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夥伴的感召

題記: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假期發起讀書打卡活動,初衷是以任務驅動促使大家專業閱讀,儘管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我真切感受到了夥伴們的謙虛好學。大家靜心閱讀,用心體悟,每天都有收穫,我幸福着夥伴們的成長,也被夥伴們裹挾着,繼續前行!今天對我而言,依然是忙碌的一天,搬家在即,總有幹不完的事!晚上,在夥伴們的感召下,一邊洗東西,一邊讀了《聽王崧舟老師評課》第一輯中的一二節。

在讀第一節時,我先溫習了《月跡》這篇課文,然後按部就班地從前往後讀,先是看王崧舟老師的評課——《亦詩亦禪:月跡映照下的心跡——評肖紹國老師執教的《月跡》,接着看【《月跡》課堂實錄】,然後又看王老師的評課。

此時,我想先說說肖老師的教學流程:穿梭古今,追尋永恆的月亮;摩挲語詞,追尋躲閃的月亮;院中問月,追尋癢癢的月亮;杯中飲月,追尋酥酥的月亮;心中懷月,追尋靜謐的心夢 。肖老師的設計,在我眼中堪稱完美,課始,呈現古人描寫明月詩句,讀詩尋月跡;課尾,復讀詩,感受“緣月生情,借月抒懷”之詩心,首尾呼應,餘音繞樑;課中尋月跡,悟表達,聽說讀寫思,“讀味,寫味,品味”讓課堂充滿濃濃的語文味!這樣的詩意的設計,是源於“身在,意在,思在”的好課境界!備課,當向肖老師學習 。

再看王老師的評課:月跡,以我觀物的詩意;心跡,物我同一的禪意;概括了所評之課的主題,這和王老師自序中“評課要明確主題”不謀而合;每個主題下,是這節課亮點特色所在:聚焦疊詞,摩挲別樣的感覺;鎖定通感,品味奇妙的感覺;還原場景,體驗沉醉的感覺。伏筆,月跡隱含心跡;曲筆,月跡反射心跡;收筆,月跡融入心跡。以朋友心態評課,基於傾聽與理解評課,關注教學細節,因人、因材、因境評課,將自己的專業經驗融入到對課堂情境的理解和感悟中……聽王老師評課,學到的不僅是怎麼評,更有爲什麼這樣評的智慧!

第二節:將語文意識進行到底——評王春燕老師執教的《猴王出世》,閱讀這節內容,我先讀附:《猴王出世》課堂實錄及點評的內容,再讀王老師的評課。我覺得王老師關於語文教學的觀點,值得語文人深思:

語文教學說白了就是兩件事:第一,“教什麼”,及對教學內容的把握和處理,第二,“怎麼教”,即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就語文教學而言,教學內容永遠是第一位的,本質的、決定着課程價值的。

我以爲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即非工具性,亦非人文性,而是其獨一無二的“言語性”

從教學語言的意圖指向來看,教學語言是教師的語文意識,在課堂實踐中的一種自覺表現,他們的意圖是語言表達,他們的指向是語言表達,他們的回饋也是語言表達。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學目標,教學意圖,教學價值的取向,大多體現在教師的教學用語上。

閱讀提示也是教材,就像課文,就像插圖,就想註釋,就像各式各樣的課後思考題,練習題。可惜現如今教材一說,早已被我們窄化爲課文二字了。

“語文意識”,說白了就是關注“怎麼寫”,”爲什麼這麼寫”的意識,就是將閱讀旨趣由”思想內容”轉移到“語言表達”上來的意識。

注意要研讀的不再是習以爲常的“寫什麼”,而是正在“語文意識”燭照下明朗起來的”怎麼寫”。所謂語言的祕密就是怎麼遣詞造句、怎麼謀篇佈局、怎麼剪材、怎麼修辭的祕密。這正是語文課程的獨擔之任。

高品位的”語文意識”,正是在對語言細節的細膩、細密品讀中,得到砥礪和提升的。

感受語言,領悟語言,最終要落實在積累語言、運用語言上。否則感悟到的東西就往往是過眼煙雲,轉瞬即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