玉”;“王長史爲中書郎,敬和遙望嘆曰:‘此不復似世中人’”“時人目王右軍,飄如遊雲,矯若驚龍”……這些珠玉般的美好姿容,遊雲驚龍似的飄逸神采,“從容於廊廟”的典雅風度,都是人世間最美麗的風景。

看着紅霞滿天的晚照西沉,人們會憂傷地問“夕陽西下幾時回”?眼見“玉人”長逝,更是“使人情何能已已”!《世說新語》中的《傷逝》篇,灑滿了慟絕傷心的血淚,是哀人也是哀己,是悼人也是自悼——

想法:

2022-04-11

原文:曹操除“文章瑰瑋”外,“草書亞崔張,音樂比桓蔡,圍棋埒王郭”,即使反感曹操的張溥也稱道他“多才多藝”(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魏文帝曹丕像乃父一樣“手不釋卷”,文學創作“樂府清越”,學術著作“《典論》辨要”(劉勰《文心雕龍·才略》),六歲“知射”,八歲“知騎”,劍法可與高手對陣,“彈棋略盡其巧”(曹丕《典論·自序》),完全是一位文武全才。

想法:

2022-04-11

原文:,安史大亂爆發後他在廬山旅遊,不久接受居心叵測的永王李璘徵詔,一入永王幕府便吹起了牛皮:“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爲君談笑靜胡沙。”詩的後兩句是說:只要起用我這個當世謝安,我李白在談笑之間就能把天下搞定!話音剛落,永王和李白就被朝廷搞定了:永王被殺,李白坐牢。雖然李白自許“懷經濟之才”,但國家要是真的交給了他管理,結果肯定不像他的詩歌那麼美妙。李白一直誤將寫詩的天才當成治國的幹才,弄得他自己老是喟嘆“懷才不遇”,至今從李白那些偉大的詩篇中,你還能感受到他老人家一臉憤慨,滿腹牢騷。

想法:

2022-04-11

原文:“認識自我”只是前提,“實現自我”纔是目的。當然,能“認識自我”的人,不一定能“實現自我”。到底是“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古人和今人各有各的角度,自然各有各的說法,當然各有各的道理。就“認識自我”而言,誰都會承認“知難”,和“實現自我”相比,大家又都會肯定“行難”。知道自己愛做學問也能做學問,生逢“詩書雖滿腹,不值一文錢”的世道,讀書人不一定願做學問,在強權通喫的社會里,不通世故的書呆子也可能鑽營買官。

想法:

2022-04-11

原文:仕與隱原無高下雅俗之分,應根據自己的主客觀條件做出選擇。出仕就要承擔社會責任,歸隱就應保護社會良知。因此,隱逸必須耐住寂寞,出仕用不着羞羞答答,二者都能成就美好的人生——出來當官固然可以驚天動地,潛心專業同樣可以千古垂名,戴逯和戴逵便是人生選擇的最佳例證。

想法:

2022-04-11

原文:我們先來見識一下戴逵說的那位“務光”。漢劉向編《列仙傳》載,務光是夏朝時的人——或說是夏朝時的“仙”,不然怎麼會編到《列仙傳》中呢?他長得怪模怪樣,耳朵就長達七寸,商湯準備討伐桀之前與務光商量,務光冷冷地對湯說:“這不關我的事。”湯又想徵求一下他對伊尹的意見,務光回答說:“只知他力氣很大,而且忍辱力強,其他的就一概不知了。”湯消滅了桀後打算把天下讓給務光,沒料到務光覺得是對自己最大的侮辱:“我早就聽說過,道德墮落的社會中,切莫踏上這樣的國土,更何況要把這樣的國家讓給我呢?”他一氣之下背上石頭自沉於盧水中淹死了。

傳說中的這位務光先生,哪怕夏桀再暴虐他也不譴責,哪怕伊尹再優秀他也不舉薦;他不想佔國家的任何便宜,也不想爲國家盡任何義務。務光的確“超脫”成仙了,他完全不受俗情羈紲,可也絲毫沒有人際關懷。誰能說清這是“高潔”還是“冷漠”?這是脫盡俗情還是不近人情?

想法:

2022-04-11

原文:魏晉名士常以任性放縱相標榜,推崇“且醉當前”的生活態度,《世說新語》中此類記載很多。“張季鷹縱任不拘,時人號爲‘江東步兵’。或謂之曰:‘卿乃可縱適一時,獨不爲身後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另一名士畢茂世更宣稱:“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這種人生態度今人可能覺得頹廢透頂,用時髦的話來說是“負能量”的典型,但魏晉人認爲這是一種通達的人生觀,他們不在乎赫赫武功,不在乎藉藉名聲,只在乎能不能稱心而言,是不是任性而行。

想法:

2022-05-01

原文:如今,除了特殊的家教,除了課外“培優”,父母很難爲讀中小學的小孩選擇老師。上大學後學生纔有某種選課的自由,讀研究生期間選擇導師的機會更大,尤其是念博士生完全做到“我的導師我做主”。現在學生選擇導師,更多的是看導師的社會名氣,較少關注導師的學術實力,更多的看導師有多大的行政權力,較少關注導師的爲人興趣。因爲“青青子矜”們生存上的艱難,導師能給自己帶來多大的世俗利益,是他們看得見摸得着的“好處”,至於激發興趣、培養人格和學業指導,在他們看來都不是“迫切問題”。有少數研究生攻讀學位,既不是對專業有強烈的興趣,也不是對學術十分虔誠,他們就是爲了找個能掙錢的“好工作”,換個經濟發達的“好地方”,如此而已。他們對老師既不會像古人那樣,“一日爲師終身爲父”,甚至很難“一日爲師終身爲友”。畢業後要是如願以償實現了“理想”,導師的使命已經完成,馬上就可能與導師“拜拜”;要是自己的目的沒有達到,那也證明自己的導師是個“廢物”,師生從此就成爲路人。我經常聽到同事和朋友們感嘆,如今的學生“太老練”。這樣的學生本來就不想從老師那兒學到什麼東西,自然他們從老師那兒什麼東西也沒學到。當然,我說這種情況只是一小部分人,大學裏也有許多感人的“師生情”。

想法:

2022-05-01

原文:當然,今天也有少數老師不太盡職,由於現在教師的科研壓力較重,要爭項目,要發論文,要出專著,這些都是評定他們工作成績和業務能力的“硬指標”,課堂教學和帶研究生是他們的“軟係數”,所以他們花在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很少。還有少數老師不太稱職,業務上對學生無“業”可授,有“惑”難解,人格上更不能讓學生仰慕。我本人就是這些不盡職和不稱職的教師之一。總之,今天的大學校園裏很難聞到書香,卻處處瀰漫着銅臭;沒有濃厚的學術氣息,卻到處充斥着官氣和奴氣。

想法:

2022-05-02

原文:詩人常常自我感覺良好,以爲連詩歌都能寫好還有什麼不能幹好?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安史大亂時誇口說:“但用東山謝安石,爲君談笑靜胡沙。”隱然以當世謝安自居,好像自己在談笑之間就可以把天下搞定。連印象中比較老成持重的杜甫也一張口就是“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一千多年以後還能想象出他那目空一切的氣概。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曾毫不客氣地說,李杜都是政治上的糊塗蟲。幸喜李杜都沒有治國的機會,否則,他們就不是偉大的詩人而是歷史的罪人。詩人中政治糊塗蟲當然不只李杜,一直被稱爲才高八斗的曹植也要算一個。明明知道兄長和侄子一直提防和忌恨自己,可他在文帝、明帝面前不懂韜晦之略,還在《求自試表》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吹噓自己的才華和壯志,要求皇帝“出不世之詔”,讓自己“統偏師之任”。這不是找死嗎?他好像至死都不明白,在他兄長曹丕眼中,自己立功的雄心就是篡位的野心。

想法:

2022-05-02

原文:封建專制對人的戕害如此嚴重,不僅剝奪了人的平等與尊嚴,甚至閹割了民族的生命力,專制社會沒有人格健全的公民,只有俯首帖耳的奴隸,“依賴之外無思想,服從之外無個性,諂媚之外無笑語,奔走之外無事業,伺候之外無精神,呼之不敢不來,麾之不敢不去,命之生不敢不生,命之死不敢不死”(鄒容《革命軍》)。

想法:

2022-05-02

原文:博士生劉卓、碩士生李芳、張娜娜、馮之、張夢贇、陳忙忙、左敏行,或幫我校對書稿,或幫我查找資料,校出了書中許多錯誤,節省了我不少時間。寫書雖自有其樂,出書卻不勝其煩,我把快樂留給自己,把麻煩帶給學生。前年我竟然還成了我們華中師大六七千名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導師”,看來,不折騰研究生的導師就成不了“好導師”。

想法:

2022-05-03

原文:既沒有屈原的宏偉悲壯,又沒有李白的豪放飄逸,也沒有杜甫的闊大沉雄,陶淵明以他百來篇詩文竟然贏得了與這三位詩國巨人比肩的崇高地位。蘇軾甚至還認爲他在詩史上的地位“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王國維也說“屈子之後,文學上之雄者,淵明其尤也”,一直到現代朱光潛仍然認爲:“淵明在中國詩人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可以和他比擬的,前只有屈原,後只有杜甫。”在這三位大作家或大學者眼中,杜甫也許勉強可以和他並駕齊驅,李白似乎還沒有資格與他平起平坐。

想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