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书一课:生活减法为什么比高数还难?(1)

大概从十年前开始,有一个词突然的开始流行起来,叫做“断舍离”,相信大家一定在很多场合听人提起过这个概念。但是要是仔细推敲下,这三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估计很多人一时很难讲清楚。

断舍离是日本生活哲学作家山下英子女士创造的一个概念,从起初的思想层面的观念,到后来成了风靡全球的一种生活美学。

几年前山下英子女士来中国讲学,我有幸参与接待过她,也在书店里和她现场聊过断舍离。但老实说,那时候自己毕竟还太年轻,并没有深刻地领会断舍离的奥义,觉得断舍离最核心的不就是要我们学会放弃学会扔东西嘛。

但是随着自己的成长,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矛盾的时候,就会突然想起这个词,断舍离,当这个概念和自己的生活现实结合起来,会发现有不一样的全新的思考。比如我最近在忙着搬家,说想要一个中型面包车,但是当我把所有要搬走的东西都打包好才发现,一辆中型面包车根本不够,甚至两辆大型面包车都搬不完。我怎么会有这么多东西,新的家那么小,哪能放这么多东西呢。

这时候我又想起了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它总是经常出现在我的生活里,给予我最及时的提醒。所以今天开始我们花三期节目的时间和大家专门好好聊聊断舍离。

山下英子的这本《断舍离》是十年前的畅销书,估计很多人都是被这个名字所吸引的,断舍离,这三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书里,山下英子老师给出了简短的解释: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这三个概念看起来其实都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为什么能戳中那么多读者的内心呢?那就是因为一个词,叫做知易行难,很多我们看起来似乎都懂的道理,但自己就是做不到。而山下英子老师的书我觉得很大的亮点就在于,她让我们从知道到做到给出了系统的答案。

我们今天首先要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断舍离对于我们为什么那么困难?我们之所以无法放手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大部分的生活,每天都在做加法,买东西,吃食物,交朋友,我们的生活添加的元素越来越多,这些冗长繁琐的生活会给自己带来负担,这时候会有很多书教我们一些收纳术或者整理术。但是我们在忙着收纳的时候能不能换个思路,那就是可不可以不用收纳呢,能不能给生活做点减法呢?

但要给生活做减法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人天生对美好的事物有着占有欲,这种天性是很难克服的,而现在的商业社会又在助长人的这种占有欲。

这个也可以引申到营养过剩,比如很多我们入口的东西并不是我们身体需要的东西,久而久之身体开始消耗不了/也承担不起这些过剩的营养而出现很多问题。这些归根结底,就是人没有学会给自己做减法。

怎么解决人生这种加减法的问题呢?断舍离给出的一个核心字眼叫做出,出,则进,进,则出,我们的生活和身体都是这样循环反复的,进与出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断舍离就是教会我们学会让自己的生活像身体一样,能够新陈代谢,从而迎来焕然一新的人生。

但是就像我刚才所说的,知道和做到差别很大的,人们都想把家里打理得清清爽爽,但为什么总是做不到呢?

我觉得大家可以对照自身思考一下,自己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无法做到断舍离呢?在思考的时候啊,书里提到了一个概念,我觉得会对我们很有启发,那就是人们总是习惯思考有效性,却往往忽略了作为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人们对物品也会有同样的定式思维,我们常常会想,可能以后也没有使用的必要,不过还能用,姑且留下来。就这样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其实很多根本没有用。

比如我以前有个习惯,那就是每住一个酒店就会拿一双一次性拖鞋带回家,想着家里总能用上,前几天我打开鞋柜的时候,惊讶的发现里面摆满了五十多双一次性拖鞋。拿的时候很勤奋,但是一次都没穿过。

比如去年圣诞节逛商场,看到了一个特别漂亮的烤箱,一下子就买下了,但其实我自己连做早饭都很难实现,所以这烤箱就这样躺在家里一年多,占地方,扔了又觉得可惜。想想就是因为我在做决定的时候,只想到了有效性,而没考虑到必要性。

所以我最近重新阅读断舍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大家可以对照着书本反思自己的生活,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能够促进我们的自觉和自省,我们要警惕自己的很多潜意识。

我仔细数了下自己的衣服的数量,着实吓了我一跳,我真是体会到了,有些衣服,现在不穿,就别指望以后常穿,所以还是要狠下心衣橱里只放自己最喜欢的衣服,买也只买超级超级喜欢的衣服,不然的话,衣服塞得满满当当,衣柜门都要关不上了,这样的居家环境,会让人的内心变得懒惰起来,人一懒就不想打理了,不打理就会更懒,唉,真是恶性循环。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这样,在要扔一个东西的时候,总是会有个口头禅,太可惜了。这句话是表现人们珍惜事物的意思,不过很多时候却被当作免罪牌,用于回避处理杂物。我们口头上常常把“舍弃”作为一个词来讲,其实它是由两个字组成的,舍和弃是两种状态。

我们有时会听到一个词叫布施,其中的“施”就是“施舍”之意。也就是说,因为这些东西在我这里不再起作用,而让它们在别处起作用。所以舍带有“二次循环”“再利用”的意思。

而再来看“弃”,即“废弃”的“弃”。从意思上看,物品被不管不顾、置之不理的状态就叫做弃,你家里有这种被弃之不顾、置之不理的物件吗?这种毫无用处的废品一样的东西被随意地扔在角落,或是保留在箱子里,本质上就像被人抛弃一样。

断舍离,不是要求人们随意地“弃”,而是把“舍”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只有我们真正尝试了舍,才能从最本真的意义上珍惜事物、热爱生活,并不是随意地、不走心地囤东西、扔东西。

但说实话,要做到所谓舍弃,并不好受。比如我最近收拾东西时,有时内心会翻涌着怒气,我居然买过这种东西!有时会后悔地掉着眼泪,决心绝不会再买第二次。但是,生气归生气,生气之后要记得不能“弃”。为了重新找到自己和物品之间真正的联系,就必须一个一个地重新审视每个东西,在自省自审的基础上,进行物品的取舍。所谓的“舍”,其实就是直面内心。

而且有时候我们要换个思路,不要觉得东西就该永远属于自己,因为在本质上,任何人与人的相遇,人与物的相遇,都是在某一个时点出现,又在某一个时点消失,区别不过时间的长短之分罢了。一个人与一件物品相遇是极为短暂的、微弱的缘分。只有尽力去珍惜爱护这种缘分,而不是买来又不用,最后把它扔了感叹一句“太可惜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