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關思考(二十一)創業史1

接上篇:

給自己找臺階也好,爲了維護『我很強』這個形象也好,都說明了一個問題:人表達出來的東西,未必是他內心真正想要的表達的。

所以不要相信嘴上說的,一定要看行爲,身體是不會欺騙的,這也算是營銷、產品經理做用戶需求調研時的一條法則吧。

因此我內心的這些七七八八的想法顯然是不會告訴『莫名自信』的,而且爲了得到o2o公司的這份股權,我投資了100萬也不會告訴他的。

花錢能辦到的事情,沒什麼技術含金量,不能作爲自身價值的體現,說白了,我想顯示的是o2o公司看重的還是我的能力。

「莫名自信」接着問我:“那個o2o公司我聽「莫名樂觀」聊過幾句,總之各種牛逼,聽說流水都做到上億了,咋後來幹不下去了呢?其實我到是對這個商業模式挺有興趣的,雖然你不是老大,但起碼也是高管了,是否能跟我說說呢?”

“融資融不上,沒錢了,就幹不下去了。類似我們這樣的公司,當時很多的,現在活下來的沒幾家。o2o當時可是風口,跟現在的共享單車一樣。但是任何一個產品形態,產業、市場潮流都存在着它的侷限,說白了,是風口的同時也是陷阱。

所以別沒事瞎創業,看着風口就往裏衝,創業是需要有天賦的,當然你現在純互聯網創業模式我不太懂,這麼多年我乾的都是實體。

如果要說跟互聯網沾邊,也就是這家O2O公司讓我接觸了互聯網,談到商業模式嘛,說簡單也簡單,太陽底下無新鮮事,現在的新零售就是O2O的迭代,基本的商業邏輯是不變的。”

說着說着,我發現自己又端着師傅的架子訓徒弟了,人家現在可是日入過萬的互聯網創業者,不,是創業成功者。

在這方面,我應該虛心向他請教纔是,怪不得都說,一歲年紀一歲心,資格、經歷、成就都有點了,就學不進東西了,其實不是腦子不好使了,我30多歲跟着孩子一起測智商,還比小時候測出來高呢,是真的不肯低頭了。

“敏芊老師,你這又是風口,又是新零售的,我聽的雲裏霧裏的,能否具體點呢,我只想知道咋賺錢的”?

懂了,不就是說我不說人話嗎,不過也是,沒真槍實刀幹過的,才說宏觀、說那些別人聽不懂的時髦名詞呢,咱可是腳踏實地幹過來的,只是講課講習慣了,張嘴就來。

“是這樣的,最初的O2O,比如很多實體店,以爲在線上建立了一個網店,微店或者APP,將線下的產品搬上網就是在做O2O了,這其實是片面的,不夠系統的,我們稱之爲假O2O。

“我之前公司做的纔是真O2O,當然現在的新零售基本上也是這樣的模式”,當時我給他畫了一張圖,“總之就是4個方面要融合,用戶資源融合、產品資源融合、購買環節融合、以及宣傳手段融合。

還是有點抽象,具體就是:

用戶端:成立會員體系,線上有crm系統維護,線下有活動場所(可以說最早的社羣)而且會員還有推廣收入,增加口碑的傳播途徑同時,也通過會員的分享,引流入網絡商城和線下超市,你可以想象成現在的微商。

體驗端:在二線城市開了線下的實體超市,作爲網絡商城地面體驗店(首家樣板店),你可以想象成現在的盒馬生鮮。

口碑端:成立了廣告傳媒公司,當時參照了分衆傳媒,但沒有在樓宇投放廣告屏,而是找了二線城市的一條大型商業街,和商業街的店家談廣告屏的投放;

產品端:當時我們搭建了互聯網網絡商城,類似京東,凡客等,引廠家入駐。以生活類快消品爲起步,輻射生活服務類項目。”

「莫名自信」問:“如何融合?”

“說說容易,孃的,做起來,起初招商就困難重重,我的工作就是對接所有的供應商廠家,談入駐進入線上商城和線下超市,直接談,我們的商城一沒有品牌,二沒有流量,誰TM理我們呢?

第一步就卡了,沒有產品,拿啥來讓用戶購買,沒顧客,哪個供應商願意跟你合作。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是個問題.......。

我跟你說,大boss真牛逼,再一次證明了他不愧是八十年代初的北大金融碩士。

方案是:用廣告來置換產品:廠家A,你肯定想做廣告來推廣你的產品,那我們在某某城市整個一條商業街的店家都安裝了廣告屏用於推廣你的產品,當然這只是一個試點運營,測試成功之後,將擴大市場,佔領一二線大城市,再佈局三線城市,這樣您的產品,將家喻戶曉。

其次我們還有互聯網商城平臺,可以上架您的產品,京東聽過哇,對對,我們就跟他們一樣,還有線下幾千平的超市,對對,將來我們肯定做的比他們更大,對對,互聯網可是一個重要的傳播口!

重點:這些都不需要費用,免費給你做廣告,但你產品上架之後的價格要低於市場同類產品,當然還有我們公司的扣點也低於其他渠道。

就這樣,開始我自己幹,一家一家的噴過去,起初,像孫子一樣,後來摸熟了方法,帶着團隊噴,真的不亞於阿里鐵軍。

對了,你知道天朝上品嗎?貴州茅臺七大姑的產品,後來在cctv做廣告之後名氣響了,當初他們副董事長也主動跟我對接。”

唉,人呀,總是看身份地位,覺得比自己強,就牛逼,就拿出來顯擺,也不想想,當時的我纔是爺呢,別忘記了我們可是提供渠道和銷路的,所以呀,要時刻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不卑不亢。

“我不知道這個產品,主要我不喝酒,但茅臺還是知道的,敏芊老師你繼續”。莫名自信回答我。

尷尬了吧,算了,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一定是別人。

好,我繼續吹:“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同質化產品太多,而且大部分擁有優質產品的小、微企業也無力做大幅廣告對抗大品牌。

於是半年時間,我們招商部做到了上架幾萬款產品從而解決了:產品和宣傳的融合。爲此我也一下子爬到了董事長助理的位置。

當然隨着品類的增加,用戶量和影響力也在擴大,越來越多的廠家主動找到我們,求我們上架,其中不凡有很多響噹噹的品牌,茅臺已經不算啥了。

最後是購買環節和用戶資源的融合:所有產品實現線上商城、線下實體店兩個平臺共享:

用戶,可網上下單、線下自取,也可以在線下體驗,例如:葡萄酒品鑑,各種大米,土特產,也可在超市煮熟、翻炒、品嚐品鑑等體驗,然後在線上下單,直接配送到家!是不是有點盒×生鮮新零售的感覺。

別忘記了,那是2012年,你不讓我嘚瑟都不行。對了,我說多久了?別耽誤你上飛機。”

"沒多久,才半個小時,這一趴我懂了,敏芊老師,你繼續......"

未完待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