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展中国】汪文晖国画山水作品欣赏(2021迎春展)

汪文晖简介

汪文晖,浙江宁波人,民革党员,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专业,结业于中国美协高研班二期,现为上海美协海墨画会会员,浙江纺织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分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浙江写生基地副主任,宁波书画研究会会员。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画大展及各地的名家邀请展。

2009年在宁波天一阁博物馆举办“烟樵渔隐”汪文晖山水画展。

2010年在浙江纺织服装学院举办个人画展。

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宁波馆举办个人山水画展。

   汪文晖个人画集《当代中国山水画精品集——汪文晖》、《上海美术家大名片——汪文晖》、《汪文晖山水画作品集》、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系列丛书——《汪文晖山水画选》、《中国名人堂当代百名书画艺术家系列——汪文晖》、《山水清音人文溪口》。

汪文晖传略收录于《上海现代书画家名典》、《上海市现代书画家名录》、《中国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中国画家——考录辞典》。

南塘夜话之再读书画

文/汪文晖

我们这一代人少有传统书画的家学渊源,那家若有旧藏也毁于文革扫四旧了。学书画之前我们都是学美术的,接受的是素描色彩,透视明暗关系训练,西化的造型理念数十年来早已落地生根,习惯成自然了。学美术考专业这是必经之路,必修之课,关乎人生,关乎生机,现在也是如此。但是学习书画最好不要把它与学美术等同起来,混为一谈。书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经典表现形式,有其独特的工具材料,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美学理念和艺术高度,源远流长,自成体系。以为学习过美术就能理解中国书画,读懂书画,那是极大的误解,以为学了美术也能画好中国画更是很大的认识误区。

没有家学渊源可以通过后天学习,通过良师指点,走上学习书画的正途,而思想认识上不解决,思维方式上不改变,可能会在歧途上浪费时间,一事无成。有这样的感慨是自己的前车之鉴,也是所见所闻,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学美术没什么不好,现代社会的实用美术,艺术设计需要这样的美术基础与人才,在当代社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前途无量。但是书画与美术是二个不同的艺术类型,无论学习方式,学习目的与文化底蕴都有本质的差异。前者是线性的一脉相承的根植于中国哲学思想与精神特质的传统艺术。后者是更倾向于西化的应用于工业革命与现代商业社会的视觉艺术,因此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美学教育,书画与美术不同的性质当充分认识,教学宗旨和方式方法应加以区分。

教育是千秋功业,关乎一代或几代人的思想认识水平。传统文化艺术的教育与研习,就如基础科学的研究不应以实用的,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也不该以现代的,时尚的标准去评判。有一些学习看似没有现实价值,可能是我们必修的一课,比如学习礼仪,学习哲学,体现的是人的基本素质,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书画作为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正本清源,回归本相,甘于平淡寂寞,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在很好传承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创造。毋好大喜功,更毋妄言“取得史诗般进步”。似乎数千年的先人智慧的累积沉淀不及几十年翻箱倒柜,东拼西凑,流于形式的所谓创新。把文化建设的特性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同起来,把形式创新与艺术高度相提并论,都是极为肤浅的认识。

近百年西化美术的教育倡导,使我们油画与水彩画的技术水平很高,甚至超越了欧美与前苏联师傅的水平,但其母体终究在西方文化的艺术体系之中,因循着西方艺术的发展轨迹,话语权被无可争辩地掌控。纵然从事油画的艺术家在探索更多东方文化元素为主导的艺术创作,或紧随西方艺术的前沿潮流,在交流日益广泛,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也欠缺文化认知上的识别性与独特性。正如有人评价我们当代的艺术成就,“达到一定高度的中国文化艺术,几乎都是对西方的模仿”。

艺术门类无高低之分,却有难易之别。年轻人学美术得心应手,出成果也快,而书画家往往到了知天命之年才逐渐成熟,个中一定有其内在的道理。

传统书画艺术是一种更内趋与静态的艺术形式,需要感性与理性中和的艺术状态,以关注人的精神价值为艺术宗旨。早在南北朝时期宗炳在《画山水叙》中开篇便说过,“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憕怀味象”,在自然万物变化里探索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与道理,在天,地,人共生共存中体悟和谐相处的方式与方法,同时,通过自然物象的盛衰化育来寄托人的思想情感,理想志趣,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道与象皆特定的古代哲学语汇,也是古代经典画论中经常运用的词语。一阴一阳谓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里的道不是指某一特定的名称,而是指我们洞察一切奥妙变化的路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象既是具体的客观物象,也是形而上的一切物象与意象的通称。而意象,写意是书画艺术的核心理念。物我两忘是庄子《逍遥游》里描绘的一种人生境界,也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因此与其说《画山水叙》是一篇画论,更像是一千多年前的哲学与美学论著。

从哲学到美学是理性思辩向感性直觉转化的过程。以人为本,个体意识的觉醒是文学艺术兴盛的基本条件,书画艺术在古代作为文人士夫遣兴述怀,寄托情思的艺术手段,一开始便把风骨,品位,气象等人格化的要素放在艺术品评的重要位置。把道释文化中天地洪荒,生灭苦乐的宇宙观,生命意识融汇在艺术创作里。把学养,悟性,品挌与人生阅历看作书画家必备的素质。强调技近乎道,技道合一,书如其人,画如其人,千百年来以笔墨这样一种特有的形式为载体,形成一系列关于书画艺术创作与品评的思想理论体系,在广大的知识精英阶层里成为一种最基本的艺术素质与修养。优秀的书画家是多方面磨砺修为的结果,好的书画作品是书画家长期修炼蒙养出来的,这种学习创作的方式与态度贯穿了整个的书画艺术史。

倡导传统文化无须表面的欣欣向荣,在于身体力行,厚积薄发,书画艺术也不能陶醉于曾经的辉煌,当面向生活有新的发展。如今学美术既然成为应试教育的必备学科,画油画水彩画的队伍日益壮大,学习书画自然成为小众,也让社会上杂耍般粗制滥造的江湖书画有了广阔的舞台,进一步扭曲大众对书画艺术的认知。因此不妨有更多学美术的来学习书画,在基础教学中增加书画学习与鉴赏的课程,从小做起,百年树人,让传统书画艺术得以良性发展,让书画艺术的家学渊源代代传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