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一首超长的诗。

写文章,开头难。古今中外写作的人都能感到这一点。可我觉得写散文,很难。我几乎没写过一篇散文,即使有,写出的东西也是味同嚼蜡。但奈何自己又很喜欢散文,只恨自己没有写散文的能力。

季羡林在《我怎样写散文》中说:枯燥单调是艺术的大敌,更是散文的大敌。

他认为,整篇散文,都应该写得形象生动,诗意盎然。让读者读了以后,好像是读一首好诗。

我觉得写一首诗需要酝酿很久,或者一时灵感迸发,我才敢下笔。可是散文要写的像诗,那得是一首超长的诗,对我来说,就算脑细胞全死掉,也难写出一篇好散文。

不管怎么说,还是需要灵感。但灵感这东西,是不会平白无故出现的,灵感也是需要积累的。灵感的出现,只不过是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

那什么是灵感?郑板桥先生画竹理由可以为例。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从胸中到手中,这是灵感。从眼中到胸中是知识的积累。落笔成竹,并非神灵眷顾,而是创作者平日里的练习,最终才有自己的“竹”。

就像季羡林所说:仿佛一个酿蜜的蜂子,酝酿再酝酿,直到酝酿成熟,使情境交融,浑然一体,在自己心中形成了一幅“成竹”,然后动笔,把成竹画了下来。

意思就是说,要细致观察,反复酝酿,然后才下笔。

张怡微的《散文课》这本书里写道:散文有一种近似于重现的愿望,重现那些生命中不可挽回的人事,重现生命中那些不可修改的命运的结局,重现忽远忽近的家乡认同,重现失去的痛苦,重现对失序与变化的抵抗。

也许这就是我喜欢散文的原因吧。其实,我们的世界到处都是蓬勃的生命,绚丽的色彩。只是我们很少去留心,也不会冷眼旁观。

文章的结尾比开头更难。所以我只好用《散文课》书中的一句话来结束:即使成不了伟大的艺术家,我们普通人也应该在历史中完成有限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