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二則

波羅葉餅

簡書有丘豸先生者,幽默熱腸,擅詩文書畫,留寓京師,設館授徒。其鄉東北有波羅葉餅,軟糯可口;且有掌故優美綺麗,回味無窮。

相傳滿人先祖慣於狩獵,謂橡子樹爲波羅樹,橡子即波羅。日增歲長,族羣壯大,人丁興旺,獵物緊張,方涉農耕。

初,許因腸胃不適於五谷雜糧,每每腹痛難已。久之,病疫遍佈,人人羸瘦,無計耕獵。其滿目瘡痍,萬戶蕭疏,田園荒蕪,幾欲絕絕。此情此景,見者哀慟。闔族生存大計,由是灰飛煙滅?天道無常!人道何在?

族中長者心急如焚,常目不交睫,苦尋良方,無果。終心力交瘁,沉沉睡去。見祥雲仙境,有女容貌姝麗,自言王母嫡女,似細說治病救人扭轉乾坤之道。

情急醒時,竟未記一字一句。悔愧不迭,拼死回憶。搜腸刮肚,依稀有“波羅餅”三字。經此初覺,仙姝所授之方亦如蟄蟲復甦,歷歷在耳。遂如獲至寶,具米、豆、波羅葉如法炮製。食之,立竿見影。由是方得部族起死回生,歡欣鼓舞,日益壯大。

波羅葉者,柞葉也,遍佈于山中。米豆裹於其中蒸煮,營養好物,天造地設。如此美味之藥膳,乃仙女恩賜之物也。其德其味其香其色,無一不善。遂成特色小喫,彌興不衰也。

響石

川東隆昌西南響石鎮,其“響石山石響,高洞水彈琴”聲名遐邇。相傳兩三百年前,川中戰亂,人跡幾絕。清政府使湖廣填四川,試圖恢復生產。

填四川之民,多屋無片瓦、身無長物。傾其所有,化作行囊,流浪入川。若逢水土富厚、風物宜人者,則擇山洞樹穴棲身,開荒墾地。幾經掙扎,始得生息繁衍。

有兄弟二人,自湖北孝感行至隆昌縣境。遇一石山,見山色溫潤,青石嶙峋,煞是可愛。其間野花紛披,野果酸甜。又困又餓,採果飽腹,臥花茵草叢,沉沉睡去。

夢至半酣,聞石中有聲砉砉作響,忽急忽徐,忽大忽小,忽沉悶忽激越,忽如洪鐘大呂忽如小犬撒歡。其高低鳴和,粗細夾雜,隱隱有音律可循,悅耳動聽。兄弟皆醒,惟滿天星光,柔風拂面,宛若夢中。

其驚訝欣喜,仍以爲夢境也。甚希冀孝感鄉曲鄉音,以撫慰遊子魂靈。而石聲漸稀,水聲潺潺,錚錚琮琮,汩汩叮叮,不絕如琴。伴以羣星閃爍,皓月溫存,蟲聲諧趣。不覺雲色侵晨,東天幾翻魚肚;雀語噪林,肺腑一段梵音。雖半夢半醒,突然驚起,卻神清氣朗,精力豐沛。

兩人食野果、飲流泉,仔細打量此地。知響動出於山中青石,琴聲緣於洞中流水。那丘陵宛然,黃天似有生氣;草樹森幽,厚土並非瘠薄。若能就此定居,未嘗不可。

遂安置行李,剷刈荒蕪,收藏時令果菜。倚青石,傍琴泉,醒時十分血汗,睡後千里鄉情。勤儉持家,安居樂業。尤喜青石亂響,戲名“響石”,流傳至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