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和 6个女朋友的混乱情史

1922年,爱因斯坦正在洪堡大学任教。

一天早上,他来到办公室,悄然地从背后抱住女助理贝蒂。

贝蒂没有拒绝,也没有同意。

随后,两人以独特的方式,将黑板上的字弄得很模糊。

“擦黑板”活动结束后,爱因斯坦说:“亲爱的,来和我一起生活吧。”

冷静下来的女助理,整理了一下衣服,惊讶地说:

你疯了?你是有妻子的人!”

身为教授的爱因斯坦,却摆出了一大堆道理:

我喜欢莫扎特,也喜欢哈巴;

我喜欢瑞士的阿尔卑斯山,也喜欢波兰的海。

那我为什么不能同时爱着你和爱沙(妻子)?

(爱尔莎是他的表姐,他们的母亲是亲姐妹。 )

接着,他又清新脱俗的为自己出轨解释:

一夫一妻制,是不正常的,那是宗教下的产物。

也正是抱着这种爱情理念,爱因斯坦跨过了一个又一个女友。

爱因斯坦的初恋是在高中。

那一年,他16岁。

虽然数学、物理很好,但他的历史地理生物统统不及格。

为了顺利考取大学,爱因斯坦不得不找老师补课。

那天下午,爱因斯坦走进老师家中。

但很快被一位少女深深地吸引。

她是老师的女儿玛丽,刚刚十八岁。

皮脂白皙,明眸清澈。

两人年纪相仿,学习之余,很快就熟悉起来。

任何时代,偏科都不是什么优点。

为了讨取玛丽欢心,撩妹能手爱因斯坦第一次上线了。

“我要成为科学家,为什么要在这些学科上,浪费时间呢?”

年少懵懂的玛丽,很快被他的“花言巧语”折服。

一天下午,两人骑着自行车,在马路上溜达。

爱因斯坦突发奇想的对玛丽说:

“我现在就是光速,请追上我!”

“追上你会怎么样?”

“如果和光速平行,奇迹就会发生。”

“好,我来了。”

两辆自行车越骑越快,直到眼前出现了一片麦穗田。

随后,路上就只剩下孤零零的自行车

欢快的课程很快就结束了,爱因斯坦也顺利考上苏黎世大学。

教授知道女儿的爱情后,并没有反对。

迅速地为两人操办了订婚晚宴。

临行前,玛丽依依不舍。

爱因斯坦也承诺,完成学业后就立刻与她结婚。

大学不同于高中,花花绿绿,精彩纷呈。

入学第一天,一位来自塞尔维亚。

名叫米列娃的女同学,走进爱因斯坦的眼睛。

她也是苏黎世理工学院唯一的女学生。

带着这样的眼光,他开始了解米列娃。

不过很快,教授的一番话让爱因斯坦决定追求她:

米列娃是全校数学成绩最好的学生,比你分数还高。

一开始是米列娃拒绝的,并严厉告诫他不要踩红线:

本姑娘上大学,不是为了谈恋爱的。

撩妹能手第二次上线了。

爱因斯坦没事就向她请教数学问题。

偶尔也会展现一下自己的才艺:拉个小提琴、谈个钢琴啥的。

既能解开微积分方程,还会玩浪漫。

米列娃也抱着试着的态度,打算了解一下他。

出身贫困,样貌普通,走路还有点坡脚的米列娃,在爱因斯坦说出:

我已经被你的思想神魂颠倒了。”

她彻底沦陷了。

当时,爱因斯坦已经有了婚约,和米列娃灵魂碰撞之外。

也要和玛丽保持联系。

一天晚上,米列娃去找爱因斯坦。

但开门是他的室友。

“他人呢?”“喔,他正和玛丽在一起呢。”

“玛丽是谁?”“爱因斯坦的未婚妻。”

米列娃顿时泪目泉涌,仓皇而逃

爱因斯坦疲于“时间管理”,也为了留住米列娃。

对于自己的出轨,他这样对玛丽说:

一个无法对事物本质进行深入对话的女人,我无法和她共度一生。

玛丽幸运地成为前任。(米列娃命运极其悲惨)

没有了情感阻隔后,米列娃和爱因斯坦感情迅速升温。

学习时间越来越少,“玩耍”时间越来越多。

他们一起翘课,一起堕落。

后果可想而知。

大学毕业考试爱因斯坦勉强及格。

而米列娃未能通过毕业。

爱因斯坦想寻求教授的职位,但因为成绩的原因。

一直未能找到工作,两年时间里,仅靠家教勉强糊口。

这段时间,日子虽然清苦,但感情还算是稳定。

更悲伤的是米列娃发现自己怀孕了。

她的父亲认为,不应该把小孩生下来。

因为她的女儿足够聪明,足够自立,不需要靠一个男人。

可以靠自己来成就一番事业。

但保守的米列娃的母亲却认为:没有男人会因为女人的思想而娶她。

米列娃深信爱因斯坦依然深爱着她。

最终还是顶住身边的压力,在未婚的情况下将孩子生下来。

慢慢地,爱因斯坦发现了赚钱养家不容易,天才如果被家庭束缚,那就毁掉了。

他开始给米列娃的信越写越少。

从每天写一封,到每周写一封,到几个月写一封。

信件内容都是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妻子和孩子?他似乎忘记了。

就在,老婆在家待产的时候,他居然做出一个极其自私的决定:

继续读博士。

1903年,两人成婚。

没多久,刚出世的孩子,不幸夭折了。

出生时,爱因斯坦不在场,

去世时,爱因斯坦也不在场

一个本该有光明前途的女孩,独自承受着家庭带来的一切磨难,

那时,24岁的爱因斯坦还籍籍无名,只是专利局一个小职员。

收入低微,前途渺茫。

不过,爱因斯坦依旧做着科学家的梦。

除了必要的工作,他把所有时间都投注在学术研究上。

他常常离家数月,米列娃相思难熬。

一天晚上,爱因斯坦突然出现在家中。

从背后深情地拥抱米列娃。

她瞬间喜极而泣,她想,爱因斯坦是爱自己的,他只是太忙了。

但很快,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就让她清醒了:

辐射量子,我一直寻找的重大突破。里面有一些难题,需要你帮我计算。

米列娃转而悲从中来。

她咆哮:“你不是想我,你只是想让我帮忙!”

心里明明知道,但米列娃甘愿照顾家庭的同时,还帮爱因斯坦提供学术上的支持。

1905年,爱因斯坦在科学界一夜窜红。

26岁的爱因斯坦写出了5篇改变世界的物理论文:

证明了分子的存在;

论证了微粒的运动规则;

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推导出了“E=mc2”公式;

发现了光电效应规律。

他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史称爱因斯坦元年。

当然这些成就,离不开米列娃幕后的各种支持。

爱因斯坦也承认,“没有妻子做搭档,我可能什么都做不成。”

不过,在论文发表之际,爱因斯坦却拒绝加上“米列娃”三个字。

妻子崩溃地问道:“为什么?”

他再次展现了诡辩天才:

我们是一体的,爱因斯坦是我们共同的名字。我的荣耀就是你的荣耀,没必要再多加一个名字。

米列娃也曾经向往过进入科学界,成为受人尊敬的女科学家。

可是未能如愿。

在爱因斯坦在欧洲巡游演讲之时,她只能待在家里,这让她更加情绪低落。

很难想象,她在看到丈夫获得如此成功时,自己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名利滚滚而来的同时,米列娃又为他又生了两个儿子。

小儿子还得了家族遗传的精神问题。

一边,是刚刚开始的繁华世界;

另一边,是家庭琐碎和孩子的彻夜哭闹。

爱因斯坦愈发不喜欢她,他们的婚姻变得岌岌可危。

1912年,烦闷之际的爱因斯坦独自在欧洲游历。

这时他就像离开家庭路由器的手机。

时刻在自动搜索,可以连接的wifi信号。

直到遇到了热情似火的大表姐。

年长三岁、离异单身的艾尔莎。

和米列娃不同,她既不懂科学,也没有为爱因斯坦未婚先孕。

更不会操持家务。

但她热烈如酒、奔放如野马,活跃于社交场合,撩人手段一点不逊色爱因斯坦。

他爱上了自己的表姐。

虽然两人自小相识,但这个时间点才属于她们。

撩妹能手第三次上线,他对表姐说:“跟你在一起,便觉时间飞逝。

这段不伦恋,便这样一发不可收拾。

没有学术、金钱压力的爱因斯坦,没事就住在艾尔莎的公寓。

直到最后,表姐的女儿受不了了。

她痛斥母亲:“你知道邻居怎么评价你吗?跟已婚男人偷情,无耻!”

不过,爱因斯坦没有道德方面的羞耻。

也毫不顾忌米列娃这些年的默默付出。

回到家后,他和米列娃说:我爱上了表姐,我们离婚吧

对于这段婚姻,米列娃仍有幻想。

为了挽回爱因斯坦,她编制了一个谎言:

今天,我邂逅了一位数学家,他向我示爱了。差一点,我就同意了。

爱因斯坦极为镇定地说:

你应该同意的,离婚不足为过,互相伤害才是。

对于有难同当,有福不能同享的爱人,米列娃并不甘心离婚。

爱因斯坦再次将天才的大脑,用在了这个女人身上。

他和米列娃约法四章:

l 你必须要保证整理妥当洗好的衣物,将三餐送至我房间,书房必须保持整洁,仅供我使用

l 你要宣布放弃与我的私人关系,社交场合需要逢场作戏。

l 你不可与我有任何亲密互动,亦不可以任何方式责难我。

l 如我有要求你应立即停止与我说话,如我有需求你必须立即离开我的卧室与书房,且毫无异议。

协议内容,字字诛心。

爱因斯坦了解米列娃的性格,列出这一系列清单。

也无非是想用激将法,使她与自己离婚。

然而,无名无利,居家多年的米列娃含泪答应了。

有一次争吵,米列娃将茶几全部打碎。

爱因斯坦问:“你恨我吗?”

米列娃说:“恨,但我更恨我自己。为什么就因为你沦为今天这种地步!”

两人就这么纠缠数年之后。

直到1918年,爱因斯坦再次提出离婚。

并胸有成竹地提出,自己总有一天会获得诺贝尔奖,奖金将全部归你和孩子所有。

如果米列娃同离婚。

或许米列娃心累了,或许她笃定爱因斯坦会拿大奖。

离婚后,爱因斯坦火速娶了表姐艾尔莎。

1919年,英国剑桥大学。

爱因斯坦婚礼上座无虚席。

在众多科学家的见证下,爱因斯坦深情表白:“我将忠诚于我的妻子......”

可是,恋爱达人的世界里,“忠诚”也只停留在嘴上。

他很快又有了新欢,也就是文章开头的女助理。

论年纪,两人差一个辈分。

令人意外的是,艾尔莎却没有像米列娃一样哭喊大闹。

甚至吃醋都没有,因为她很清楚爱因斯坦的风流本性。

艾尔莎更像个妈,在她的正确领导下。

爱因斯坦的生活无比舒服,地毯柔软,家具亮堂,窗明几净,连每天抽多少烟都安排好了。

就算红颜们不停地扑向爱因斯坦,她也给他全部自由。

对于外人的询问,她坦然承认:“能以伟人的妻子出席重要场合,这件事我感到很骄傲。”

艾尔莎要的,更多是虚荣。

爱因斯坦渴望的,一种自由,极度的自由

两人一拍即合。

之后,爱因斯坦又和继女的朋友恋爱了,柏林名媛米哈诺夫斯基

那是一个比爱因斯坦小15岁的女人,一路跟着他去了英国牛津。

他说:“所有女士中,我只属于L女士,她绝无恶意又亲切。

我不会理会,人们怎么议论我。”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爱因斯坦老了。

而前妻米列娃,也老了。

爱因斯坦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并没有将奖金全部交给米列娃。

只给了一部分,具体金额多少不得而知。

可知的是,离异后的米列娃,过得颇为凄凉。

为了给小儿子爱德华治病,她几乎花光了全部积蓄。

不得已,只能靠教钢琴维持生计。

大儿子携妻子和孩子去了美国,米列娃一直留在瑞士,照顾自己生病的儿子。

1948年,身处在绝望的米列娃死于一次中风。

之后,被埋在苏黎世一个没有任何记号的坟墓中。

彼时,年过六旬的爱因斯坦博士,正在和一个苏联美女谈恋爱。

爱因斯坦博士说:“我要学苏联语言。”

苏联美女问:“这是为什么?”

撩妹能手第六次上线了,她说:

这样我就可以用你的母语对你说,我爱你。”

爱因斯坦的风流,真是不死不休。

女友一任又一任,许下的诺言一遍又一遍。

不过,当一个人足够伟大时,就可以掩盖他所有的缺点。

教科书上,人们将只见伟人的智慧与神话。

世代传颂。

没有人会在意,那个叫“米列娃”的天才女子,在科学中付出了多少?

也无人会讨论,爱因斯坦是情圣,还是使用PUA骗取少女心的渣男?

爱因斯坦助手的总结:

他更在乎的,是能遗留在世的东西,是自己如何能被这世界记住。

爱因斯坦又对了。

神话背后的自私、无情、不负责,如一抔净土,消散无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