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行为(一)

开始阅读整本书的C部分,结合书中的纪律教育的基础和指导策略来解决行为问题。首先是孩子的幼稚行为。当我们在之前理论知识的了解基础之上会发现幼稚是因为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还没有到达成熟的阶段,因为这样的行为被称作是幼稚,然而幼稚行为并不是因为儿童的性质是坏的,而只是因为还未达到做这一方面事情的能力。如何能够识别儿童行为问题,作者说观察行为是发现行为模式以及问题根源的唯一方法。平时,我们对一件事情总是人为、主观的定性,但是这种观察行为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客观的对儿童行为进行分析,是一种专门的研究方法。

观察的方式分为七种。逸事记录、连续记录、事件取样、时间取样、收集观察资料的策略、自我评价、与家庭合作

后四项,我自己认为它并不属于观察的方式,因此我认为将其认为是获得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的方式更加恰当一些。

首先逸事记录,我觉得是相对于连续记录而言的。它是对某一特定情况下的儿童行为和言语的简短记录。它要求记录的方式必须是客观的,不添加任何主观的判断或猜测等。记录的内容包括时间、地点、现场人员等其他具体的情况因为客观,所以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理性的分析事情,寻找原因。教师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班级录像机对行为进行捕捉,进而记录,但是必须是在得到儿童父母的同意的前提下,也要对内容进行保密。

第二种是连续记录,因为连续性的记录,所以可以对儿童一段时间内的行为都进行记录,记录下时间、客观事实,也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添加主观的一些解释或者实施行动的步骤。

第三种是事件取样。虽然可以帮助我们揭示儿童行为的原因以及该行为的后果或目的,但是也有它的缺点 ,就是不能精准地确定原因所在。因为它只是片段化的记录。如果想了解更加准确的原因,需要对该行为发生之前和之后的事情都进行关注、综合分析后再得出结论。在这里,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伴随引发因素的是动作的目的,但是不一定是行为的原因。目的是做这个行为是为了干什么。而原因指的是什么事情导致他做这件事情。原因---行为---目的。它们拥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我们一般经常会去想儿童做一件事情是为了干什么,比如我们班一个孩子每天早上都会给另外一个老师拿包,放到她的办公桌上,他的目的是为了这个老师给他好吃的。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去做这一行为呢?还需要根据他的生理特点、平时的表现中去探索,才能对其进行确切的归因。

第四是时间取样,通过定期的时间的观察,得出儿童行为的变化,从而可以对儿童发展有概览,确定行为发生的频次以及哪种情况下,发生这样的行为是有用的。

第五是收集观察资料的策略。注意时间和机会,时间选择儿童独立活动或进行集体活动的时候,独立活动可以看出他感兴趣的地方,是他行为表现最真实地时候。选择集体活动可以看出儿童在集体中活动时和他本身需要之间产生的问题所在。选择的机会要是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可以更加准确记录儿童的互动方式。

第六是自我评价,包括评价自己和儿童之间的关系,以及班级环境是否有序可预期,以及自己规定的积极的行为期望和现实的一致性等。

第七是与家庭合作,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因此和家庭合作,了解儿童在家中的行为方式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儿童,从而为学校教育提供一些指导。在和家庭进行合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的是保持平等的关系。这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一旦平等被打破,则意味着合作也被打破了。

2021.1.17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