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襲出征13/365

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的論點!

乍一聽,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似乎離我們很遠 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字眼,突然心裏面想到了《天道》的主人公丁元英的角色 ,因爲在那個時代 人們對資本似乎很有感覺 !



有兩種極端人生你願意選擇哪一種?


一種是:在人生中花費大量時間結識人脈維繫社交關係,積累人脈資本;

另一種是:遠離人羣,埋頭苦修,用正確的方法讀1000本正確的書,論文,鍛造自己的思維模型,將注意力投注在自己能持續投注的領域。




從功利的角度來說?那條路徑更大概率會勝出?

前者是多數年輕人曾經選擇過的“陽關大道”,後者則是少數人走過的“林蔭小路”。


前者積累的是社會資本。什麼是社會資本?


按照美國社會學家林南在《社會資本》一書重的定義,社會資本是通過社會關係獲得的資本。

比如我們在篩選一位高管,或者選拔一位人才的時候,我們更多的就是看中這個人的社會資本,比如:有多少行業內的人會聽從他的意見?有多少人是信任他的?他在這個行業中的經驗沉澱是怎樣的?他認識那些行業中的人?


在不同的國家中社會資本的影響力的特性也不盡相同。比如在中國及其他東南亞國家培養信任就非常的難,需要很長的時間。


中國社會中的文化,也會處處提點我們社會資本很重要。要小心翼翼的維護,畢竟金錢與財富等經濟資本與人脈等社會資本的關係前所未有的密切,所以也就出現了各種“你周圍關係最密切的5個人就代表你的財富“的各種斷言。


但是我們不經要深思,我的財富,我的人脈究竟是因還是果?這條路上有什麼侷限性麼?有,當然有。


第一是受限於地域,更換工作,社交圈子極大的受限於你的地理位置,一旦更換位置,多數人就不好使了;

第二是不夠穩健,因爲與你建立穩定的關係的人,很多都是通過利益維繫關係,利益是一個很容易分配不均引起紛爭的“規則”;

第三是存在明顯的天花板,你的生理機能有限。也就決定了,沒足夠多的時間和注意力。


你會追問,我真的只有去積累社會資本這一條路麼?

爲什麼我們會沉迷有追求文化資本呢?這是因爲人類演化習得的進化性偏差,我們更容易識別人臉。同時我們也受制於我們的大腦,大腦愛偷懶,大腦逃避學習抽象的概念。


同樣我們也有另外一種方式-積累文化資本



根據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所述,文化資本是藉助教育行動所傳遞的文化物品。激發他提出文化資本這一概念的是他注意到一個人的學術成就,與他家庭所處的社會階級相關。


他將文化資本劃分爲三種形式:具身的,客觀的,制度的。

具身的:它只屬於你,文養氣,詩洗心,它不因地而異,不可轉讓,始終爲你所有;

客觀的:你的藏書,你的作品;

制度的:各種文憑,證書與資格認證


你賦予了你的文化資本以靈魂,而文化資本也會反向塑造你。社會資本中的那些受限制的點,在文化資本中都蕩然無存,在現實中,文化資本是更容易洞穿不同階層,不同時空,實現認知升級,階層躍遷。

不論是應試教育下的名校帶來的社會圈層的變化,抑或是東方的曾國藩,毛澤東,西方的富蘭克林,芒格,在年輕時的孜孜不倦的學習,那種認知層面的根本上的變化,讓他們能在歲月的長河中,被識別,被保留,被傳承。

若文化資本那麼好,那爲何身邊絕大多數的人並沒有開始積累呢?同樣也是因果不明示一個現象,“你周圍關係最密切的5個人就代表你的認知水平。”我們深陷於忙碌的生活與社交關係,我們忙着完成,老闆的任務,家人的要求,社會的物質欲,卻從未給自己一個營造一個適合文化資本積累的社會資本圈子。

你會說,很多事情是個人還未覺醒的時候,就已經確定的事情,當下不可改變。比如家人,同事。但是在當下的通訊體系下,你就真的不能改變麼?

督促你認知向前的朋友 VS 帶你賺塊錢的朋友;

勤勤懇懇積累文化資本 VS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積累社會資本;

向穿越時空的人物學習人生的路如何走 VS 向暢銷書作者學習身心靈平衡;

一切都是在不同階段的,你的選擇罷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