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課例,學設計,悟教學(四)

——續讀《聽王崧舟老師評課》

今晚 ,在新書桌前,翻閱《聽王崧舟老師評課》,內心充滿着神聖與敬畏,一來與自己生命中重要時刻有關;二來,跟着王崧舟老師看了兩個課例——《橋》、《生命的壯歌》。

《橋》,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微型小說,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

儘管已經教過四遍,但品讀福州臺江三小洪麗玲老師執教的《橋》,還是覺得欠缺功夫——研讀教材,設計教學的功夫。

王崧舟老師說洪老師課最大的成功,在於整個閱讀活動始終指向文本祕妙。我想,這或許也是自己的教學“印象不深”的原因所在——沒有抓住文本祕妙。

《橋》這一課中,洪水突發時,村民們的驚慌與老漢的鎮定這對矛盾,是該文本的一大祕妙,洪老師巧妙採用“兩組詞語相互對比”的閱讀策略,要求學生“用對比的方法說一說你的思考、你的發現”,學生在對比思考中自主發現了“作者是用村民的驚慌來反襯老漢的鎮定,寫老漢的鎮定又是爲下文村民的有序撤離作鋪墊”這一文本祕妙。對比是一種寫法,洪老師的設計中把它變成了一種讀法,又順理成章地成了一種教法,正所謂“寫法決定讀法,讀法決定教法”。

課文中的第二大祕妙是老漢對兒子的“一揪”“一推”。在常態的教學中,我們總是希望在最後再揭示老漢與小夥子的父子關係,但洪老師卻首先借助插圖將故事的結尾抖露出來,在學生明白了老漢與小夥子的關係之後,以“老漢對兒子有情還是無情”爲抓手,引導學生感悟老漢形象,在步步詰問中,一位黨性堅定而父性博大的老支書形象躍然紙上。

《生命的壯歌》,我沒有教過這篇文章,所以先百度瞭解內容,這篇課文有兩個小故事——《蟻國英雄》《生命橋》,課例中呈現的是《蟻國英雄》的課堂實錄。

這一課,王崧舟老師的評課主題是“一切都在境中”(以境馭課,讓課堂置身於某種境中),這節課,老師同樣抓住了文本的祕妙——萬萬沒想到閱讀大做文章,通過迴旋復沓式的引讀,並在學生充分感悟了蟻國英雄的壯舉,充分體驗了驚訝之情後,創設與螞蟻們展開心靈對話的情境,引導學生用上“萬萬沒想到”移情想象,取得了“以理化境,理境圓融”的效果。

閱讀,指向文本祕妙。在今後的教學中,要認真的研讀教材,感悟文本精準妥帖的表現形式,動人的情感,獨特的思想,深刻的哲理,重要的信息等,只有教師準確把握了文本的祕妙,才能引導學生感悟、把握、領會文本的祕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