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记(43—3)

第九站:元鹤荡边

晚上,珍珠设宴,饭店在元鹤大坝。这条元鹤荡里修筑而成的大坝是西北方向的入镇要道,车流量大,交通拥挤,停车位也不多。夫妻俩提早一小时赶去,停车后,在附近闲逛。

其实,也不全是瞎逛,我是奔着目标而来的。

元鹤荡里的渔船呢?长三角示范区成立后,汾湖作为核心区域中的C位,对于环境整治花了不少力气。据说,渔民全都统一安排陆地居所,原有的船只不能住人……

渔船还在,依然有?人,但船上有了编号,感觉已有搬离的迹象。

走着走着,突然发现河对面的油库变成了一座三层楼的建筑物。油库去哪了?那是我和先生都很关心的事情。


第十站:华盛商场

走过元鹤桥,往南转弯,便到了华盛商场所在地。

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造该商场的时候正是供销系统效益最好的时期。我在二楼财务室当过会计,转制后,在楼下承包医药柜,然后与药品纠缠20年,直到退休。

30年后的今天,华盛商场早已不是商场,转制后变卖,分割成一间间小店,各自经营五金、日杂。

楼上,依然有供销社办公地,名字改为:苏州市吴江黎里中心供销合作社。

先生在五金店里买了一些螺丝、管子等小物件。他曾是商场五金部的负责人,熟悉大到摩托车、自行车、彩电、冰箱小到螺丝螺母的性能。家里电器坏了,管道破了,都是他自己敲敲打打修修补补,不用花钱请人。

剔除办公部,商场的二楼三楼曾是宾馆客房,现在依然是客房,增加了KTV。

并列而建的那幢楼,楼下是职工食堂,楼上是酒家。后来,酒家改成舞厅。那时候,我们已经结婚成家,每天晚上携着四五岁的孩子拼命往舞厅里挤。

青春岁月,往事不堪回首。

第十一站:生产商店

生产商店的全称是生产资料商店,是与农村农民打交道的,经营商品有化肥农药柴油火油煤球小农具等等。

从华盛商场走过西鹤桥,进入油库,时光倒流8年。

18岁夏天,我高中毕业,踏进供销社的门槛,第一份工作就是生产商店开票员。先生与我同事,他是油库司账员,每天下班前都要与我进行票证核对。我在总部,他在油库。

在芦墟古镇出名的“大块头馄饨”,也在老家北厍开分店了。这新造的房子原是两间平房,是后来组建的石化公司办公地,我任主办会计。

这里曾是油库重地,左侧有个小木楼,先生与其他两位住在楼上,三个小青年性格迥异,趣事常有发生。

发现藏在后面的三个油罐。原来油库还在,只是缩小版了,没有生意,5点钟不到已经关门。

右侧,原先的办公室,竟然出租给他人开起了厂房。

我在拍照,一个老板模样的人出来阻止。

油库隔壁是化肥仓库,几个大仓库不见了,变成现在的停车场。

农资商品还在经营,也是缩小版。老板已下班,门窗紧闭。


这是元鹤荡的南半湖,曾经浩渺的元鹤荡被大坝拦腰隔断,一分为二。夕阳下的元鹤荡湖面铺上暖暖的橙色,显得格外静美。

对面的大坝,楼房林立。停靠湖边的一艘艘船,是昔日渔民的家。

转身,往东。突然看到那幢小楼,我和先生惊叫起来。

楼上,楼梯右侧那间是我们女职工的集体宿舍,我和珍珠住过几年,直到成家。楼梯左侧那间(边上封走廊)曾是我和先生结婚后安排的住所,一大间,中间隔断,外面厨房,里面卧室。

两年后,我们买了商品房,才搬出蜗居。

上图是楼的背面,下图才是正面。记忆中它挂着生产资料商店的招牌,店堂分几块,修脚堂原是车库,后来珍珠承包过金属折边机;面馆里面是开票室和经理办公室,曾有一个18岁的姑娘,坐着拨算盘,开票;倾城里面是小农具店,出售喷雾器、尼龙薄膜、尼龙绳、麻绳,扁担、木桶,还有味道怪怪的桐油;机电水暖里面是个工场,做小家生的木工师傅和胶扁担的师傅,“吭哧吭哧”埋头苦干。

第十二站:某饭店

结束怀旧式的探访,回到现实中来。

去饭店的路上,又到元鹤大坝。这条大坝来之不易(省略N字)。

正是下班高峰,车多,人多,走路必须小心。

该饭店换了主人,天天客满,订座都要提前多天。生意,人来做,老古话没说错。

返乡一天,走了十几个地方,还有时空穿越,又是收获满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