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獸”假期ing,不吼不叫伴成長

明天中午,兒子幼兒園就放假了,我與兒子形影不離的日子馬上又要到來了。大寶貝這週末期末考試完畢,也要提前放假。想到這個事實,不免激動地要哭出來……

講真,我們娘三你儂我儂的日子也過不了三天,好的是,我們可以在“碰撞中”做出建設性的調整。與孩子朝夕相處地這個假期,不知道幾家歡喜幾家愁。很多人說現在孩子越來越難管了,父母的權威也日漸下降。從我身邊的朋友圈可以看出,父母吼,孩子哭,雞飛狗跳的家庭還是蠻多的。

表象看是孩子難管教,各種問題層出不窮。稍微深究一下,就會發現,大多數原因出在溝通的方法上。

很多家長無奈地反應“一件小事,我都說了一百遍了,還是不聽……”是啊,你都按照老套路走了一百遍了,竟然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竟然還手指向外,埋怨孩子不好,是該好好反思了。

請各位讀者先調整一下狀態,做幾個深呼吸,感受隨呼吸而起伏的腹部,冷靜地回憶一下最近一次與孩子的糟糕溝通是怎樣的場景,你都爲孩子傳達了怎樣的“中心思想”?你用怎樣的狀態與孩子溝通的?

我們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溝通”,家庭是基礎場景。良好的溝通讓我們親子之間的關係更通常和融洽,關係更加親密。然而,不良的溝通,導致諸多矛盾和誤解。

曾經有一個演說家回憶起兒時與父母相處的經歷說“你們滿口是愛,卻面目猙獰”。如果我們無法做到良好的溝通,孩子不僅不會心悅誠服地接收你的信息,可能也爲此誤會你根本不愛他。

有一個55387定律,是一條人際溝通定律。在人際溝通當中,55%是指一個人說話的態度、肢體語言、面部表情和動作等;38%是指說話的語氣、口吻;7%就是說話的內容,即55%+38%+7%=100%。

同樣一句話,我們呈現出不同的55,用不同的33表達,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對方會不會接受最後的7。

我們說溝通是把信息有效地送達給對方,一來一回有迴應。但是,很多父母誤把批評、指責、說教:嘮叨、抱怨……當成溝通,孩子們自然是不樂意接收的。就算你說的都對也毫無意義,孩子們接收到的是不愛,是我不夠好,是都怪我……

所以說,我們在與孩子的溝通中,首先要意識到自己溝通方面的誤區,帶着覺知地調整自己的狀態,家長不要自己陷入情緒的漩渦中。一旦我們帶着情緒表達,孩子們很容易接收到不好的感受。

現在,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學達成共識,孩子容易被情緒俘虜。尤其容易受到家長負面情緒的影響,一旦讓孩子們感受到父母的不良情緒,孩子立即會吸收轉化成自己的,於是,對抗就產生了。

通俗地說,溝通路上,你不讓對方爽,對方很難讓你爽。就算你說下大天來,對方也只是沉浸在你的情緒中,很難剝離,還談什麼你講啥,一句話:你的說話方式,我不願意聽。

孩子的對抗通常表現爲兩種:一種是顯性對抗,摔門離去,爭吵,反駁,大吼大叫,哭鬧……另一種是隱形的,我表面不動聲色,內心卻暗潮湧動。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糟糕的溝通,是多麼破壞感情,是雙輸的行爲。

我們知道控制情緒的大腦大概要到25歲,有的甚至達到30歲才能發育成熟,孩子控制不住情緒是生理髮育正常反應。那麼,作爲成年人的我們,就要隨時保持覺察,意識到情緒來了,要果斷踩下緊急剎車,拍下暫停鍵,調整自己狀態,之後再溝通。

當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能很好的調整肢體語言、動作、態度、面部表情的55部分,也能有效解決自己33的在表達時不良的語氣語調,那麼,最後想說的7的部分也會順理成章地送達到孩子的耳朵,即使我們說的不夠“高大上”,甚至是提醒孩子的一些事情,或許指出不足,孩子也會很容易接受。關係因爲在有效溝通中,逐漸被夯實,被理解,被彼此支持和滋養到。

無論在任何時候,關係大於事情,關係好了,其他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有些家長還有一個誤區:我是你爸媽,我能害你。道理不錯,孩子未必理解和接收。想想面對我們的父母,如果55和38不好,我們也很難“聽話”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