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敦煌陽關林場”被“中國綠會”起訴了

看完今天的發佈會,我也挺懵逼。

一邊是經濟參考報(新華社旗下的)的報道;一邊是甘肅省的“沒有大面積減少。”

到底相信誰呢?

不過,對於發佈會,中國新聞網的總結了兩句話:

違規砍樹?有,3立方米;樹幹被燒?有,兩截。

對於報道中,因葡萄園砍伐樹木的事情,貌似說不存在。

不過,@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下稱:中國綠髮會)迴應了:

在一份,敦煌市林業局採伐許可證中顯示:許可採伐500株陽關林場樹木。

採伐原因:“過密,影響葡萄通風”。

林業部門意見:“因樹林過密”,“同意辦理採伐手續”。

這樣看來,葡萄樹貌似更重要一點。

同年,通過殘次林改造,新建葡萄園地400畝。(發佈會講的)

在發佈會中,對於水澆地和果園都擺出相應的證據:三次全國土地調查。

但是對於1.33萬畝生態林包括...,並未列出相應證據。

中國綠髮會質疑:6324畝防護林去哪裏了?

“從上世紀的1963年開始,歷經近60年幾代陽關人艱苦卓絕的努力,才種了6979畝?

平均每年僅種116. 3畝!這明顯是對種林護林人工作的否定!”

在2015年期刊中,顯示:

全場經營總面積 2.57 萬畝,其中有林地14300 畝,疏林地 1000 畝,灌木林地 5000 畝。

另一份,甘肅林業的期刊,敦煌市陽關林場阻沙東移紀實中記載:

在當時沒有推土機等機械的情況下,採用挖沙打壩、邊上開溝、引水衝沙的方法,沖掉了流沙量在 2 萬立方米~3 萬立方米的大沙丘 50 多個,小沙丘數以百計,淤積林地 1 萬多畝。

全場總面積2.57 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 1.37 萬畝。

這兩次提到的均是:林地,而非生態林。

生態林中,可以有葡萄樹,但林地中會有葡萄樹嗎?

對於土地畝數差異,敦煌市官方報道也有疑惑:

2010年,陽關鎮葡萄園共14068畝,佔全鎮耕地的98%.

在2019年,陽關鎮葡萄園已經達到了2萬畝。

衆所周知,一個鎮的可用耕地,基本不會有太大變化,9年之間,爲何耕地就突然增加了6000畝?

而這個數字,又和中國綠髮會提到的數字基本吻合,難道是巧合?

2019年3月,中國綠髮會針對此破壞生態環境問題。

對國營敦煌陽關林場提起公訴,要求:

第一,停止對防護林的砍伐等毀壞林木的行爲;

第二,賠償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的損失;

第三,恢復防護林地原狀與功能;

第四,設立永久性警示標識,並保持維護;

一年半後開庭:

陽關林場稱:已履行法定職責,並且提交了陽關林場的生態評估報告,總體向好發展,生態環境並沒有遭到破壞

酒業公司稱:不存在砍伐毀壞防護林的行爲,已取得合法手續

最終綠會敗訴了,給出是理由是:

1,無法證明綠髮會,連續5年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且無違法犯罪記錄。

2、不具備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

公開庭審現場連接:http://player.videoincloud.com/vod/10801181?src=gkw&cc=1 http://player.videoincloud.com/vod/10801181?src=gkw&cc=1 

不過,在裁判文書網上,可以查到綠會的訴訟案例。目前,綠會已向甘肅省高院提起上訴。

發佈會特意提到,2000年以來,未發現林地大面積減少。

(上一次集中報道敦煌防護林是在2006年,當時正處於林場改制,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

顯然90年代大面積減少了:

1996年,林場以7萬元,將750畝的林子,賣給了某建築老闆。

1997年11月,林場以2萬元,將100畝的林子,賣給一位農民。

百畝林子,持續砍伐了近5個月。

1998年5月,林場又以28萬,將800多畝林地,連同一廠子,賣給某老闆。

再說一下,2000年以後的小面積減少:

2006年《敦煌:切莫重演樓蘭悲劇》報道:

18萬的小城,就有70多家木材加工廠。

其中一處的加工廠,用柵欄圍成的木材存放地,約有十幾畝地大。

木料堆成了一座座小山,加工成的板材整齊砌起來,足有兩三層樓那麼高。

以前,大規模砍林的地方,栽上了新林,不到三年的幼樹。

從根到一米二的地方,全都沒了皮,白生生的一片,有上百畝之多。

對於今天的發佈會結果,其實,並不意外,因爲2016年也出現過類似情況。

唯一不同是在措辭上:

2016年:林地1.47萬畝;2006年改制結束後,林地和經濟林面積沒有變化;

2021年:生態林1.3萬畝;2000年以來,未發現林地大面積減少情況。

對於環境保護,關注的人多,總歸不是壞事。後續,還有國家級別的調查,也有綠會的公訴。

持續保持關注,總會有一個滿意答案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